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策略探索

2018-07-09 11:22刘娴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史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刘娴

摘 要:文章针对高中思想史教学中存在脱离社会现实、忽视思想背景、缺少内在逻辑关系、不探索理论思想精髓的现状,结合人教版必修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的教学设计,尝试将思想史教学与本土历史相结合,补充思想内容的背景、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探究思想本质,探索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策略;《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5

作者简介:刘 娴,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教师,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目前高中历史思想史的教学,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使整个课堂脱离社会现实,忽视思想背景,缺乏内在逻辑关系,不挖掘理论的思想精髓,让本就枯燥乏味的思想史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教学策略上做了以下尝试与探索。

一、结合本土历史,让高深的理论“接地气”

20世纪的思想理论对学生来说遥远且陌生,将这样的理论与本土历史相结合,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思想理论之间的关系,更让枯燥、高深的理论变得“接地气”。

比如,“南方谈话”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实,1992年以来张家港的规划发展就是最好的案例。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张家港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成为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连接点;为了加速对外开放,张家港成功抢修张杨公路,为张家港的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我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张杨公路的前世今生,让学生在张杨公路的一次次华丽转身中,直观感受南方谈话对张家港发展的巨大影响。

二、补充时代背景,让晦涩的理论有依据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只有将思想理论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才能充分认识其形成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决定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976年“文革”结束,但“文革”的阴影远没有消失。1977年作为党中央代表的《人民日报》明确提出“两个凡是”方针,简短的两句话蕴含了对毛泽东同志盲目的个人崇拜,延续着“文革”的“左倾”错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直到1978年《光明日报》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直击“两个凡是”的要害,打破“凡是派”的神话。同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为今后工作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路线。

1978年中央選派邓小平等高级干部组成新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考察团,出访50个国家和地区。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王全国有这样一段考察感受:“这一个多月的考察让人大开眼界。……所见所闻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吃惊。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原来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落后腐朽的,走出国门一看,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1]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飞速发展,让中国领导层深受震撼,更看清了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在挣脱了思想束缚、见识了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背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一系列重大转折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学生往往会背得一字不差,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学生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补充时代背景,则可以让原本艰涩难懂的理论的提出,变得浅显易懂了。

三、理清内在逻辑关系,让孤立的理论有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看似零散,其实每一次理论的发展都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为此,我主要设计以下三大困惑,将具体主张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困惑一:恢复苏联模式,还是另闯新路?1978年在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后,采用何种改革模式?是依旧按照“老大哥”的模式走下去,还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样,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特色论”,解决了在改革模式上的困惑。

困惑二: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面对这一困惑,“1987年3月21日,中共十三大报告的起草人向邓小平同志提交了一份《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整个十三大报告立论的依据,以此说明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邓小平同志阅后批示:‘这个设计好!”[2]这个“好设计”认为中国不仅没有实现共产主义,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见,中共十三大以“初级论”准确地定位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困惑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得到发展,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当时的私营企业者纷纷患上“百万恐惧症”,他们担心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到百万资产之后,会使自己成为“阶级敌人”,会被戴上 “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这种恐惧症的实质是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上等号。而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则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争论,使改革开放的步伐停滞不前。关键时刻,已经隐退的邓小平同志开始第二次南方视察,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困扰许久的姓“资”姓“社”问题,并以“本质论”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一次给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指明了方向。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通过一次次对困惑的解答,或将原本看似孤立的思想主张巧妙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地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且在实践中走向成熟”这一规律。也为该理论搭建起知识框架(如下表)。

四、探究本质,让抽象的理论有精髓

思想理论中蕴藏着思想家深刻的思想精髓,思想史的教学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精神,从纷繁复杂的思想主张中挖掘思想的精髓。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从困惑到解惑的过程中,体现出邓小平理论的哪两大思想精髓?通过上述三大困惑的铺垫,学生可以轻易地找到思想精髓之一是解放思想;而在梳理发展脉络时,涉及的对邓小平原始文献的分析,特别是 “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等几大高频词汇的出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另一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也就呼之欲出了。

总而言之,在思想史教学中,如何让高深、晦涩、抽象的思想史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具体且容易被学生理解,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这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将理论与本土历史相结合、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搭建知识体系、挖掘思想精髓,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了解思想理论,更能弄清相关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提高思想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萧诗美.邓小平谋略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思想史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
《军事思想史入门》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