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前夕前海合作论坛研讨了哪些重要问题

2018-07-10 09:24郭芳肖翊
中国经济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大湾粤港澳澳门

郭芳 肖翊

7月5日,全国港澳研究会、前海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8前海合作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旨在探讨进一步深化深港澳合作。

当下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前夕,在这一特殊时间点上,该论坛得到了境内外的热烈响应。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董建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何厚铧,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宋哲,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谢锋,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等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境内外政商学各界等1000余人参加了论坛。

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当天的热点话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圳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目标。

在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澳门作为国家的特别行政区,有责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积极参与和贡献于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来说,是划时代的机遇,是香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在即,可以预期,这将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 董建华:

在国家追求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之际,香港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再创辉煌。

首先,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享有来自海内外的资金、人才和信息优势,这些都是深化发展的重要要素。其次,香港在文化上中西兼备。这种兼融中西优良传统的环境氛围和治理经验,可以为内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第三,香港还是亚洲区内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聚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为国际资本提供借贷融资服务、发行债券、外汇交易与保险业服务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香港“一国两制”的地位。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可以连接及充分发展内地庞大的市场,同时亦保留着香港独特的制度文化与办事方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 何厚铧:

澳门作为国家的特别行政区,有责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积极参与和贡献于大湾区建设。

第一,践行“敢为人先”的精神。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上,大湾区可继续发挥试验区的作用,透过以点带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二,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由于区内具有“一国两制”和三个单独关税区的特点,其合作方式必然是既统一又多样的,不能照搬以往的模式,而是让三地社会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成为湾区发展的助力,以促进湾区内多元合作和协调发展。大湾区宜采用创新合作模式,才能令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破不同关税区的制约,真正要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融会贯通。第三,努力做到善于作为。由于种种制约,澳门融入大湾区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能力加以取舍。第四,发挥优势推进合作发展。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澳门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用好中央支持澳门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深化跟内地的区域合作。第五,抓紧机遇提升能力。大湾区对澳门是机遇,也是考验。澳门的整体规划必须全面做好,才能跟得上高质量发展步伐。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 陈茂波: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来说,是划时代的机遇,是香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香港在大湾区拥有不少独特优势,特别是在金融和创科领域。

香港优良的法治、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加上自由流通的信息和资金,令其成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内地企业“走出去”首选的融资平台。香港也是国家在深化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试验田,让国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市场,与国际接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 梁维特:

澳门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未来澳门将有效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推动自身改革创新,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澳门的独特优势,加大力度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挥澳门精准联系的作用,为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服务;融入国家发展,特别是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改革创新。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 王伟中:

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走在最前列,是深圳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更是新时代深圳必须担当的重要使命。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深圳有基础、有条件,关键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圳将对标最高最好最优,紧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全力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轉变、深圳产品向深圳品牌转变,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深圳的突出特质。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杨伟民: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速度并没有同步带来中国质量。中国产品的质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不多,原创型产品不多,拥有自己技术的企业不多,产业链上别人离不开的技术更是几乎没有。产业体系虽然很完整,什么都能生产,但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如果把工业4.0比作智能化,我们处于智能化的还几乎没有,真正实现3.0即信息化的也不是很多,多数仍处于2.0的自动化阶段和1.0的机械化阶段,农业甚至还没有过机械化这一关。

对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搞清楚了,才能解决经济形势怎么看的问题,才能知道应该干什么。如果以为仍处于高增长阶段,就会不遗余力、不惜代价保增长,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出发点错了,以后的事,都会错。

原银监会主席 刘明康:

大湾区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加州湾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三个不同法律管辖区的交融。而且背后法治的系统性建设更为复杂。

国际人才、资本、货币与信息流都取决于法制的安排与法治的建设。这是跨境投资、立业、持有和处置资产的信心来源。大湾区的建设应有别于过去的改革开放实践,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个问题的解决和相关体系的建设可从三大方面来把握:1.粤港澳在公法领域的立法自成体系,应尊重“一国两制”的原则,加强执法合作,但不统一立法。2.在商业、经济及金融活动方面的法律适用应大胆革新。3.建设质量司法和质量执法社会。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 朱民:

人工智能过去几年因为计算能力、算法、数据的急剧增长而从纯数据进入实际的生活场景,正在颠覆几乎所有的一切,商业、物流、信息、安保、制造业、政府管理。

人工智能運用最前端的行业是物流。如果能建设成深港澳世界智慧物流中心,这一定是世界级的智慧物流中心,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支撑,而已有的湾区场景完全可以支撑这个大目标。拥抱人工智能,深港澳未来有无限可能,物流是其中巨大的机会。

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 理查德·约翰·罗伯茨:

创新需要基础,在中国看到的创新基本上是从外到内,不是中国本土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做科学研究的方式非常不一样。这里给大家介绍三个世界著名的案例:

第一,英国剑桥科学家医学联盟。这个实验室有个宗旨,就是给年轻人创造他们认为合适的科研条件。实验室摒弃了官僚作风,安排了足够的预算为科学家支付科研经费。这里催生了7个诺奖获得者,有超过20个诺奖获得者在此学习过。

第二,贝尔实验室。在这里学习的人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人群中有四位得了诺奖。

第三,硅谷。这里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在工作,其中有一些虽然没有获得诺奖,但获得了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许多顶尖奖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校长 徐冠林:

希望珠三角能够成为中国实体科技的战略性研究中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必须考虑吸引人才的方法和持久性,这比目前的招商引资模式复杂多了。

创新科技生态模式需要多年的培育,组织发展新的高科技经济体,必须利用全国的人才。我们吸引人才不一定让他们来这里落户,到这里落户会产生其他的问题,高昂的房价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但也会让年轻人裹足不前。

原奥巴马政府金融和基础设施顾问 亚伦·克莱因:

我们需要多样化的产业,比如说纽约,虽然纽约是金融中心,波士顿是教育中心,洛杉矶是娱乐中心,湾区是科技中心,但这些地区也有其他的行业,我们必须要适度选址多样的产业。深圳是科技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南方是中国经济的引擎,多个城市的有机组合才能让大湾区发展起来。我们不能什么都要,我们必须要了解在整个大湾区的规划中到底需要哪些元素。

大疆创新科技公司董事长 李泽湘: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1位优秀的工程师顶50个普通的工程师。我们需要1个顶50个的优秀工程师。

预估一下,整个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需要创始人至少1.6万人,优秀工程师13.6万人。但从现实供给看,创始人需要1.6万,大湾区只能提供420个,仅满足2.6%;优秀工程师要求是13.6万,只能提供6%,这是我们发展科技产业的人才现状。

7月5日,全国港澳研究会、前海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8前海合作论坛,还设置了四场平行分论坛,涵盖了制度创新与融合、金融合作、科技及文化创新、青年发展等四个主题演讲,来自官产学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其中,“制度创新与融合”分论坛备受关注,现场座无虚席。《中国经济周刊》副总编辑杨眉(上图右三)在该场分论坛上发表演讲。杨眉谈道,在所有的创新中,理论创新是灵魂,制度创新是基础,科技创新是核心。

本次前海论坛,重点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杨眉认为,推进大湾区建设,一方面要靠制度创新,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三地的政策相通与衔接;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融合,实现三地在科技、人才、基础设施和资源要素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大湾粤港澳澳门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澳门回归日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