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架起通往古诗之路的桥梁

2018-07-09 08:42石锦燕
读写算 2018年3期
关键词:吟诵感受入境

石锦燕

摘 要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其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读出诗人的情感来。

关键词 入情;入境;吟诵;感受

中图分类号:D631.46,Q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3-0004-01

如果说文学是一顶皇冠,那么古诗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是文学中的文学。古诗以她完美的形式,不朽的艺术审美价值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诗人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起来令人神思激荡。古诗鉴赏是一种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最能产生审美愉悦的情智活动。反观当前小学古诗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得无味而学生学得无趣的反常现象,教师把古诗当作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一首韵味十足的古诗被支解得七零八落,一首情文并茂的现代新诗被分析得索然无味。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时“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与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我以为古诗的阅读教学要立足于两个基点:以“人”为本和以“诗”为本。

在古诗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古诗的本质特征和阅读者(学生)的阅读水平,架起一座超越时空桥梁,实现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而建构灵活、多样的古诗教学模式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一、“入境——入情”

新课标在谈到“阅读与鉴赏”时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提出了了解古诗创作背景的“知人论世”的艺术欣赏原则。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古诗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它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先生也说:“诗人感物,发为歌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古诗不同的创作背景,它们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离开了一定创作背景,作品岂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要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教学基本流程:

查阅资料—→了解背景—→设身处地—→把握情思(简单的)

无论是老教材中的一些古代古诗,还是新课程里面的现代诗词,对于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都是相当的大。

记得教《画》的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别看这首诗很简单,讲的就是一幅画,但是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的内容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其实古诗的内容非常简单: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教学时,我让学生说说诗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孩子们也能答出来。后来我接着问:“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孩子说:“为什么人来鸟也不被惊动呢?”我让学生联系题目,有些孩子明白了:因为这是一幅画。有些孩子就不明白是怎么样回事。当然孩子们毕竟年纪还小,所以接下来就由笔者讲解为主,最后让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学起来相当的被动,效果也不好。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到底怎样教古诗,学生最容易接受呢?为了改变第一次教学古诗时出现的状况,第二次我改变了方法,把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

在教學《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任务,学生回家查找有关于李白的资料(家长配合)。这首诗主要讲诗人长年在外,有一次看到天上的明月,看着月圆人不圆,大发感慨,思念家乡的心情。因为学生课前查过李白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我就发现孩子有话可以讲了,有的谈到李白经常出外游玩,久不回家,有的谈到李白爱喝酒,写诗豪放(家长告诉孩子的),从他的古诗中虽然有伤感,但不难看出他的洒脱。为了能够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白诗人写诗的目的,我接着问:“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家吗?”有的孩子说不在家,有的孩子说一个在家,一个不在。我又接着问:“当你们的亲人不在家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孩子们说:“特别孤单。”我说:“是啊,不在家孤单啊,那么诗人常年在外孤单吗?”有的孩子就会深有体会,知道诗人孤单,然后再引发思考,长年看不到亲人,诗人能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吗?不想念在家的亲人吗?这样学生的情感就和诗人产生了共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诗人,老师讲的东西学生会很快的被接受。

二、“吟诵——感受”

古诗是感性的,古诗的教和学也应该体现这一特性,古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学习古诗就应反复诵读。诵读古诗,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朗读,更不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也不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口到、心到才能意会。如果学生带着硬指标去背,而不是带着情感体验、审美乐趣去读,古诗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意蕴也就消损殆尽。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因为是农村的孩子,父母大都是农民,所以学生的情感迅速高涨起来,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对于一些描写景色的古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猜你喜欢
吟诵感受入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