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意象感受意境

2018-07-05 09:11王娉婷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柴扉物象意境

王娉婷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中,诗人之“意”不是赤裸裸地说出,而是托物委婉表达;诗中之“境”,亦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含有意蕴的场景。因此,诗中的意象,已经不是一般的物象,而是带有意义的物象了。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相关词句,并聚焦于此,反复引导,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诗词中的意象,从而领悟到诗词的意境。

一、聚焦景象——从简单到丰富

诗的意境,就是一幅融情于景的立体图画。尤其是写景诗,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就要抓住诗词中描写景物的字词,做足功夫,让看似平常的景物从诗中特有的景象中显现出来。窦桂梅老师执教《游园不值》就抓住“苍苔、柴扉、红杏”这三个词反复做文章,成功地把学生带到了诗人笔下的“园子外”,感受到了诗人满心的欣喜。

窦桂梅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窦老师提出问题: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生:苍苔)有——(生:柴扉)还有——(生:红杏)。这样,三样景物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知道有这些景物,还得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就“柴扉”来说,多数学生是陌生的,当学生汇报“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时,窦老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用课件呈现出三幅画,即三扇门,让学生挑选哪个门是“柴扉”,学生正确挑选,至此,柴扉的样子就更加清晰明了。但学生读到此,柴扉还仅仅是普通的柴扉,无关乎诗人或园子的主人,窦老师接下去的引导最见智慧。窦老师巧妙一问:“这样的门显得——”当学生道出了“简陋”时,窦老师就抓住了这样的感受并做了推进:“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这样的柴扉呀!”老师精妙的语言和一声感叹,把学生引向了诗人的情感深处,看似在描述简陋的柴扉,其实是在赞叹园主人的超然脱俗。这样的教学,聚焦在这些意象上,层层深入,不断引导,学生感知这些意象的同时,自然也明白了诗人的意旨,触摸到诗的意境。仅仅是抓住诗中这些描写景物的词,窦老师就能做到入情入境,见证了她的教学智慧与深厚底蕴。窦老师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得先从简单的景象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引导学生。

二、聚焦事象——从模糊到清晰

古诗词语言极为凝练,叙事诗中关于事件的描述,诗人不可能展开,写入诗中的一定是最突出的场景,有着想象的空间,以构成意境,我们将它称之为“事象”。如: 《秋思》的事象就聚集在“又开封”三字上;而《村居》的意境之妙,则集中在“相媚好”三字。教学这一类的古诗词,让学生大致了解诗讲了一件什么事之后,就要聚焦在描述事象的关键词上,进行深挖,以感受蕴含在事象里的意境。

深挖,有时在于想象人物当时的情态,感受当时的情境。如: 《秋思》中的“临发又开封”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开封信件时的动作,也许是颤抖着双手;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开封信件時的面容,也许是怅望远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开封信件前的心理,也许是想到信中只提及父母孩子却没有关切妻子……一个“又开封”的动作,流露了诗人一夜的相思。教师只有反复引导,让学生一次一次走进诗人的心里,走进诗勾勒的画面里,才能让乡愁弥漫于课堂,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深挖,有时在于想象事件的场景。魏星老师执教《村居》时,就聚焦“相媚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进行了精彩的补白。有的扮老翁:“老伴,看啊,咱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多勤快,帮我们做家务。”有的扮老妇:“嗯,小儿子也健康、活泼,我们可以享清福了。”如此对话一出,老夫妇如何“相媚好”活脱脱出现在眼前,“相媚好”三字无须再解释,词所描绘的祥和的意境自然可感了。

三、聚焦物象——从外显到内在

古诗中,咏物诗也不少。这些诗,看似在歌咏某一物,实际上常常是诗人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如:郑板桥晚年写的《竹石》一诗,在描绘了一幅坚韧、挺拔的竹的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刚烈、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品格。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一诗,字面上是歌咏石灰,实际上是表达自己高洁的思想。这类诗,诗人在咏物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中,借助高超的表达技巧,赋予了这些歌咏之物人格美。教学时,要善于捕捉诗中彰显作者情感的字眼,进行品读。

还以郑板桥的《竹石》为例。诗句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六年级的学生读完这首诗,很快就能知道作者是在歌咏竹子。什么样的竹子?立根于破岩中的、经过恶劣环境考验的竹子。这是外显的劲竹的形象。教学至此还不够,要对这一物象进一步深化感知。通过细读不难发现,诗中彰显竹的品格,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字词是“咬、坚劲、任”字。非常形象化的一个“咬”字,极为有力,一字千钧,充分体现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教学时,要好好地抓住此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劲竹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以感受竹内在的刚毅性格。这样,竹之坚韧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

教学这类咏物诗,教师可聚焦物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感受。先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物象外显的形态、特征、环境等,再找出能体现这一物象人格美的重点词品读,让物象的精神品格凸显出来,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言之志。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先从意象的感受开始的,因为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体现在对意象的选取及描绘上。因此,教学时,如能聚焦诗中的意象,抓住关键的字词,反复品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境界明晰、意趣无穷的意境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柴扉物象意境
西江月·晚归
在雨声中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春色满园
春山雨霁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一朵花的意境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推开柴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