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的高职德育实践育人工作研究

2018-07-09 13:51洪菁
商情 2018年26期
关键词:常态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洪菁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既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实保障。加强高职院校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工作既是顺应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客观需要,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应然选择。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规范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管理、不断完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打造专业服务团队、尊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多种路径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 社区志愿服务 育人 常态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职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德能双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德”在“能”先。德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更好地履行职业职责,强化其热爱劳动素养,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实现知情意的统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高[]职学生实践育人也必然是题中之议。这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践育人的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实践育人的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展开。

一、高职德育实践育人工作研究意义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的具体落实,研究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具体如下:

(1)从理论意义上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2)从实践意义上看,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研究,促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德育中心,着力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高职德育主要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是以理想和人生观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中心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树立人的世界观,思想观和人生观,把人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理解上,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育人的涵义

实践育人是一个衍生出来的概念,是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让大学生积极投身和参与实践活动,才能亲身接触和感知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涵义

高职院校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积极开展军事训练、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融入到高职学生生活、成长方方面面的活动和过程的总和,经过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使得在校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一项重要途径,拓展和延伸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书本上的理论”传统学习模式转变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具体行动中。强调大学生课程学习与公益实践并重,促使大学生在公益实践中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社区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主要有:学业素养促进、就业能力拓展和善性人格养成。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高职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途径,为高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体验情感、提高能力提供开放的实践平台。

三、高职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多年的发展历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日趋成熟壮大。2015年5月,学院成立了“小马甲相约星期六”专项志愿服务队,推出卫生医疗、手工制作、亲子教育、手机清洁、家电维修、陪护保洁、绘画摄影、血糖测量等8个志愿者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得到了华元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反馈。2016年5月,学院与漳州市华元社区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进一步推动“小马甲相约星期六”专项志愿服务活动落地生根。《福建日报》《闽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刊登报道了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小马甲相约星期六”志愿服务动态。在全体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小马甲相约星期六”专项志愿服务活动荣获了福建省第二届高校学生社团嘉年华“百优社团项目银奖”;首届福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入围奖;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多项殊荣。截止2017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开展了194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2593人次,服务人数达4113人次,服务时間累计7410.5小时。

(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华元社区的志愿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笔者对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访谈、深入谈心,获得了社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重要信息。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对活动参与所产生结果的评价,以及参与过程中老师指导情况的评价和实效性展开。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着重观察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观的动态变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着功利性、多元性和模糊性等特点。横向而言,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时数量方面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参加志愿服务较多的大学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同情况普遍较好;纵向而言,同一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前后,其对社区现状的了解程度增强,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社区志愿服务对实践育人具有创新性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学生能够深入接触社会,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调查走访中,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主要表现有:

(1)缺乏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虽然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立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但组织机构指导、服务、监督、协调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宏观上需加强策划和指导服务,组织体系的社会化、网络化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为社区提供有力的保障的意识不强,专业教师和社会各界团体参与和指导社区志愿服务的力度仍显不够,社区资源动员与筹措能力不强等。

(2)服务与需求的“供需”失衡。社区志愿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社区群众的“需”与志愿服务的“供”之间仍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需求的长期性和服务时间的短暂性、需求的专业性与服务水平的普通性、需求的多样性与服务内容的单一性、需求的变动性与服务方法的陈旧性之间存在不平衡,这是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激励保障机制不完整。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应付式完成任务、学校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对服务项目缺乏總结反思等不足。学校虽然明确规定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数,但没有针对社区志愿服务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不多,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措施和形式缺乏,全面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进一步开展。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社区志愿服务拓宽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空间,是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很多大学生本身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够深入,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之初,受好奇心心理和从众心理影响。学校虽然长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但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向部分大学生高度集中的现象较突出。参与对象绝大部分是院、系、班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这部分同学对锻炼程度满意度较高,而没有干部经历的同学参与机会较少。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队伍发展持续性与规划性不足,社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不完善,造成大学生普遍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不足,对社区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存在认识偏颇,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系统,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等现状也不容忽视。

四、创新大学生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的路径

(一)搭建平台,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服务学习”教育理念兴起于美国,是指学校将社区服务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在满足社区真正需求的同时,学生在服务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学习”理念倡导学校和社区间建立育人共同体,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借鉴这一教育理念,学校和地方政府要把社区志愿服务纳入校地合作框架里面,作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加以研究,切忌“孤立”看待志愿服务工作。高职院校应与当地团委积极合作,以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抓手,实现高校与社区的“一对一”对接,同时汇聚社会多方资源,邀请一些地方性的志愿服务团体参与,发挥平台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结合社区志愿服务需求、学生专业特点,及时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和改进。

在政府和社会方面,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争取政府资金项目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扶持,足额落实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及项目的日常管理经费和运行经费,争取社会资源,尝试成立志愿服务公益事业专项基金,合理使用经费,加强经费和管理和监督。

(二)规范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管理

项目化运作是依据管理学原理而建立、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运行的一套科学严密的方法,有利于解决社区需求与志愿服务的“供需”问题,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在项目的主题和内容设计上,经过充分的调研,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设计服务项目,建立相对稳定,并且能够满足社区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如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小马甲相约星期六”的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社区退休老人和幼龄儿童参与度较高,学校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社区养老、幼儿手工制作、文体活动、家电维修、书法绘画、饮食健康等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建设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二是在项目的形式选择上,可以采取学校设项和学生自主设项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申报上,要明确服务内容和形式、服务质量水平、项目的期限和实施地点、项目支持和合作对象等内容。三是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科学评估,可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适当性、效率、效果、满意度、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认真处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评估报告、交流评估结果并制定后续跟进计划。

(三)健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

重视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使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方案》、《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暂行条例》等,明确社区志愿服务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步骤,以及对参与社区志愿者给予交通生活补助、购买保险等,及时制定适用于本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相关规定,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开展活动、时长认定、评奖评优等各个环节,为学生常态化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志愿服务工作是有成本的,大学生赴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需要交通、材料、保险等各方面费用,必须依靠外界保障。

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情感、艺术、时尚的元素聚集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涌现的感人事迹,推广特色亮点、经验做法,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体系主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给予适当的学分,学校共青团组织、教务处和社区管委会实行联合管理;在指导老师方面,学校要尊重和肯定老师的辛勤劳动,给予指导老师一定的工作量,在评优、评职称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在大学生志愿者方面,建立社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把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纳入到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鼓励获得助学金的同学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优先推荐优秀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岗位就业。

(四)打造团队,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层次

加强志愿服务团队体系建设,在纵向上形成从学校到系部的社区志愿服务链,在横向上形成涵盖社区志愿服务多个方向的志愿服务带,最终形成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学校可以整合共青团干部以及校内专业教师力量,聘请校外社区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实现校内外指导老师的资源整合,组建社区志愿服务导师团,编写志愿服務培训教材,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系统调研,以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开展课程化、系统化的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知识素养、专业技能水平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可以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选修课,制定课程计划时,既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概念内涵、精神实质、理念价值、法律法规、服务礼仪、安全教育等基本知识、通用教育进行校内培训,又要加强对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技能等专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可运用个案分析法,模拟志愿服务情景,切实提高志愿服务课程培训质量和专业培训水平。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灵魂、有主见的大学生。他们会选择性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自己实际吸收,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比较、思考和筛选,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意识。鼓励全员参与社区实践,给予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同等机会。部分同学可以成为学生群体发展的引领,起示范、榜样作用,在活动开展上注重活动本身质量,还要追求活动的参与性和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精神实践、生活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加强高职学生对艺术、人文、道德规范、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活动,让学生探寻生活中的哲学,积极主动摸索人际交往奥秘,合理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把培养学生了解、认知、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挫折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情操的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生存发展本领,进而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全面发展,以便踏入社会后迅速适应新的角色扮演。总之,要让更多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育人的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实践育人带来的影响,让所有学生能够享受到实践育人之“惠”。

参考文献:

[1]章剑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5).

[2]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

[3]巩克菊.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杨欢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葛阳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6]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

猜你喜欢
常态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