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画兰谈笔墨

2018-07-06 08:03卢坤峰
老年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涛画法兰花

□卢坤峰

《幽香图》卢坤峰

对于画兰花,我们所熟悉并且认可的就有赵孟 、文征明、石涛等画家画过。在赵孟 之前,画兰花的是郑所南,他的兰花特征为短直叶。郑所南为爱国志士,因感慨国土丧失而画无根兰,因此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如果追溯起来,石涛短叶撇兰法和郑所南的短直叶画法是有关系的,而赵孟 、赵孟坚所画兰花为长叶兰花。后因赵孟 之妻管道升亦作长叶细秀兰花,因此称画此长叶细秀兰花为闺秀派,而短叶兰花则被称为文人画派。所以,说起画兰花至少要说到两派,一为以管道升为代表的闺秀派,一为以郑所南为代表的文人即兴派。我所画的兰花是吸收各家各派的画法,把前人的很多我所喜欢的画法基本上都吸收了,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兰花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最高的,被推上王位。孔子称其为“王者之香”,有“香祖”之称。就香气而言,原始社会的人也能辨得出来。孔子说:“芝兰之生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在”。孔子也以兰自比,周游列国希望能有一位强有力的国君能够采用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却始终不为时君见用。有一次自卫返鲁,他见谷中香兰独秀,便命停车。孔子下车对着兰花鸣琴而歌之,歌曰:“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孔子对兰花的歌颂是很高的,由于他是儒学的宗祖,在历史上又称为“至圣先师”,这样一来,影响就更深远了。所以兰花“王者”的地位,最迟在春秋时代就定局了。有人说兰花是从六朝开始的,这是种兰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易繁辞》言:“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毛诗》卫风中有这样的民歌:“芄兰之支,童子佩。”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兰花的感情和评价。孔子之后,约过了一百多年,由于屈原爱兰如命,在他那些不朽的诗篇中多次写到兰花,于是兰花的声望和地位再度升级。

兰花为笔墨之祖,画兰花是最难的,也是文人最喜欢画的。画兰也成为文人相互比较笔墨的项目。关于“笔墨”问题,近代学人有人讲,老一辈的学人也有人讲。其实,笔墨并非玄之又玄。中国画是讲人文主义的,即把人看成是唯一的。好的笔墨是有条件的,就是力度、厚度、潇洒、自然。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要有学问,有本事。厚度是人的性格,要忠厚,不能轻浮。评价笔墨的标准,甚至和评价语言的标准差不多。

笔墨没有捷径、不能轻浮。老前辈们潜心治学,忠厚为人的品质永远是我的楷模。人们常说做学问的人都是傻子,因为他们的心思全不放在如何去操作自己,让自己取得名利上,他们只是默默钻研自己的领域,他们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大器晚成”,是我们这一行的人常讲的。有些年轻人也有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要“早成”,早成对于他们的一生才有利,“晚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在年轻人眼里就算是“成”了(我自认还不能算是成了),但他们会想:就算成了又怎么样,都这把年纪了。我无奈地告诉青年朋友们,有捷径的话我早就走了。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走捷径的人大都以失败告终,多少年原地转圈子,几十年的大好光阴都浪费了。陆维钊先生在书法课上曾对我们讲过,没有天才也不要紧,只要老老实实地临写碑帖,一直坚持不懈地写,到了一定的功力自然就有成果;反观,如果不好好勤学苦练,纵然有再高的天赋,也无法修成正果。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活动多,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成功不成功,就看能不能利用好零星的时间。还有就是贵在坚持,这也是我之前一直讲到的。从我的角度出发,我只是认为,做学问必须长期努力。在当今的社会,尤其要排除干扰。这也不难做到。中国历来不乏有志之士,这个浮躁的世界不是什么都好,还需要一些有高度思想内涵的东西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使其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不要忘却对真善美的追求。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流于表面的东西自然会遭到淘汰,而真正有艺术修养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将会一直传承下去,这是毫无疑问的。

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其意并非不要传统。石涛这句话的前提是“要传统”,不是无所谓。我们不能把“随时代”与“要传统”二者对立起来,只要其中之一是不对的。所谓“承德、念祖”,而后“借古、开今”。没有传统就没有画法,如果连画都不会画,那还有什么可以随时代的?文化内涵是相通的,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多读书,对中国文人生活和情感多了解,对画的感触就会提升,笔下的感觉才会慢慢好起来,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兰竹图》卢坤峰

猜你喜欢
石涛画法兰花
鳄鱼的画法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兰花
兰花鉴赏
我爱你兰花
《苍松秋色》
寂寞的兰花
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