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

2018-07-07 11:13李雷陈壮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内部控制

李雷 陈壮飞

要 内部控制理论强调个人能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能控制他人的行为,其中蕴含自我负责的态度和理念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中被提及。本文尝试对内部控制理论及所强调的自我负责态度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简要回顾,以增进其认知和应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自我负责;自我边界;心理治疗

现实疗法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Classer)开创,作为其核心的内部控制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而非被动地屈从于外界;另一方面,选择理论认为人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我们只能给予信息,而不是着力于改变他们,他人如何处理我们给予的信息取决于其自身的选择。因此,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種认识自我边界的参考和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人际的过度纠缠消耗,在对自我边界的觉知下建构良性的人际关系,其中涉及一个重要的可能作为疗效因子的部分,即自我负责。

精神分析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均源自早年的创伤。由于受制于医疗资源等客观因素,对创伤的认识和处理,只有极少数人获益于专业方法,尤其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创伤,如长期经历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暴力等问题,大多数创伤事件都停留在强迫重复的循环中,或者朝心身疾病、躯体疾病的方向进展。这或可被称为心理创伤的“实体化”,是“用一个更大的恐惧让另一个恐惧相形见绌”,使内化的创伤事件由此成为了一道防线,以隔绝对恐惧感受的接触。通常在严格的治疗设置下,分析师提供抱持性的环境,通过反移情理解来访者,给出解释,从而改变症状甚至人格。来访者意识到什么并不足以带来行为的改变和症状的显著改善,只有当这种“认知”通过某种“关系”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并用这种“不同于过去的新的体验”不断地“覆盖”与“抵消”过去的负性体验时,行为的改变才得以发生。

其中,认知的更新和替代性的治疗关系的建立是改变的重要前提,而促发改变最为核心的因素是来访者愿意经历新的情感体验。“愿意”经历是一个极其主观的过程,当这一态度出现时,意味着来访者必须直面习惯性模式的打破带来的恐惧,或由此开始逐渐尝试建立新的应对模式,“直面”本身就触发了自我负责的态度,不再将对既往创伤的体验归咎于过去的事件和人际,启动对自身资源的发掘,充分行使作为主体的责任和权利。

自我负责是个人成长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在诸多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中被重视和强调,例如欧文亚隆在其作品中提到“每一位心理医师都知道,治疗之初最紧要的一个步骤是使病人相信他得为自己面临的人生困境负起责任。一旦认为自己遭遇到的困难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治疗必定无效”。格式塔疗法把个人成长作为终极目标,关心整体的存在和整合远胜于症状和分析。强调“帮助个体依靠自己而非别人,强调自我负责,而不是把外部期望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帮助个体接受自我,重新整合被否认或分裂的人格成分,对别人更多真实、更少操纵”。或诸如“医生负责你不疼,你负责自己不苦”等理念与“资源取向”理论不谋而合。

最后,自我负责可增强自我效能感,除了在心理治疗中的效应外,在日常心理管理或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应受到重视。Branden在自尊的六大支柱中强调,“我”需要体验控制自己存在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乐意为自己的行动和实现目标而负责。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如果实现我的目标需要他人参与,我就要尊重他们的自我利益,我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合理要求。通过积极的生活定位,自我负责得以展现。世界上没有人能替“我”担负起独立的责任。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内部控制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改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症状个案研究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