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通识课程转型:师范专业教育史课程本科教学改革刍议

2018-07-08 14:16康绍芳
商情 2018年25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康绍芳

【摘要】近十年来教育史课程本科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教育史学科课程地位和价值受到严峻挑战,课程逐渐由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变。另一方面,教育史课程课时学分逐年下降。针对当前教育史学科遭遇的困境和危机,从发展态势上看,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史课程已显现出兼具专业基z}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特点。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教育史课程开始逐渐向通识课程转型。基于教育史课程定位向通识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有必要在课程结构和设计方面从多学科视角构建教育史课程的知识体系,以此加强教育史课程的通识教育意义。

【关键词】教育史学科 教学改革 通识课程

一、师范专业教育史课程本科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近十年来教育史学科危机是教育史学者尤为关注的话题,因学科发展遭遇的困境和危机,也导致目前教育史课程本科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从教育史学科发展传统上来看,教育史课程长期以来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但近十年来教育史课程在师范生课程体系中己呈渐趋边缘化的趋势。

一方面,教育史学科课程地位和价值受到严峻挑战,课程逐渐由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变。从高等学校内部讲,教育史作为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基础学科,其学科地位日渐式微,课程也被不同程度地挤压、裁减。从外部环境看,教育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整个教育科学中独特的基础地位常常被误解,对教育史研究在现实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教育史课程课时学分逐年下降。从本科课程教学的现实看,教育史本科教学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就是中外教育史课程课时的大幅度压缩。以往,本科生的中外教育史课程总课时大概在150个左右。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减少,从一个学期每周四课时降到现在的一学期每周三课时,有的院校甚至把中外教育史两门课合成一门中外教育简史,在一学期中讲完。课时的大幅压缩,直接制约着教育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在短短一个学期内系统掌握教育史的知识体系,这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乃至学科的评价。

二、向通识教育转型:教育史课程教学改革可能性的尝试

针对当前教育史学科遭遇的困境和危机,从发展态势上看,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史课程己显现出兼具专业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特点。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教育史课程开始逐渐向通识课程转型。从国际比较上看,当前美国教育史课程在目标和内容定位上也越来越趋向于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美国教育史特别注重采用自主学习指导、批判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基于此,本文围绕教育史课程向通识课程转型的现实需要考察教育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从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时代语境看,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条件下,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技术性的、实用的、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知识,对基础类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但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看,单纯信息的获得和专门技能的习得并不能给予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知识基础,在现代社会,拥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仅有这些教育背景依然是不够的,教育仍然需要向下一代提供“时代的智慧”、“我们文化的传统”的知识。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更需要具备理解力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必须能在各个领域同时具备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识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扩大理解力,发展对事实的尊重心,增强合于情理的思考和行为的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实现了一种平衡,通识教育使学生不仅可以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能熟知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完整、有序、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专修某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

教育史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壁垒,不同于传统教育史课程侧重专业知识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教育史课程的通识教育意义,可以有效丰富教育史课程的知识体量和广度,加强学生自主學习和批判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史课程结构的重组与调整

基于教育史课程定位向通识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有必要在课程结构和设计方面对教育史知识进行重组和调整。从课程结构来说,应突破学科疆界,着眼于整体教育史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加强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在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比例,从多学科视角构建教育史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建立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对话,打通教育史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开阔的语境中重新理解教育的历史及其变迁。

从教学设计上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采用贯穿于中外教育史发展中的核心议题设计主题式课程模块,突破传统教育史教学制度史和思想史的框架设计模式,以文本、语境、论争为框架统筹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的理解判断能力。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一系列经典文本,挖掘经典文本中涉及的重要议题和观念,赋予教育史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此基础上,聚焦经典文本特定的历史语境,以还原特定语境的方式理解教育知识的历史性和特殊性。除此而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引入对话与争论,体会不同历史时空下教育思想、制度在变迁过程中的博弈和流变过程,把握教育知识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田正平.老学科新气象——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史学科建设述评[J].教育研究,2008,(9).

[2]张斌贤.以历史责任感推进教育史学科人才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1).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