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文化的思考和再本土化

2018-07-12 07:57东北林业大学150040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符号设计文化

(东北林业大学 150040)

一、中国主流文化的转型

关于文化,卡西尔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其“符号化”的内容创造出的“产品”,包括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这些产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类文化。用一句话来概括,

文化的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这显然是对文化的物质层面的理解,文化的中间层是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人际关系、习惯行为和规范行为;核心层是社会意识,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结构。

依据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历史上中国主流文化大概经过了三个大的转型期,直至1949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儒家哲学思想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哲学和科学意识。当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时期,新文化建设仍旧任重道远,放眼望去,在各种文化思潮中,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此“三足鼎立”的大势未变。展望中国文化未来的愿景,必然是中国文化的大复兴,在这种复兴中,新文化将展现“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博大胸襟—此为“多”的繁荣;同时它又体现出时代精神、核心价值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这是“一”的传承。

二、设计与文化的融合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对于设计来说,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大部分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是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内容,在充分考虑了本土的文化后的设计不仅使作品本身有底蕴的提升,同时也会使受众产生强烈的民族同理的亲近感,更容易理解和适应设计所要表达的内涵。设计作品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一种途径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文化来说,设计在运用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符号,这些新的符号相互交织又源源不断的形成新的文化,最终文化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不断发展。所以说设计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设计与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关于设计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传统文化设计因子的提取。是将本土文化特征的形态、颜色、内涵的因子提取应用到设计中,将文化符号的形式和产品形态的特征进行对应。但设计仅仅依靠形式的借鉴是浅层的,依靠符号结构则是深层次的。符号结构是符号间的组织关系,是文化积淀下来的意义的组织方式,是生活的内部规律,也是作为文化的产物的“人”的“心理感知结构”。

第二种,分析“事”与“物”之间的关系,将中国样式向中国方式转变。这种方法研究的就是事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然后形成事原型、形态原型、色彩原型和纹饰原型四类特征素材集。不管是形式还是结构,都作为手段是为了获得符号背后的意义。摆脱符号形式和结构,以全新的形式和结构来解释和发展那些需要承接的意义,才是设计文脉的最高境界。

第三种就是对文化语境的分析,通过对我们的本土文化进行反思,解构然后进行重构,以一种符合当代视角的全新的方式在设计中阐述中国文化。

三、设计文化本土化

要将设计与本土文化很好的融合,首先不能把设计与文化看作是两个孤立的事物。我们可以关注的方向有:

(一)关注当下,试图用当下的角度和方式来阐述我们历史形成过程和未来的发展动向

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力量、政治体制结构的改变,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势必要发生改变。但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就能预见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观念等的走向。科技的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对于历史文化的溯源不应该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主流。文脉应当理解为“与事物相关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而不是个继承传统的问题。文脉是承上启下的内容,重要的是启下,即创造新的文化。世界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动态均衡是当下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要使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就要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同时也要多方位吸取外来的养分,给予本土文化更高的自由度和发展性。今天我们回头看中国古代的设计思维,也会发现有很多弊端,例如从认知结构模式来看,注重整体而缺乏对部分的考量;注重联系,但这种联系多基于通过经验、直觉、感悟获得的表面观察和巫史传统的互渗成分,从价值认知模式来看,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也是基于经验的一种模糊的混沌状态,缺乏客观的剖析,中国传统思维“只可意会”的特点致使很难得出一套可操作的、精确的设计方法。近来有很多关于基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而发展而来的设计方法论如柳冠中先生的“事理学”将设计思想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转化就很有见地。“事”的结构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行为、信息、意义。通过对“事”的分析有机地整合了设计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重组资源,这才是创新的本质。

(二)在设计文化中,我们关注的是设计的“相关”

将设计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我们研究设计的社会意义,研究它如何在目标群体中起作用,又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关注一把椅子,我们看到它可能会在某个家居商城的橱柜中,或者某本家居杂志中,或者会在抬头看到的广告板中,又或者它就在我们的家中的一个角落。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从这把椅子开始设计到生产、加工、分配、推广以及到消费者的购买,使用甚至丢弃、回收等各个环节中人文因素的融入。例如,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要购买的这件椅子不只是一件物品,他会考量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和这件椅子交互的方式。消费可以被解读为是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体验,或者是消费者本身品味的象征。物品和它所在的环境共同构成我们生活的情境,正是这种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交互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了我们的设计文化。

(三)发掘地方特色,在深刻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资源和设计知识的获取。设计者需要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发掘其可特色发展的领域,将其整理成设计符号,由此形成一系列系统设计。例如山东潍坊市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又称为鸢都,我们可以就此进行深入调研这种民间艺术,追溯这种手工艺产生的文化背景,手艺人的智慧、技术和经验。然后一方面将这种文化用设计手段进行符号的抽象化,建立起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传播设计等共同组成的设计系统;另一方面是要重视非遗保护研究,例如手工艺的传承和培训,将传统知识转化成设计文化与理论。设计的实践和设计理论的支撑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地方文化建设。

四、结语

一方面,正如中国主流文化在中国的近现代转型一样,中国设计需要传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运用现代科学的设计方法来不断创造出属于中国的新的文化标签。只有这样,中国设计才会有源源不绝的文化来源,才能在日渐趋同的现代设计中找到自己的文化领地。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设计本身,我们要关注的是,设计文化本身由人和事组成的巨大网络所构成,我们关注的是设计周边的关系,这种方式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那这些关系链所编织的整体就呈现出什么样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允熠.近代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M]. 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3]庾萍 设计与文化[M].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2014.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唐林涛,李平.设计的文脉[J].装饰,2002.1.

猜你喜欢
符号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