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2018-07-12 07:5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710043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雕塑家材质雕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710043)

雕塑作品一直都有受到材质的限定而使表面不能丰富多彩,总是单一的颜色呈现在公众面前。雕塑家在雕塑作品的创作活动中也会先从材质研究出发,再到表面着色处理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法,从而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和观念。材质和色彩都是雕塑作品的情感载体,材质和好的色彩的搭配不仅能够提升雕塑作品的艺术气息,还能更好的引导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现当代雕塑创作中,雕塑家经常会通过对作品表面着色来表达自身情感,这种情感表现方式能更好的表达雕塑家的情感和艺术观念。

一、 情感表达对当代雕塑产生的影响

在当下的时代,雕塑家已不需为宗教服务,在自身的雕塑创作活动中融入其思想观念,表现个性,表达出对世界的自我认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雕塑家的创作活动形成多样的发展。不仅有遵从传统架上雕塑的创作,并且有更趋向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而且还有直接将公共艺术造型设计直接作为雕塑创作活动。然而同时,雕塑家们对于色彩的运用都十分注重,现在雕塑家已经广泛认为色彩是雕塑作品的重要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正如现代绘画大师马蒂斯所说:“假如形是精神的东西,那么色彩就是感情,首先是要画形,然后孕育精神,往精神中导入色彩。”对于雕塑家来说,造型是主要的,然而使造型更具感情的表达就要加以色彩的运用。在当代雕塑艺术中,无论是传统架上雕塑或是公共雕塑,色彩已占据着雕塑造型的重要设计比例。因此,在当代雕塑的创作过程中,雕塑家越来越重视色彩的运用,赋予色彩象征意义,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 色彩在当代雕塑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内涵

劳伦斯说:“当一件雕像是红、黄或蓝色的那时候,它就保持其红、黄或蓝色。如果没有色彩,在光影的变化之下,雕像就要不断地变化。在雕塑上设色的目的,是要使雕塑具有它自身的光。”大多的雕塑是静止的,且是固定的材质。给固定的材质施以色彩,不仅使雕塑的色彩更加丰富,而且色彩本身就具有生命和语言。

“塑”与“绘”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在塑好的形体上施绘,其目的在追求现实的真实,使静止的塑型更具动感,更加逼真。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或英雄的塑像,还是我国古代石窟的彩塑或陶制俑塑,都淋漓尽致的体现着这一特点。在现当代,很多雕塑作品都吸收了彩塑的艺术特点和塑绘的表现手法,产生了许多具有独特新颖视觉效果的当代雕塑作品。有些类似传统的彩塑手法,有的又区别于传统的彩塑。或在金属,或在陶瓷等材料表面巧妙的运用塑和绘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能够有效传递雕塑家的创作观念。当代雕塑作品的施色,似乎已经成为有效引起公众共鸣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也成为了雕塑家个人创作风格的一个特征。例如,利博曼用钢材创作的大型公共雕塑,看起来并不冰冷,因为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大片鲜艳的红和曲线的造型。没有了生硬和冰冷的质感,反而让人感觉温暖容易亲近。再如法国雕塑家杜布菲的作品,在怪异的造型上,涂鸦式的施色,是一种“生涩的艺术”,好像未经加工,自然而然的涂鸦。这些造型和色彩的结合,都充分的表达了雕塑家的情感,也体现了雕塑家的个人创作风格。色彩能激发公众对于思想和情感的设想,进而使色彩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

三、色彩在当代雕塑艺术中情感表达的应用

现如今,我国优秀的艺术家不断增多,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传统雕塑的概念的越来越模糊,各艺术类别也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发展。油画艺术家的风格特征符号,会直接制作成雕塑展现,并绘制成油画中的同样的色彩,使油画中的符号特征雕塑化,平面转为三维,更具有空间感,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展现在公众视野中。比如著名艺术家周春芽的《绿狗》,岳敏君的人物笑脸,罗中立的《父亲》等等。雕塑家的创作也不仅仅局限在原材料的表现上,越来越多的当代雕塑家更加注重雕塑在塑形完成后,雕塑的色彩处理上。以使作品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例如当代雕塑家武真的《唯物主义者》系列作品,在膨胀的形体基础上,施以真实的人物肤色、衣着,或是极具象征性的衣着装扮。作品色彩的真实性和象征性都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语言,并以此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使公众在作品里能感受到作品具有冷峻、调侃、波普的意味,深刻表达了现代人在资本时代的膨胀与堕落。

四、结语

雕塑创作离不开材质,单一的材质有自身特有的色彩和语言,也是传统雕塑创作的主要变现手段。而现今越来越多的雕塑家注重雕塑表面色彩的处理,想使雕塑表面的色彩更加丰富,打破单一,以使作品更具有情感性和生命力。优秀的雕塑家能够根据自身的创作有效的将雕塑的形体、色彩与情感相结合,进而表达出一种情感状态,能够给公众以直观有效的情感共鸣。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创作的内容特征,能够调节好色彩特征与情感特征之间的关系,赋予作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威廉塔卡著,徐升译.雕塑的语言[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2]侯建伟.视觉文化背景下雕塑的视觉化转变[J].大众文艺,2017(04).

[3]陈帅. 色彩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04).

猜你喜欢
雕塑家材质雕塑
巨型雕塑
刚柔并济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雕塑家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