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芳“蒲公英行动”的漫长坚守

2018-07-06 20:09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8年11期
关键词:蒲公英美术儿童

王海珍

基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极大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美育发展差异显著的现象。农村缺乏美育相关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专门性的艺术教育机构等;学校教育中,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相关的环境和设备还非常简陋。校外是一望无垠的田野,可再没有其他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设施,更没有专门性的美术教师、美术创作和欣赏的材料、资源等。加之农村经济本身就落后,地方政府也无法大力投资教育事业,这就限制了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美术在涵养学生心灵、形成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和人力资源基础”对于那些落后的农村来讲实现起来还有很大的困难——也是在这种背景情况下,“蒲公英行动”这一教育公益组织显得弥足珍贵。

“蒲公英行动”是一次充满热情与美术教育理想的活动,同时积极通过艰辛的努力做出专业化的实践探索。作为一个教育公益组织,“蒲公英行动”的课题团队始终致力于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美术教育,以期给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美育,为推进中国的教育公平贡献一己的力量,在总主持人谢丽芳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引领下,已经走过了十五年艰辛的历程,并且会继续走下去。迄今为止,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参与课题实验点的学校已经散布在中华大地十三个省、市、县和自治区的近百所学校和机构,受益群体学生分别来自汉族、满族、苗族、藏族、侗族、哈尼族等十三个民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翟墨先生曾评价说: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人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一次行为艺术。这个让农村孩子获得美术教育机会的艺术行为的核心,仍是在追求儿童生命本体能力的释放,同时这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回归到生命本体的一种最好的艺术。

这样一个漫长的公益行动背后,是很多人的集体努力,更离不开总主持人谢丽芳的不懈坚持。

留驻传统文化 惠及孩子的心灵

谢丽芳生于1949年,很多习惯称呼她为“谢奶奶”、“谢妈妈”。很多与她同龄的人都已经开始颐养天年,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背着双肩背包,行走在偏远的一线农村学校,期待把美好的种子多撒播一些。

观察儿童是否有绘画天赋有三个方面:想象力、构成节奏和塑造能力。主要是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比如老师出题:大树上有什么?由着孩子想象,可以提示去动物园看到什么?孩子若能将小鸟、猴子,甚至蝉虫都画上树,并如家庭一般和谐相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好;能将树的枝干与动广告宣传,还当过衡阳市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后来成为長沙铁路二中幼师美术教师,走上了美术教育的道路,再后来调入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创建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室;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儿童色彩画》、《儿童陶塑》、《儿童黑白画》、《儿童创意画》、《民间美术》、《“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实验报告》等著作。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谢丽芳就提出,儿童绘画要“不教而教”的观点。当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不小的讨论。当时,她已经开始了在业余时间奔赴湘西、贵州、西藏等地对农村民族地区儿童原生态绘画的考察。

很多一线实地考察让她对偏远山村的儿童美术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1998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谢丽芳老师和时任湘西州美术教研员刘宇新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陈卫和老师乘车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后,雪仍在不停地下,地面陡峭湿滑,三位老师手牵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山涧的希望小学,进行美术教育调研。类似这样的调研实例很多,在持续多年对当地多所希望小学的调研中,谢丽芳发现,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普遍没有美术老师,虽然发了美术教材,但由于美术教材中普遍是针对城市儿童开设的课程内容,农村孩子无法正常上美术课。而孩子们在家中吊脚楼门板上、墙壁上随手画的儿童画却充满了率真和灵气,孩子们灵动的原生态儿童画和课堂中无法因地制宜开展的美术课深深刺痛了大家。

这种实地的田野考察也奠定了后来她能够带领团队,坚持在全国多个农村民族地区学校推广和传播蒲公英行动的原因之一。

“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是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2003年7月,“蒲公英行动”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启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开发实验和探索以创建一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用以缓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中两个急需解决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的问题。

为了将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作为课程资源引进课堂,谢丽芳老师带领当地老师和志愿者赴村寨做田野调查,将当地的民间艺术编写成地方教材,进而也促进了民间美术文化在学校的活态传承。除了编写少数民族美术教材,她还针对非专业老师上美术课、一师一校等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校长、小学老师组织起来参加免费的培训。专家、教研员给老师们亲自上课,接受培训的老师回到农村小学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目前,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和民族的学校和机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起一支热爱本土文化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教师是文化和知识技能的传递者,也是实施完成项目的主体,教师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转换直接影响到课题的进程。在参加湘西课题实验的老师中,既有专职美术教师,也有代课老师,他们都是现代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人,也是当地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这为我们课题在湘西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一线的调研,谢丽芳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民间美术是普通劳动群众出于生命本能和生存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一种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远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就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辉。然而在传统观念中,民间美术则是一种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艺术,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低层次的东西,因此在课题开展的初始,就有老师和校长质疑这种学习。项目的启动其实就是一种培训机制的启动,通过培训学习让校长和老师了解项目的基本精神以调动他们参与课题实验的积极性。让长期被忽视的本土文化进入主流教育,以开发新课程资源为契机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此时,民间美术不仅是校本课程的资源,同时也是学生与生活、自然、社会相联系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美术课程,同时还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了教师与学生,而其中所体现的是校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随着课题培训的深入,原来对民间美术淡漠和不以为然的老师的态度彻底变了,开始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兴趣,并热心地投入了课程的改革,随之,一种对民间美术学习的新观念包括评价体系也慢慢地形成。”

“蒲公英行动”项目实施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地教授学生临摹几个民族图案或是学学剪纸,也不单纯只是用稻草扎几个小人或者办几个美术展览,重要的是老师们通过课题的实验从中探索出了一种对民族农村贫困地区的可实施和推广的儿童美术教育模式。当老师把那些稻草、碎布、竹子、芭茅杆、甚至树皮等触手可及的材料放到课桌上的时候,孩子们兴奋不已,学的高兴,教的也充满热情。极具亲和力的民间美术于老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座极具价值的美术课程的资源宝库。思想观念的变更,工具材料的改变,使农村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部分走出了缺乏专业教师、缺乏绘画材料的窘状。正是通过这个美术学习的过程促进了孩子们对本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和认同,并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雨后春笋般的志愿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包括教学楼在内的许多建筑瞬间垮塌,不少师生被埋在废墟中。也有许多幸存者及时逃离了即将倒塌的建筑物,震后余生的人们需要继续生活,政府组建了受灾居民安置点和赈灾学校,而其中就有许多从灾区逃出来的孩子。2008年5月24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的委托,谢丽芳与丈夫吴尚学代表“蒲公英行动”在赈灾学校开学的第一天赶往成都市少年宫。然后,青川6.4的余震发生,紧忙中又随着老师与孩子撤出了微摇的大楼。在连续的几天里,两位老师会同四川美术教师赴都江堰等地用美术课的形式对100多名孩子进行了心理抚慰。孩子们用画笔在宣泄心中的悲痛和恐慌时,也部分缓解了他们心中的压力。

每当谢丽芳回忆那一段经历时,总是忘不了那垮塌的大楼和流泪的眼睛与哭泣的人们,还有孩子画的那些受惊的鸟。回来后谢丽芳用心创作了一幅二联油画《生命?殇,生命?爱》。谢丽芳说,通过这次创作她也舒缓了心中的那种因面对灾难现场带来的某种恐惧和压力。因此她深深地感觉到心智和认知仍在不断成长中的孩子比大人更需要艺术。

为拓展“蒲公英行动”的内涵和精神,多年来在谢丽芳和蒲公英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批批青年志愿者也都成长起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青年教师、美术教研室主任王勇全在学校的支持下成功申报了“蒲公英行动种子的力量”项目,从2015年起項目组将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的农村公费师范生聚集一起,针对“农村小学师资美术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实验”开展学习和探索,并将所取经验反馈学校进行美术教学改革。现项目又与湖南多所师范院校联合举办了以“农村小学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与美术课程设置”为主题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座谈,以期通过高校间的合作与共享开启当代乡村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培养的新途径。

2016年和2017年暑假,首都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深入湘西、云南、贵州等地开展了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与当地老师一起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的美育夏令营活动,其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都喜欢称谢丽芳老师为“谢妈妈”或“谢奶奶”,不管是叫“谢妈妈”还是“谢奶奶”,都是晚辈们心中“母亲”的称谓,谢妈妈高兴了,因为团队的增大和大家对“蒲公英行动”锲而不舍地无私投入,不仅预示着蒲公英精神在青年人心中的成长,同时也预示着教育精神在他们心里的成长。“蒲公英行动”凝聚了国内一批不仅具有教育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有各地的老师和青年志愿者。

他们日积月累,一座学校一座学校地去实地走进,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去影响,聚沙成丘,聚腋成裘,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美,感受到心灵的滋养,功莫大焉。

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只能算半个教育

在“蒲公英行动”漫长的公益活动中,谢丽芳付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和耐心。2018年春天,由于她在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独特贡献,她获得了“非凡人物大奖”称号。

“非凡时尚人物大奖”是为嘉奖那些“以一己之心力、践工匠之精神”的行动者,重振中国制造之美,寻找中国制造之魂。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她,怀抱对生命的炽热关怀,用艺术疗愈心灵;融民间美术于儿童教育,入乡问俗、就地取材,涵养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让爱和美的种子播撒山川大地。

熟悉谢丽芳的朋友,常会以“独行侠”来称呼她。二十余年来,她经常一个人背着包,走遍乡村大地,去一个又一个学校,把美育的种子带给乡村的孩子。领奖台上,谢丽芳依然侠女范儿,她并不愿意去诉说这十五年的不易,她更愿意让大家藉由她,看到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缺失,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乡村美术教育。

谢丽芳撰文写道:“蒲公英行动”就在于想通过艺术教育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表现无疑与儿童在艺术教育中形成的整体素质是一致的,其中既包含有人文的情怀,又不失艺术的形态,也只有这样,充满人文关爱的艺术教育才能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教育理想的实现。同时我们衷心希望农村儿童和城市孩子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美术教育,并拥有很好素质的美术教师,以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益。

“文化教育的多元给时代带来的不仅是思考。面对来自社会来自民族来自教育的尴尬,孩子们现在可能并不明白,它所引出的终极命题实际上就是教育和艺术教育使命的所在,它不仅关系到儿童个体的精神生命,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只能算半个教育。”谢丽芳说,“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从一个细微的局部切入,蒲公英行动所实施的实验以及实践所承载的,也只是人文精神范畴中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小点,然而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点,因为广大农村民族地区的孩子需要艺术教育,他们需要一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饱含本土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教育。”

谢丽芳认为,对于“蒲公英行动”课题来说,这个任务是漫长的,也是艰巨的。包括学生今后面临的在社会中的生存竞争,以及“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对民族民间文化学习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及社会以及国家认真思考和面对的。

猜你喜欢
蒲公英美术儿童
蒲公英
美术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六·一”——我们过年啦!
台湾当代美术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