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乡愁

2018-07-05 08:37沈志彬
南方周末 2018-07-05
关键词:传统医学家园乡愁

沈志彬

记住乡愁是近年来国人的话语中谈论较多的话题。最近读了一篇谈人工智能乡愁的文章,作者相信,未来人工智能是可以有乡愁的。

乡愁一词最早来源于医学,是一种疾病的名称,由瑞士医生雅克·哈德提出,他根据希腊文“家乡”和“痛苦”二词的词根创造了新词。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胸腔紧迫、喉咙紧迫、胸痛等。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医生会诊断乡愁病。但这个词汇很快汇入生活用语,成功流行起来,丢失了它的原始含义。

乡愁源于对异乡的不安,家园可以消解这种不安。人生病时充满了痛苦、惆怅与不安。医学的不确定性、健康的不确定性、死亡的必然性,都是不安的来源,是医学乡愁的来源。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提出“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哲学界认同他的这种精彩而浪漫的提法,于是有了大量关于哲学乡愁的论述。

同样,医学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生命的家园。

“乡”在地理概念上是明确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可知可感的。而哲学的“乡”是指人类生命的终极存在之处。从哪里出发、又回到哪里的“地方”,是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的。尽管我们尚不明确它的处所,但人类相信有这个地方存在,于是人类对这个“乡”的思念就成了哲学所说的乡愁。

医学的乡愁是指人类在与疾病抗争中,追求健康、寻求生命的安宁与长存的过程中所怀的那种情愫。现代医学在科学技术的层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许多新医学机理被揭示,新医疗技术得到应用。治愈率和生存期明显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大幅延长,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抱怨和不满也空前增多。慢性病、老年病、肿瘤等难治性疾病的发病率高企,困扰着许多人。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医学的认知出了偏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出了偏差,以及医学的文化出了偏差。虽然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世上依然没有完美的治疗,没有绝对的健康,但人们又总是向往并追求完美的健康和治疗。生命的无常性和医疗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学必须在科技创新之外寻找帮助,以关怀、悲悯、安慰等“善”与“美”的途径来构建医学的“家园”,承载医学的乡愁,以满足社会大众和医学本身对完美健康和生命之树常青的追求与向往。

医学的乡愁还来源于医学发展的阶段性。人类自诞生始即具有疾病,有病即有了医疗。早期人类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生病是上天的惩罚,是鬼神附体,治病由巫师来执行。而巫师的治疗手段是以念咒(唱歌)、跳大神(跳舞)、洒水、喷酒等来驱赶鬼神或传达鬼神的旨意。当时这些治疗亦会收到某些“疗效”。其实,这些医学童年时期的治疗手段大多都是营造氛围,属于文化活动。随后进入了自然医学阶段,中国传统医学在阴阳五行、脏腑和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持续了几千年,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细究这时期的医学治疗,人文关怀占有很大的成分。十六世纪以来,现代医学诞生,特别是进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医学发展的进程加快,新医疗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这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陌生感和适应性违和。

医学乡愁的另一种表现,是人们不满现在的医疗,又想起了那些过去的治疗手段。许多人相信中医,特别是西医看不好的病,又去找中医治疗。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中医热或替代医学热,针灸在欧美国家也逐渐流行。这些固然与中医、针灸等传统医学手段的确具有独特疗效有关,另一方面是不是这些传统医学疗法所勾起的医学乡愁使然?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医学治疗可以开刀、可以服药、可以器官移植、可以基因替代,但无论医学技术如何翻新和进步,安慰与温情永远是医学救助的价值皈依。医生的真情照料、至情言语和灿烂微笑永远是治病和抚慰医学乡愁的良药。

乡愁是一种文化,是我们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一个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传统医学精神失落和医学文化重构的时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宏大背景下,基因革命、细胞克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将对医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日暮阳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种医学乡愁还会长久存在下去。我愿意相信,医学乡愁的存在有利于我们回望来时的道路,回望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不时地修正医学前行的道路,协助人们在面对疾病、衰老和死亡时去安顿好自己的灵魂。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家园乡愁
乡愁
乡愁
成功也会上瘾
梦中家园
MINORITY REPORT
回头一望是乡愁
温馨家园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睡眠生理的不同认识
乡愁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