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7-09 08:34杨建国崔玉晶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双一流培养模式

杨建国 崔玉晶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双一流”建设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着眼世界、立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着眼“双一流”建设,积极探索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包括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搭建面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导师的联合培养体系,探索国家急需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關键词:双一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意义和深刻内涵

1.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更趋明显,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世界各国的国际分工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印发的总体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现代高等教育与国运兴衰、民族振兴越来越紧密相连,凡是世界上国力强盛的国家,都有若干一流大学和学科作为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提高,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高校在综合实力、学科水平、国际影响力、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建设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烈需求,也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主动战略选择。

2.深刻内涵

“双一流”建设需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应扎根中国大地,夯实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奠定中国情怀的长远基础。

“双一流”建设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维持较小规模,但却以鲜明的特色办出一流水平的教育,如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以外语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在学校规模和学科综合实力上都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但可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以其鲜明的特色、小而精的高质量在某些学科领域争创世界一流。

“双一流”建设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双一流”建设还注重扶持特殊需求,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予以扶持。外语人才培养也应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在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紧缺人才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如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打造特色鲜明且无可替代的特色一流学科或领域。

“双一流”建设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对外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着眼世界、立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1.为维护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沟通的使者

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弱势或濒危语言面临消亡,而一种语言的消失使其所承载的丰富民族文化也随之消亡,尊重和维护世界不同国家、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跨文化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应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发现,在全世界现存的六千多种语言中,大约两千五百种语言濒临灭绝[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2]因此,为维护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沟通的使者,应当成为“双一流”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不仅需要培养英语等通用语种人才,而且也需要培养紧缺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2.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输送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需要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对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大国,我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尽管我国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目前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职员数量,尤其是高级别职员的数量,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比例,这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很不相称,需要培养更多国际组织需要的人才。中国“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多精通外语、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3.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水平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数量,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外语人才难以胜任工作。因此,只有既具有外语知识又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政府间的人文交流和项目决策与谈判,我国与被投资国都需要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我国由于缺少懂外语的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和区域研究人才,在海外并购中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3]目前,我国的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还十分缺乏,亟须加强培养。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为满足“双一流”建设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亟须探索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国内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2017年9月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目标,主动服务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探索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致力于培養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1.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选拔机制作为人才培养的入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改革人才选拔机制,选拔出具有外语特长、创新潜质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经教育部批准,2016年3月,学校在本科招生环节启动了综合评价录取招生。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采取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录取原则为依据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能力测试成绩,以当地高考满分值按7∶3的比例加总后形成综合评价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考生。综合评价录取旨在招收一批具有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外语学习能力强、中文功底好、对外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对区域国别和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持续关注的学生。学校希望通过对这一招生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和储备一批外语拔尖创新人才。

2.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延伸,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通用语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一方面,新型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适应国家利益深化需要的与一定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学校积极响应中国“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动非通用语种建设,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非通用语种人才,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力量。截至2017年,学校共开设83个外语本科专业,涉及84个语种,是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包括76个非通用语专业(含77种外语非通用语),其中33个为全国唯一专业点。学校的语种布局及开设数量已跻身世界同类高校前列,部分语种群建设居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学校将基本开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语种数量将超过一百种,实现与中国建交国家官方语言教学和区域研究的全覆盖。从国家战略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学校创建了“非通用语+通用语+专业方向”和“非通用语(小)+非通用语(中)+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学校实施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开设欧洲非通用语师资储备班,选送优秀学生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名校进行深造,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储备师资。

3.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

由于外语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多种外语能力,并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因而亟须打破院系、专业壁垒,搭建跨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立足于“拓宽基础、多元培养、打破壁垒、促进融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跨院系选课机制,改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最新修订的“2016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首次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12学分的学科方向课程,提供了10个学科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选修,并开设四十余门第三外语平台课程。同时,学校大力建设新生研讨课,聘请各学科领域知名教授、学者为大一新生开课。启动“北外特色经典阅读计划”,从2017-2018学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推出《北外读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全体2017级学生。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学校整合了全校语言学、翻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和优质学术资源,重点建设了一批语言学、翻译学专业研究生全校通开必修课,课程通过模块化设计,以“课堂教学+集中讲座”的形式,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打破了院系壁垒,盘活了校内资源,对拓展研究生知识体系,带动全校研究生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搭建面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导师的联合培养体系

搭建国内外联合培养平台,可以为学校培养外语拔尖创新人才营造更广阔的空间,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始终肩负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光荣使命,与世界上87个国家的四百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2017年4月,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建立国际研究生院,合作开展双硕士、双博士学位项目,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共享师资及学术、教学资源。学校鼓励研究生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遴选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并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联合全球16个国家的30所高校成立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过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跨学科、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5.探索国家急需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国际组织人才、高级翻译人才等,要求人才具备多种语言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无法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完成,需要对原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自2010年起,学校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力求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构筑“高原山峰”人才培养模式。截止到2016年,该计划共遴选了364名学生,拓展到学校全部9个外语院系,涵括所有本科招生的外语专业。在“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学校试点建立了北外学院,希望真正打通院系、专业壁垒,变革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外语和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术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发展的通道,培养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领者。在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17年学校成立了国际组织学院,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界限,创建“英法双语+专业方向”“英语+其他联合国工作语言+专业方向”“英语+非通用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和储备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国际组织急需,掌握并擅于运用国际规则,具有多语种语言技能、突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学科知识的高端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宝印.科学谋划 创新推进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30-36.

[2]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6-32.

[3]金林.濒危语言的现状与抢救[N].南方周末,2011-05-27(26).

[4]孙宏开.拯救濒危语言 保护语言多样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7(4).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双一流培养模式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