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及预防研究

2018-07-09 09:33唐帆
知识文库 2018年18期
关键词:家庭心理大学生

大学生自杀事件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表现为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两个方面。 自杀心理、外界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等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大学生自杀。 本文从探讨大学生自杀现状出发, 针对影响自杀的主客观因素, 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1 引言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的统计的资料显示,在人类意外死亡的因素中,自杀高居榜首。在很多国家的统计数据中都显示称,自杀是排行榜前的死亡原因之一;同时又是在青少年人群中排行前位的死亡原因之一。

2 大学生自杀的现状

2.1外国大学生自杀现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四年制大学中,有6% 的在读本科生和4%的在读研究生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真的考虑过要自杀”,而且,有一半的人从未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过任何人。自从1950年以来,美国15—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扩大了3倍,这一数据还在继续攀升,从2009年的6.3%上升到了7.8%。每六人就有一人认真考虑过自杀,每12人中就有一人有过轻生企图。1950年,自杀还只是排名第五位的死亡原因,到了现在已经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交通事故。

2.2中国大学生自杀现状

中国大学生自杀率低于美国,并不能掩盖中国大学生日益严重的自杀现象。进入新世纪,升学、就业、感情、等问题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成为了大学生自杀的一个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进入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可见,我国的大学生自杀率在绝对值上或许还和美国有差距,但是,在增长速度上绝不亚于美国。

3 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

3.1 自杀心理

自杀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首先是个性,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者个性具有抑郁,自卑,紧张,自责,神经衰弱,自暴自弃,容易产生强烈的悲观情绪的特点。认知发展不平衡或缓慢,认知不协调或认知障碍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再次,自杀时情绪往往会感到痛苦,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最后是人际交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者主要是内向性的,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直接发生冲突,并经常失去已建立的人际关系。进入大学后,新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害怕與他人交往。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

3.2外部环境

①家庭环境

父母的不良人格特征、不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些离异或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中,从小就缺少亲人和家庭温暖,导致他们性格内向、固执封闭,以及自尊心和自卑心理的矛盾心理。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论在性格和气质上,他们都感到自卑、沮丧和压抑,这会导致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

②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一定意义上也增强了风险意识,让大学生始终感到没有安全感,分散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而各自奋斗进而孤独,脱离了集体。因而心理上的孤独体验和对人际关爱的不期望态度导致大学生自杀。

③学校环境

应试教育直接带来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教师的不规范做法,教师可能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或专横的对待学生,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和倦怠,以及老师的言行不谨慎及对学生冷漠,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挫折感和无助感,时间长了会导致抑郁症。

3.3生活事件

大量调查显示,存在自杀行为或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长期心理压力。例如,学习竞争压力过大、考试焦虑、恋爱与性关系、家庭经济拮据、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障碍、适应不良等。长期的精神压力破坏了人体环境的稳定性。在一定的人格基础上,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并伴有直接和强烈的刺激,这将导致自杀行为。

4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策略

4.1社会层面

4.1.1自杀宣传教育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面向公众长期开展有关自杀问题的宣传教育,主办全国性的自杀和自杀预防学术会议,扩展传播途径以此提高公众对自杀的认识。

4.1.2加强媒体的正确引导

媒体不应该在大学生自杀事件报道中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大学自杀的原因归结为某一单一原因,而偏向于自杀的过程、自杀的原因和自杀的结果的报道,却不报道大学生自杀产生的严重后果。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系统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预防和预防工作给予更多的指导,并进一步探讨自杀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宣传自杀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和各界对自杀预防的重要性,加强社会公共联系,减少个体在困境中自杀倾向。

4.1.3防护措施

①尽快制定国家自杀危机干预策略。

②培训危机干预专业人员,为各地区和机构预防自杀行动提供专业帮助。

③加强自杀工具的管理。

4.2家庭层面

4.2.1加强与子女的心理交流

父母应随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电话、视频、网络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尤其是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应给予他们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并安慰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当他们有很大的收获和损失时,更要关心,理解和支持他们,而不是给他们施加心理压力,要有耐心和细心地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温暖,缓解他们的自杀想法和冲动。

4.2.2重点关注有家族自杀史

行为遗传学表明,家庭自杀史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其后代自杀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父母方面有自杀行为或倾向,其子女比正常人会有更多的自杀倾向和行为。因此,在家庭中有自杀史和抑郁史的父母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负性生活事件。若发现异常行为,必须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4.3学校层面

4.3.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4.3.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①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②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

③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

④重视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设计,建设美丽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

⑤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

⑥建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的潜能。

4.3.3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①强化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

③保存生命教育,即生存教育。

④发展生命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

⑤死亡教育。

⑥进行挫折教育

⑦自我意识健全教育。

⑧恋爱观教育

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⑩自杀知识预防教育

4.3.4革新教育方法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狀况,应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胆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感体验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启发互动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演示教学和精彩课程选课、优秀教案评选、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4.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帮助他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技能,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便及时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避免心理问题的加重因为导致自杀。

4.5个体层面

4.5.1构建适应个体发展的人际支持体系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朋友。面对消极的生活事件,面对强大的压力,大学生应积极寻求家人的帮助,求助老师和同学,特别是要善于向社会专业咨询机构求助,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

4.5.2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领悟和把握人生的真谛,不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4.5.3学会控制自己,独立把握和接受自己

大学生应主动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事件,独立处理生活课题,主动把握自己,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作者简介:唐帆(1997.2-),女,汉族,江苏人,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家庭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恋练有词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