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

2018-07-12 07:57武夷学院艺术学院354300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学山水画思想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 3543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文学与艺术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绘画艺术可谓是光彩夺目,魅力永驻。在绘画艺术中,中国山水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诸多优秀的作品。本文将就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进行研究,对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民族文化及哲学观念进行分析。

一、理学的研究内容

理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也称“道学”,或称为“宋学”、“义理之学”,产生和兴盛于宋元明时期,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的通称。理学兴于宋代,至于为何成为“道学”,则与《宋史》中的《道学传》有关系。理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流派主要是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其强调理高于一切,因此又属于理本论一派。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这一流派主要强调心本论,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1。此外,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派也属于理学思想范畴。那么,理学的研究内容都有哪些呢?究其根本,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1.本体论问题

所谓本体论,指的是世界的本原,即万物的本原为何?理学家虽同属理学研究范畴,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但是对于世界的本原的认识不同。张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太虚之气”,程颢、程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观念性的理”,朱熹也提出理为“本”,气为“具”。

2.心性论问题

所谓心性论,指的是人性的来源,即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3.认识论问题

所谓“认识论”,指得是认识的来源和方法。程颢、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万事万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朱熹提出的是“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张载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二、理学的发展历程

理学是兴起于宋代,在元代、明清都经历了传播与发展阶段,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学者,甚至也影响到了统治阶级。

1.理学在宋代的产生与兴盛

自宋代起,理学逐渐产生,并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哲理化与思辨化。在北宋时期,理学的开山祖是周敦颐2。在北宋以前,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花开并蒂,是主要的两种思想体系,而周敦颐则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形成了理学这一新的思想体系。除了宋代的周敦颐,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邵雍、气一元论思想的发展者张载,以及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那么宋代的理学思想有何特点呢?宋代理学思想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原,理也即天理,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当时的理学家崇尚先验论认识论,崇尚格物致知,崇尚穷理。在开创者周敦颐之后,朱熹和陆九渊发展了理学,推动了理学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朱熹,可谓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延续了程颢、程颐二兄弟的思想,他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气则是第二性的,这一点可以从《朱子语类》中总结出来:“‘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2.理学在元代的传播与发展

元灭金、西夏、南宋,实现了当时中国的大一统。在元统治时期,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在思想上十分注重吸收儒学思想,尊崇儒学。这个时期,通过统治者的重视和理学家本身的努力,理学是被尊崇至极的,可以说到元朝时期正式被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3,被官方所大力的弘扬“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被包括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大批的汉族色目地主纠集的“义兵”兴起,也成为镇压红巾军的主力。不过元朝消耗汉族世侯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也使这个群体很大程度游离于元朝中央政权之外,使元朝的统治根基脆弱,最后崩溃。

提到理学在元代的传播与发展,必须要提到一个人——赵复。赵复曾在元朝南下时被俘虏,后其在元朝建立的太极书院讲学,将宋朝的理学精神加以传播,尤其是将朱熹、二程兄弟的思想进行了宣讲与广泛传播。赵复在理学于元朝的传播功不可没,因为此前北方人虽知有朱子,但是对于朱子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入,直到赵复的讲学之后,才受到了教化。

在元明之际,许衡继承了朱熹的思想,强调“进学之序”和“践履力行”。认为“天即理也”,但又说“心与天地一般”,心与理“一以贯之”,“宰万物,统万事”。主张“存养”,使“气服于理”,即“存天理”,“省案”,“反身而诚”,即“去人欲”。在治学方法上,强调“慎思”,又主张防于“人欲之萌”,即当“自知”。强调践履,提出“治生”论。

在元代的理学传播过程,赵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二许衡也一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元初,许衡主持国学,促进了程朱理学的传播,也对朱陆合流起了重要作用,还使进了蒙汉文化交流、融合。此外,他的劝谏影响了元朝的统治者的治国之策,使儒学得以尊崇,儒士大夫得以重用。

元代名儒对元代理学的传播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元代待儒生宗族乡绅阶层特别宽厚,对农民的土地兼并盛行,加上元代西征时期见过世面接触过西方各种文明与宗教,儒教被认定为宗教,儒生可以不用纳税,元代深得理学家怀念,很多名士为元朝殉节,甚至有不少汉族名士追随元顺帝北奔草原。而朱元璋是要过饭的平民出身知道农民疾苦明朝又开始抑制土地兼并(明后期乡绅又开始大规模兼并农民土地)。

3.明代陆王心学

明太祖朱元璋因理学君臣大义的根深蒂固元遗民众多,明朝开始赎买理学阶层,与元朝相比虽无出彩但也比较平缓。至明朝中叶左右,王守仁在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心学思想学说上加以继承和发扬,完成了心学体系,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认为心与理合一。王守仁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并认为“真知”是在实行中得来,所谓“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语知”,与朱熹“知先于行”的主张截然不同。4由于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在陆九渊研究之上建立的,因此这一思想称之为“陆王心学”,在明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明中期以后,心学的发展甚至可以取代程朱理学,在明代的影响十分巨大。

其实,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并非是孤立的,陈献章创立了江门心学,王守仁同一时期还有湛若水之学,这些学说均与王守仁的心学有所辉映与融合。在王守仁之后,王门诸子几乎遍布天下,都对理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中期以后王守仁的心学逐渐兴盛并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然而在明朝末年,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开始式微。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欲用朱学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

4.理学在清代的延续

理学发展到清朝时期,虽然也有思想的传承和延续,但是缺少了理学大家的创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钱穆在《〈清儒学案〉序》中得出:“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则难寻5。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宋代时,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大家、集大成者有很多,其理论思想也都十分清晰,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正如钱穆所说的,虽然清代有不少的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

三、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

以上,我们对理学思想的内容与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理学思想作为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体系,对于宋以后的文学、艺术等各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理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也呈现出了一些特点。分析理学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对于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绘画艺术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中国山水画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1.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不露锋芒,趋于平静,呈现出阴柔之美

理学思想是产生于儒学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基础上的,因此其更讲求含蓄、内敛、柔和、平静。而在此思想下,中国山水画家整体受到了理学思想与理学审美的影响,整体画风不露锋芒,趋于平静,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

以宋代山水画为例。宋代的山水画风格多样,在山水画的历史上可谓成就卓著,意义非凡。宋代的山水画极少有剑拔弩张之势,其更多的是一种平和静穆之美。比如北宋初代表画家范宽,其山水构图十分宏大壮美,雄奇险峻,但是其蕴含的张力是内敛的,因此其山水画更多的是寓动于静。这一点可以在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图》中体现出来。这种不露锋芒的含蓄内敛之美,与我国传统的儒道精神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也与他们当时所受到的理学思想的熏陶有着一定的关联。这种含蓄、内敛、平和,都是出于一种“仁”与“德”,都是建立在“中庸”平和,甚至是“谦让”基础上的。可谓谦逊有加,这在整体心理上无不表现为无示张扬、不露锋芒而倾向于平静的。

2.理学思想影响下,中国山水画更注重格物致知

宋代的理学思想承认事物的变化,其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是理,理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讲求格物致知,坚持天人合一,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这一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众多的文人,也在山水画的创作上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北宋以来,画家痴迷于自然的穷理格物,“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其描绘山形,描绘山川的四季景色,描绘朝暮阴晴的变化,都是遵循着自然界的规律,对透视、明暗、主观意趣相结合的“三远”理论的提出等认识论的不断归纳和实践印证,促使五代、北宋画家们“夺其造化”的能力大为提高,并总结出了一整套表现不同类别、对象形质特点的视觉符号和用笔技巧,使心与自然真实的对立、手与心的隔阂、表现技巧对心的制约都消解了,达到了物、我,形、理相依互表的统一。“只有到五代末北宋初,形神之辩、心性之源、物我之究的思想,才使人们从客观存在的变化中反观到自己,禅宗直指本心的顿悟,为画家在主、客观,自我与存在之间起了透明作用。这种变化不单在观察方法上、感觉体会上、结构章法上,甚至在笔墨的驱使上,都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一时期,注重点线、结构、行气的书法艺术与绘画的渊源和技法的紧密链接,使笔墨技巧与书法艺术的表达血肉相连、密不可分。“一种用笔,不可反为笔用;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古所谓用墨不为墨用者,即善用墨者也。笔墨相为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出。画家欲取苍茫浑厚,不外乎墨之气骨。”

在这里,笔和墨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古代画者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用墨不为墨用”的笔墨理论。这种对于笔墨表现和变化的认识,是文人画家在不断地浸染与修炼中逐渐形成的,是其对自然、对人生、对万物本源的追寻和对艺术无穷的求索,是五代、北宋画家们克服形似与气韵的对立,把胸中的潜象、潜力在心与手、手与绢素、笔墨相忘中,与胸中喷薄欲出的浩然之气和朴素闲静的思想相交合,幻化出山水和人生两情相融、意境与自然相融的作品。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道精神所演化出的理学精神对于文人的个性特质、心灵气质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文人画家将自己对于文化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理解交织在一起,将自己对于自然对象和形、神、理的理解抒发到作品中,在理学思想格物致知的影响下得到了精神的自由解放,获得了“运墨而五色具”及五色所不能满足的情趣逸致,浑朴素雅的特色和精神体验,形成了千余年来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全面成熟。

3.理学思想影响下,山水画更关注“外师造化”

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其中包含着“本体论”与“自然哲学”,其对于当时的社会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于文人画的影响。以元代为例。元代的文人画中,最兴盛的是山水画,花鸟画次之,人物画则呈现衰落之势。这与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文人推崇自然,更喜于山水自然间找到人生的真谛,因此山水画的兴盛便是顺其自然。“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山水画可谓独具特色,其追求形似而后神似,对于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师法自然,认真观察自然物象,其写实主义意味十分强烈,尤其是在作品的形似与笔墨的表现中,更注重的是形似,笔墨最终落于形似之上,对客观事物追求的也是形似的表现,即使是“逸笔草草”的倪瓒也从不抛弃“外师造化”这一绘画理论,画家笔墨之间严谨沉稳,藏而不露,处处精微。元四家之一倪瓒在自己的画作中曾题过“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可见其对于形似与客观自然物象的关系把握得比较精准,尤其是忠于对自然物象的表达,因此,其作品更多的是对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描绘,是对江南水乡的客观描绘。

元代时期,理学思想和“外师造化”的理念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山水画更关注“外师造化”,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师造化”,使得那一时期的山水画呈现出了形似与神似的高度融合统一,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最终审美目标。

明末清初,在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画家的作品呈现出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明末清初的一批画家,包括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残等,注重“我自用我法”,反对对古人技法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尤其是石涛、八大山人等人,其为明代遗民,因国破家亡,而遁入空门,因此在精神上和艺术创作上,都别具一格,独具创新。以石涛为例,石涛作画构图新奇,强调“师法自然”,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针对“四王”完全脱离生活,在古人陈迹中讨生活的陋习,提出以造化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四僧”的山水画,代表了清代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理学的研究内容入手,对理学的发展历程展开了阐述。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进行了分析。理学思想渗透进了世人的心中,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文人墨客,即便对后世的画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理学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有一定压制人性的地方,及至如今,我们在山水画创作中,也应该汲取理学思想中的精髓,比如“格物致知”的思想,其饱含了实事求是和知行合一,依然值得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借鉴。

注释:

1.陈菁菁.浅析宋代山水画在风格特征上的推陈致新[J].芒种,2012(6):231-232.

2.计王菁.试论宋明理学与中国山水画教学[J].美术界,2010(7):62-63.

3.徐征.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J].文艺生活旬刊,2010(12):19-20.

4.薛和.宋代理学对山水画自然观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6(5):138-141.

5.徐征.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J]. 文艺生活旬刊, 2010(12):19-20.

参考文献:

[1]封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124-125.

[2]马宁.理学影响下的宋代花鸟画关联性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张浩森.浅析明代理学影响下的复制木刻版画[D].新疆师范大学,2011.

[4]刘璐.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D].曲阜师范大学,2013.

[5]陈菁菁.浅谈理学启发下的宋代山水画[J].文艺生活旬刊,2012(7):188-188.

[6]郑维坤.以马夏为代表的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的理、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7]陈建新.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4-106.

[8]吉文明.《林泉高致》中“远”的审美观照方式与郭熙美学的理学倾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9]杨文斌.图真说影响下的五代、两宋山水画的写实审美[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170-171.

[10]李娟.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取向嬗变之缘由[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6-138.

[11]陈菁菁.浅析宋代山水画在风格特征上的推陈致新[J].芒种,2012(6):231-232.

[12]计王菁.试论宋明理学与中国山水画教学[J].美术界,2010(7):62-63.

[13]徐征.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J].文艺生活旬刊,2010(12):19-20.

[14]薛和.宋代理学对山水画自然观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6(5):138-141.

[15]徐征.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浅谈北派山水画代表郭熙[J]. 文艺生活旬刊, 2010(12):19-20.

猜你喜欢
理学山水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思想与“剑”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