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2018-07-05 17:19刘静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6期

摘要:“裳”作为一种服饰,由最初的男女都能穿的下衣,逐渐演化为女子的专有衣衫。这在诗词当中也有体现。而且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暗示性,随着时间的演进,“裳”的意蕴越加丰富。可以暗示出衣服的质地、轻盈感,甚至是女子的体态、神情。

关键词:裳;诗词语言;暗示性;轻盈

诗词语言的一大特点是其暗示性。

这种暗示性使得诗词语言更加含蓄,意境更为深远。即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在诗词中也是常见却不俗,因而成就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裳”即如此。

“裳”,最初指男女皆可穿的衣服。“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裳”通常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

“裳”在诗词中有着怎样的暗示性呢?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在此是指将士们的战裙。作为作战时的服装,它必定不能过长,应该长及膝盖,或者是在膝盖以上,不然在作战时容易绊倒战士。在这首诗中“裳”展示出更多的是雄壮、强悍、阳刚的男性美。

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在这里,诗人赋予了“裳”一股阴柔、高雅之美,更多地展现出其轻薄、飘逸、空灵、妩媚、窈窕之美。

《木兰辞》中,木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脱下战袍,重新换回昔日的“裳”,令同伴们眼前一亮,大吃一惊。此处的“裳”当指女子们才有的摇曳的长裙。木兰征战沙场多年,伙伴们见惯了她身着战裙果敢坚毅的样子,此刻换上的“旧时裳”与男人们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别,这样才能给伙伴们一种视觉冲击。

说起女子的衣裙,就会让人想起《孔雀东南飞》中兰芝离开焦家之前,那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在这里尽情展示了兰芝的美:优雅的仪态,精致的妆容,不凡的气度。但是她著的是“裙”,却不是“裳”,为什么不用“裳”呢?首先,夹裙,“夹”指的是两层的衣服,“裳”是轻薄、空灵的,显然不适合。其次,兰芝此刻的心情是压抑沉重的,“裳”太飘逸了,也不符合文意。而下文中,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用“单罗衫”与“绣夹裙”相衬,可见一个轻盈,一个厚重,一次一主,一内一外,夹裙著于身必定是厚重、挺实,有质感的,而“裳”显然不会让人有这样的联想。

到了唐代,李白《清平调(其一)》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宋代吕胜己《浣溪沙·浅著铅华素净妆)》中有:“翩跹翠袖拂云裳。”诗人们又将“裳”与云霓相联系,赋予它云的虚幻、缥缈,使其灵动之中又增添了层次感。

以上说的是“裳”给人的质地上的暗示性,轻灵与飘逸以及层次感。

越是轻薄的衣服越能暴露穿衣者的身材。接下来就要谈到“裳”的第二个暗示性特征了。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Server\本地磁盘 (e)\客户资料\cosl\廊坊师范期刊\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6期\字.jpg>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诗圣描写的是杨氏姐妹游览曲江池。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的华丽。唐代崇尚以胖为美,杨氏姐妹养尊处优,体态也必定是丰腴的。暮春时节,身着“绣罗衣裳”,这衣裳既不会太厚,也不会太薄,既要保暖,又要展现其身段,在这里她们是花了心思的。“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缀满珠宝的裙腰设计,既给轻薄飘逸的“绣罗衣裳”增添了负重感,使之刚柔相济,又完美勾勒出了杨氏姐妹的腰线,使得其丰腴的体形多了一丝柔媚。

到了宋代,“裳”的暗示意义更加丰富。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欧阳修《浣溪沙·青杏园林煮酒香》中有:“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著薄罗裳。柳丝摇曳燕飞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昼偏长。为谁消瘦损容光。”

“罗裳”依旧是轻盈的,但是它如波的皱褶里却郁结着闺怨与闲愁,词中的佳人们“为伊消得人憔悴”。垂地的罗裳中包裹的是单薄柔弱的身躯。“裳”至于此,又多了一层暗示。

“裳”是诗词中语言暗示性的冰山一角,读诗词,我们不妨透过简单的语言去探求其背后的意蕴,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提升自我的文學素养。

【本文系定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在高中课堂渗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70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静(1980—),女,河北定州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学科素养在课堂的落实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