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觉醒,自由的悲歌

2018-07-10 12:34任多艺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觉醒自由

任多艺

【摘 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作者凯特.肖邦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演绎了一位女性急于挣脱男权主义的束缚,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得到自由的过程。反转、悬念、象征是小说产生强烈戏剧化和深刻意义的关键元素,最后的结局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反映了女性在追寻自由的路上的努力与牺牲。

【关键词】自由;觉醒;反转

凯特·肖邦(1851—1904)“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2],《一个小时的故事》(1984)是肖邦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她的另一代表作《觉醒》因挑战了男性世界的权威,而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一小时的故事》“主题与《觉醒》相近,表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意识的突然发现,比《觉醒》更集中更有戏剧性”。[3]16这个时期的女性生理心理上都长期受到约束,对自由的渴望,使她们勇敢地向社会发出极为微小的声音:争取自由、主宰命运。凯特.肖邦自身的经历让她深刻地意识到自由对女性群体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追寻自由之路上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死亡。肖邦试图以《一个小时的故事》中主人公路易丝在觉醒世界中的两个极端来印证女性身心解放的不易。路易斯是一个稍带浪漫幻想的女性,她从丈夫的死亡的事件中苏醒了对自由的迫切追求,也从丈夫意外归来中粉碎幻梦,死亡于她而言是最好的结局。《一小时的故事》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这并不妨碍内容上的完整,正如它的标题“一个小时的故事”一样,肖邦把故事的讲述控制在一个小时之类,这就很有趣了,我们不禁会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一定要特别说明时间,时间在此有何作用?

一、“自由”的缘由

全文主要由人物间的对话和对路易斯内心世界的描写构成。小说发生的时间在白天,地点是女主人公路易丝.乌拉德和她丈夫布伦特的住所,人物是路易丝夫妇,路易丝的姐姐约瑟芬、布伦特里的好友理查兹及宣布路易斯死亡的原因医生,总共五人。“他们都知道路易丝.乌拉的心脏不好”,倒叙的开头避免了单调,暗示了路易丝即将破灭的自由之路。布伦特里的好友理查兹,从火车事故的遇难者名单中看到了布伦特里的名字,这个消息他选择由姐姐约瑟芬去告知。小说在此集中于路易丝与姐姐的对话,路易斯是文本的叙述中心。约瑟芬以委婉的语气告知路易丝这个绝望的消息,从“委婉”二字可以猜测在旁人眼中夫妻感情生活甚好,路易丝听到消息后的放声大哭似乎证明了她无法接受丈夫的离去。“听说丈夫死了,路易丝表现得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冷静......她倒在姐姐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在此将路易丝表现与房间里的其他女性对比,会发现路易斯的痛苦被放大了,悬念不由产生,路易丝的行为为何不像其他妇女,她是真的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隐秘。“然后,又雨过天晴,她要独自回到房间,要单独呆会儿。”路易丝到此的行为举动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也果真如此吗?

二、自由的觉醒

独自回到房间的路易丝呆呆的望着窗外,场景由客厅转化到房间,房子和窗子都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在这间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房子里,路易丝的情绪发生了转变,透过窗户她感受的是清新的空气,听到的是鸟儿悦耳的轻吟,看到的是象征自由的蓝天。窗外的生机勃勃与房间内的毫无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路易斯觉醒的意识正在觉醒,开始向往房间外充满生机的世界了,身心的束缚在此时被窗子外无比鲜艳的世界所激活,这个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的妻子沉浸在浪漫的自由氛围中。“有东西正在靠近她,她恐惧地等待着的是什么呢?”肖邦在此处将路易丝潜意识中的抽象渴望描述为具体实在的“东西”,制造出恐惧的氛围,这“东西”似乎并不友善。路易丝的恐惧在此也暗示了19世纪的女性在追寻自由生活中内心激励的挣扎,路易斯潜意识深处产生强烈的冲突,她知道她等待已久的某样东西正在破土而出,要不要压抑这个东西是她挣扎的缘由,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她恐惧地抗拒。最后她的理性战胜了感性,意念战胜了恐惧,这个等待的东西脱口而出“自由,”她说,“自由,自由,自由!”第一个自由应该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试探下矛盾的开口的,后面接连说出的自由,在视觉上强烈地冲击了读者的眼球,传达了路易斯内心正在坚定对自由的认知,她意识到这是灵魂对自由的呼喊。本应悲痛的她此时只有“自由”带来的快乐,男权社会对她的束缚在轰然瓦解,她从片刻获取的“自由”中顿悟,“自由比爱更伟大”。从路易丝对光明未来的幸福幻想中,不难推测,过去的她只是丈夫的附庸她,虽然“她知道,当看到丈夫的遗体时,她会再次流泪”,但她绝不会再次回到失去“自由”的环境中了,她渴望的是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以后的岁月里,她活着不再是为别人,而为自己”,被社会所安置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已然在消逝,她需要的是告别以往另她倍感窒息的家庭生活。

等级森严的社会让路易斯失去了“自由”,活得压抑而不幸,由此观之路易丝之前的异常举动就变得合乎逻辑了,自由意识的觉醒让她整个人充满活力激情、焕然一新,谁不期待自己做主的生活呢?路易丝不由畅游在属于她自己的新生活,以至于当她的姐姐约瑟芬让她打开房门时,她能冷静地说出 “走开,我没病。”路易丝连说自由时用的是感叹号,在此用的是的是句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了路易丝实质上并没有安全脱离男性社会的压力,意志力的不成熟将导致自由的夭折,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也即将破灭。

三、自由的破灭

重获新生的路易丝勇敢地打开了通向外界世界的门,“只见她目光炯炯有神,面颊红润,以至于她看起来是如此坚定有力,神采飞扬——快乐充溢着她,她不知道。”门象征着通往自由的密道,这条密道诱惑着路易斯,她会迈出自由之门的第一步吗?自由的追寻是继续还是终止?从她神采奕奕的状态上来看她应该会继续,但布伦特里突然的出现却让她猛地回到了现实生活。“一个男人打开了门,是布伦特里。”情节急转直下——原来“他没有在车祸中遇难,甚至他压根就不知道有一列火车出事了。”他的突然出现让这位刚获得自由的新女性只能在死亡中获得自由了,在房间里时路易斯憧憬着自由之身,打开房间门路易斯以死来获取自由之,在门里她通过幻想获得自由,在门外她通过意外获得自由,门象征的自由之路让路易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给她判定的死因——兴奋过度,没有人会知道路易丝死于极度的失望,对自由的追寻必将以生命作为代价。在一个小时内路易斯的情绪出现的极端反差,与始终不在现场的布伦特里密切相关,在小说中他没有一句话,最后的出现也只是为了肖邦精心设置的结局,毫无争议地成为一个符号式的扁平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4]417布伦特里的出场似乎也暗示着肖邦对路易丝追求自由的态度,路易斯的突然死亡同样体现了肖邦对自由的认知态度,结合肖邦的个人经历来看,可推知肖邦并不赞成路易斯不顾丈夫死活,只顾个人追求新生活的态度。会出现这样的态度与肖邦个人生活密切相关,肖邦出生于19世纪后半期美国保守的南方社会,4岁时丧失父亲,19岁时与一个棉花商人结婚,31岁时丈夫去世,接连母亲也离开人世,身边的亲人接连去逝,内心无处安放的肖邦寄托于文学并取得了成功。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不难发现露易丝身上所影射的肖邦,但不同于路易斯的是肖邦个人是愿意牺牲自由而换回死去的丈夫的。她在日记中写道丈夫和母亲是同等重要的存在,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肖邦会设置布伦特里回来的剧情,加之当时女性运动尚处于萌芽期,难以抵抗历史悠久的男权文化,特别是在南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抵抗无异于飞蛾扑火。因此肖邦选择了保守的立场来写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路易丝最好的结局。

在制度森严的封建等級社会中,女性只是生育机器,或者是任人蹂躏的花朵,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女性对自由的向往只能被扼杀在摇篮中。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重新审视《一个小时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可知小说把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传达的是女性自由的短暂及需付出的惨痛代价。肖邦刻画的路易丝是那个时代女性群体的代表,她体现的是女性在觉醒之路上所遭遇的“血”的代价,但仍有无数新生力量握住自由火炬高呼自由,正如康德所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参考文献】

[1]赵敏、成应翠.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胡启好.透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一个窗口——解读《一小时的故事》中门、窗的涵义[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09(11).

[3]朱虹.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汪靖洋.当代小说理论与技巧[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觉醒自由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