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高原

2018-07-10 18:02西坡
雪莲 2018年6期

西坡

佛国圣地水目山

水目山是云南,乃至中国的佛都圣地,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是中国为数不多、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

七月夏日晨,顺着导航提示,我向祥云城的东南方向而去,朝心中的圣山进发。近了,远远就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牌坊,雕梁画栋,挑梁飞檐,精美无比。“水目山”三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风铃清脆,禅味浓浓,是为山门,离主景区还有十几华里。公路盘山而上,整个祥云坝像一巨幅美丽画卷缓缓展开,蓝天,白云,连绵青山,村庄。青绿的庄稼地尽收眼底,真是登高揽胜的好去处。

进入景区的首个景点是新世重建的九龙壁,驻足仰望,九条石刻雕龙一字向上排开,栩栩如生,昂首东望,庄严威武。即使时光已远,可仍能深深地感受到当年作为皇家寺院的水目山如虹的气势、兴旺的香火、僧侣如云的盛况。如今恢宏如斯,庄严犹在,只是少了当年的繁华,终还给寺院原来应有的清静。

停车场旁边就是从远处辨认水目山最为明显的标志性塔。

顺路而上,便到了明代古窑遗址,瓦窑坐西北面东南,共三口,东西向一字排开,各相距六七米,每口窑上均建了木质小屋保护窑体。古窑虽建于明代,但形状和功能结构清晰可见,窑壁上的砖可见当年烈烈窑火留下的痕迹,站在古窑边隐约可听到先人烧砖噼里啪啦柴火声,嗅到似有似无的烟火味,依稀可见工匠们繁忙烧制砖瓦的身影,身后那一座座精巧的庙宇建筑的砖瓦正是这里烧结。从这也可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在过去交通闭塞,运输极为艰难的朝代,他们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建筑材料不失为是最佳的选择。据史料记载,它也是迄今为止云南省寺院景区内发现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古窑。

沿路向西南再走几步,抬头就可以看到水目寺历经沧桑的墙壁,飞檐藏于苍松翠柏间,长满藤蔓和杂草的坡地上有几座僧塔散落其中。这也是此次水目山之行最有价值所在,没有更多的商业开发和运作,只做保护性的开发,保存它最原始的面貌。比起有些地方面目全非过度的商业化,这样的保护性开发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此时正好一位看似在此修行的老者走在我们前边,口中喃喃念叨,像是在念经文,我们的出现一点也没让她感到意外,她缓慢地走着,时不时似抚非抚路边的杂草。

古树下,树荫遮天蔽日,阳光从古树的叶缝上漏下来,打在鲜有人走动的苔藓上,地砖安静,光线斑驳,有几分诗意,几分禅味,几丝古意。这让我联想到,这水目山,不也是有历史的辉煌之光曾经照耀过,于是才留下了诸多的古人的智慧和古迹于此,这才让我们有幸一睹它的风采。

小径的尽头便是九龙壁之顶,右转往上便到了天王宝殿,这是水目山寺的主体。大殿上神像生动神武,镇守在大殿两侧。门两侧悬挂一幅对联 “听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劝戒世人心存善念,一心向佛,小可使人目光远大,增长智慧,大可安邦治国,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虽身处西南边疆,但中华民族深厚灿烂的文化深深地昭化着这块宝地,同时水目山的光辉也为中华文化的灿烂星河增加了光彩。

水目山寺依山就势而建,穿过大殿,便看见一棵一抱粗的柏树站立在台阶旁,不知是哪个朝代的石阶,被根给掀了起来,也不曾有人修整过,让我们看到古木虽苍桑,生机仍勃勃。只見旁边立有一个标识牌,上面注:圆柏,年龄312年,这让我十分激动,能看到312年高龄的大树,一睹古柏风雨依旧的风采,不禁肃然起敬。

拾阶而上,抬头就是寺抱塔。此建筑奇特,也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建筑:塔非塔,寺非寺,塔中有寺,寺中有塔。据史料,始建于1238-1253年间,为纪念普济庆光禅师和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禅师而建,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云南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罕见。民国后期塔存寺毁,现在有一张原美国飞虎队员的空拍的照片,在寺中还能一睹它原来的面目。一定是这奇特的建筑深深吸引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飞虎队员,才有了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留世,优秀的文化瑰宝,不单单是云南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此就可以证明,优秀的文化古迹会深深地吸引世人,影响世人。我们更是有责任保护好它,让它永远传承下去。

顺着寺抱塔对直向上便是寺院的正殿,一所四合院式的建筑,分正殿,两边有偏殿,还有前殿,前殿两侧有厨房,供僧人吃斋食宿。格局对称,功能齐备。其他与别处的寺院没有更多区别。但院落边上的一株月季引起了我的注意,树下的标识牌注明为明代月季,殿前有几株柏树齐腰高,或许是因为天天听经而有灵性的原故,几百岁了依然青春焕发,青葱如斯。我似乎感悟到什么,哦,对了,提醒自己一定要多读书,方能永葆青春活力,才能像今天这样揽天下名山大川,感受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

大殿背后,是“风洞购物”和“枯井取木”景点。“风洞购物”是讲水目山第四代祖师阿标头陀白天负责采买,晚上诵经苦修,遂得灵通,将箩筐放在风洞口,口念“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一下子就消失了,一顿饭的工夫便采购回来。相距十米左右是“枯井取木”,相传一千多年前,普济庆光禅师开山时,曾在此焚香叩拜请佛祖赐木以建寺院,果然灵验,木头源源不断涌出,有一多嘴的和尚说了一声“够了”,瞬间木头残嘎然止,还有一根木头出来了半截就出不来了,最后建寺时大殿横梁上正好缺一根木头。于是普济大师作法用锯沫卷了一根木头,在卷制过程中不小心将斧头卷了进去,因此,如今大殿横梁上露出半截木柄,就是木匠的斧头把。

传说固然不是事实,但透过故事本身可以看到当年为了建寺,开山祖师们和工匠想了多少的办法,费了多少的周折,当时建寺时热火朝天的热闹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深深感受到古人希望能飞天入地将建筑材料快捷运达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如今这些我们都能做到,上天有飞机,入地有地铁,中有火车和汽车,这些科技的发展正是人类锲而不舍追求的结果,也是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只要有梦想,我们就一定能到达。

最具特点的景点是“北岗塔林”。顺着用鹅卵石铺设的林荫小道蜿蜒向上走,无名的小花在路边无名地绽放,山风徐来,松涛沙沙,无比凉快,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村庄田地尽收眼底,回望水目寺被山像用双臂拥抱住,藏在苍松翠柏间。约一公里,便到了“北岗塔林”。在东西长26日米,南北宽36米的范围内,现存各类僧人墓塔59座,僧人墓葬10座。约始建于大理国时期,一直沿续至清代早期(公元13—17世纪)为水目寺及水目山诸寺僧人的公共墓地。据《水目山诸祖缘起碑》记载,大理国净妙与皎渊圆寂后均葬于北岗,其余僧塔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遗物。公主墓与皎渊墓塔近在咫尺,相视而望,像还在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撕心裂肺,悲苦的爱情故事。这让庄严神圣的禅宗圣地多了几分人间的烟火味道。

参观时地宫是一定要去看的,那里供奉着某位开山始祖的舍利子,舍利子乃是佛门的圣物,也是全国稀世珍物。舍利子分为三种,一种有白色的骨头舍利子,一种为红色的血肉舍利子,是最为宝贵的舍利子,再者为黑色的头发舍利子,此处供奉着的正是最为珍贵的红褐色的血肉舍利子。地宫墙壁上供着僧人的上百个骨灰陶罐,这些可以见证水目山昔日的辉煌。

登上这历经千百年的石阶,有徐霞客二度上山问道,吴三桂二次登山求卦的足迹,有林则徐为水目山亲笔篆额“真如沙门之碑”,山上的每一株小草、每一块砖瓦都有着他们的故事。深深的呼吸那些朝暮闻经书的唐松宋柏呼出的氧气,赏着元朝的月季,似乎能真切感觉到水目山历史的体温、气息,是那样的可敬又可爱,让人亲近,让人着迷。

从宋窑开始,到水目寺、宝华寺,再到塔林正好绕山一圈,正好见证寺院从建设开始,到历经风雨与辉煌的过程,再到高僧云游西归,尘埃落定的“生死轮回”,全面系统地展现了禅宗文化的全貌,其意义是非凡的。

拜谒界鱼石

在读书时老师就讲:在抚仙湖与星云湖中间有一块石头,叫界鱼石,没有拦栅,没有拦网,没有任何障碍,两湖的水自由通畅,而鱼到这之后便各自回家,互不相往来,特别神奇。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特别对那个石头神往,想一睹它的风采,究竟是怎样一块石头。但因各种原因,一直不能成行,此次到了抚仙湖,我铁定了心非见到它不可,也算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

沿着抚仙湖西岸的环湖路一直向南走,穿过笔架山和玉笋峰,再向南就是江川的地界,很快就与星云湖谋面,它像一个妙龄的处子,安静地等待我的到来,湖面上薄薄的水雾如它神秘的面纱,半遮半掩羞赧的面容,将天、山、水连在一起,湖岸绿荫掩翠,垂柳依依。

到了海门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式建筑,“海门楼”三个大字远远便清晰可辨,三层楼高高地立在通湖的玉带河上,站在楼上星云湖便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不知是什么原因,楼门已经上了锁,不能登楼揽胜,只能仰望高楼和平视湖面,不免有些遗憾。据史料记载,海门村元朝时叫“沙陀村”,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他像一位老人,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和故事。沿玉带河岸安静的座落着海门村,老屋前有老人出入,有的出神地坐在那,他们和他们的玉带河、水、泊和村子一样,一定有着很多的故事。我举着照像机对准他们时,还是打扰到了他们。

从海门村沿河一直向东,我的心情还是按奈不住有些激动,马上就要见到魂牵梦萦的界鱼石了。河两岸树荫遮天蔽日,现正值八月炎日,行车其中很是凉快。正享受這夏天的凉爽,界鱼石一闪而现。

界鱼石早已成为游人揽胜的公园,公园大门建设在公路边的桥头,门脸不大。抬头公园门头悬有一块“界鱼石公园”,门两挂一幅繁体书写的对联“贞石著名园引人入胜,灵鱼思故土到此回头”,一副对联就一语道破玄机,把此情此景诉说得透透彻彻。古树成荫,阳光斑驳地落在古桥上,此时,这景致就像一首古意悠远的诗,给人以亲切,给人以舒畅,给人以自由,给人以想象,只想赋上一首诗。

右转向下,便可看见一长廊,长廊门口左右悬一幅楹联:“默默转身自在鱼,嘤嘤求友多情鸟”,再次恰如其分地解读了此处胜境,而楹联也增添了此处的文化内涵。往前,走廊的尽头竖有几块石碑,多为游览此地的古代官员和名士的墨迹,可见界鱼石自古便有了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地方一旦有了故事便有灵性,此处也为例外。在界鱼石上建有一古式老屋,里边坚有几块木板,木板上贴有红纸,红纸上用工整的毛笔字书写的三个关于界鱼石的来源的典故。一个故事讲的是抚仙湖上的龙公主与星云湖的的龙公子俩俩相爱,但遭到各自的父王的反对,于是两湖的虾兵蟹将相与厮杀,各有损伤,最后经谈判以界鱼石为界,两湖的鱼虾不能越雷池半步,从此以后就两湖鱼不相往来;另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此处风景秀丽,吸引了天上的八仙驾云至此,画盘下棋,河里鱼来鱼往,甚为热闹,动静太大溅起水花,吵到了下棋的神仙们,仙人用杖击石吓鱼,但仍不见鱼有所安静,连续击之,将石头戳成猫头状,于是磐石变成了如今这突兀而出的界鱼石,这才吓到鱼,自此以后两湖的鱼到此后便回头不敢向前。此典故则增添了界鱼石的仙气,使此处有了灵性,有了仙气。

有故事的人与之相处很是舒服,让人惬意,使人折服,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一样。界鱼石就像一位有着讲不完故事的老者,吸引者古今无数文墨诗客、游人名士慕名而来。

典故固然吸引人,然而拨云见日,在典故的背后,我细细思之,应该是有了两湖鱼不相往来的原有现象,才有了界鱼石,又才有那么多的生动而凄美的故事。如今从科学的角度还是没有很好的解释此种现象。现在因为星云湖的污染太大,怕直接污染到抚仙湖,于是人为地将抚仙湖的水倒向星云湖流,再经东风水库流出,但是,我还是担心此种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两湖鱼类的生存现状,从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种群的变化,致使这些美丽故事的讲述中断,当然,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