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塔尔寺酥油花的艺术特色

2018-07-12 07:57山西大学030006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塔尔寺酥油颜料

(山西大学 030006)

一、酥油花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沿革

(一)酥油花的生态环境

被誉为“第二释伽” 的宗喀巴是黄教(格鲁派)的创始人,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一里的莲花山坳是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当地的僧众为了纪念宗喀巴,所以建立了闻名中外的塔尔寺。

塔尔寺高海拔,冰冻期长。在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中,藏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即“酥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在生活中,是接宾待客的必备品;在宗教中,承担着礼佛的重大任务。

(二)酥油花的历史沿革

酥油花是如何传入塔尔寺的呢?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甚少,现主要的、最具说服力的有两种。一是吐蕃迎佛说,再是再现胜境说。

1.吐蕃迎佛说

酥油花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去往西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当时文成公主带了一尊释迦摩尼等身像去往拉萨。当时正值冬日,藏族人民没有办法寻找六贡贡品(供给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熏香、果品和佛灯。以表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中的鲜花,于是用草原上最纯净细腻的酥油制作成五颜六色漂亮的花,以此代替真正的花供奉在佛像前。此后,用酥油塑制酥油花以此来献佛成为了习俗,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沿用。

2.再现胜境说

明朝皇帝朱棣统治时期的第七年(公元1409)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休息中梦见了雪域的香格里拉胜境,到处充满了美好和吉祥的景象。宗喀巴醒后,十分怀念梦中的场景,于是宗喀巴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制出梦到的景色,并且在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点亮无数盏明灯供奉于佛前。从此就留下了正月十五展出酥油花的惯例。

以上两种就是民众和一般僧人对酥油花起源的解释。

3.民间派

除了这两种传说之外,更有一些学者、专家相信酥油花真正的起源是在民间,他们认为,汉族妇女在做饭揉面时会给自己的孩子捏一两个小面人,让孩子们玩耍。而酥油花在藏族、蒙古族以及其他高原民族的产生就像汉族妇女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会用酥油来捏制一些小动物或植物,以此当玩具供小孩子观赏、玩耍 。酥油又恰是青藏高原最受欢迎的食物,因为其质地细腻柔软,被广大藏族同胞认为是最纯净以及美好的食物。所以部分学者认为酥油花初始于民间,逐渐被寺院发展乃至兴盛。

《西宁府志》 、《西宁府续志》 、《塔尔寺观灯二十四韵》都有详细的记载说,塔尔寺酥油花灯会的形成在明代万历时期,在清代达到繁荣鼎盛的状态,寺院有专门的制作酥油花的机构,艺僧制作工艺境界非凡,随着岁月的累积,塔尔寺成为酥油花艺术影响最大的寺院。至此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二、酥油花的审美特征

(一)酥油花的原料

酥油,是用牛奶和羊奶不停搅拌之后,把水份与乳汁分离而制成的油脂 ,这种油脂呈凝固的状态,犹如少女肌肤一般柔软细腻,溶色性与可塑性便是这种油脂的两个显著特征,正因为这样的两种特征,才造就了如今青藏高原上盛开的一朵“奇葩”、闻名世界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酥油花”。

酥油花各色各样、五彩斑斓颜料从哪里来呢?各色的酥油中掺杂的色彩是在青藏高原大自然中提取出来的。艺僧们认为,在与他们世世代代为伴的大山中提炼出的颜料才是上好的颜料,他们通过采摘各种植物的花粉、叶片,来提炼植物性颜料;一些富裕的居民拿出多年的积蓄,从珠宝贩子那里高价买来珍珠、翡翠;家境窘迫但有力气的人则上山开采孔雀石;自己圈养牛羊的牧民则驱赶自家的牛羊,到本地互换宝石……这些通过各种手段得来的宝石经过工匠们的努力,研磨成了丰富多彩的颜料,这些宝贵的宝石颜料加入到酥油中,再用这些五颜六色的酥油制成美轮美奂的酥油花艺术品 。

(二)酥油花的塑制过程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综合起来大致分为八部分。一是净身密悟,这一阶段主要是制作题材在大艺僧(掌尺)心中形成的一个阶段,是以藏药净身后,进入闭关室进行思考。二是向艺僧们叙说自己密悟到的题材内容,每位艺僧领取任务并分工合作。三是材料的准备工作,如酥油的提炼、各种矿物颜料的研制、珠宝的磨制、酥油花制作工具的准备等。四是建酥油花架,根据大艺僧密悟出的大的整体布局,大概确定所要表现事物的位置,用丝麻初步塑造出粗略造型。五是艺僧们投入最多精力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表现出整体的人物和场景,这是酥油花群塑整体外形的初步形成。六是为所表现的佛像以及场景加以装饰,如酥油制作而成的佛珠等装饰。七是酥油花展出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即由大活佛进行最后的检查,以及在其上洒一些圣水增加它的灵性与佛性,这也就标志着酥油花不同于其它一般意义的工艺品。最后就是将酥油花架隆重的展现在众人面前,接受全世界各地人民前来观赏与膜拜。

(三)塔尔寺酥油花的题材内容

酥油花从字面上理解即用酥油制作而成的“花”,其实不然。酥油花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小到花草树木,大到山川河流,也有以佛像人物、佛像故事为主题的,在这一题材中有《宗喀巴本传故事》《莲花生本传故事》《释伽牟尼十二行传》《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等 。也有奇花异草、山水图画、亭台阁楼以及历史故事,最有名的当属《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这一历史故事。无论哪种题材内容都展示出了塔尔寺酥油花的精美的工艺以及细腻的艺术表现。

(四)塔尔寺酥油花的审美表现

1.象征美好的色彩

塔尔寺是一个藏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交叉的一个特殊区域,难免在艺术上会有碰撞,相互影响。由于酥油花艺术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文化,因此,在色彩的使用上,不同于而其他纯藏族艺术中的佛像给人一种狰狞的面孔,并运用颜色纯度高的色彩,比如大面积的红、白、紫颜色,还喜欢用大粗线条表现,给人一种鲜艳的视觉冲击,让观赏者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威严的感觉,所表现的艺术品粗犷,给人一种无形的威慑力。 塔尔寺酥油花艺术整体趋于柔和、细腻,塑制的造型多以红、黄这两种颜色为主要颜色,穿插的有一些蓝、绿、紫、白等颜色,整体给人一种暖色调,象征着美好,让人观看过后倍感温暖。

2.“不空”的构图

塔尔寺的酥油花艺术拥有“立体连环画”之称,艺僧将一个历史故事、佛教题材按照时间先后用多场景穿插表现出来,恢宏壮观,又不失细节在里面。在构图上主体物吸人眼球,不留空白,主次分明。酥油花这种不留空白的艺术创作恰好与汉文化传统的山水画中的留白相反。

3.细腻的做工

而在做工上,更加的细致入微,佛像因坐势而堆积起的厚厚的衣褶被艺僧们灵巧的手稍加塑造,厚重的衣服就像是失去引力一样让人看起来轻如羽毛,仿佛微风吹来,衣服缓缓飘动,给人一种动感,线条优美细腻流畅,经常以金色的细线和华丽的纹饰来装饰衣服。

4.酥油花的宗教性

塔尔寺酥油花艺术从创作题材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属于以弘扬佛法为目的,包括酥油花塑制过程中加入的黄、红、橙宗教理想色彩的矿物颜料,所以难免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三、总结

酥油花的塑造技法经过艺僧们的一步步探索和发现,以及岁月的积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艺僧们并不止于此,他们追求着更高层次的酥油花的表现技巧,在题材的创新和拓展上也体现了艺僧追求极致的精神。酥油花经过了四百年来的积累与发展,现如今已经众所周知,名声远扬,这与艺僧们精湛的技艺和出众的才能密不可分。酥油花艺术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虔诚的态度,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体会,是藏族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赵宗福.塔尔寺酥油花散论.民族艺术,2000.06.15.

[2]都本玲.“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文化月刊,2015.02.25.

[3]周加才让.《塔尔寺酥油花灯会民俗传承 》.

[4]《西宁府志》上曾记载:“月当空,耳边箫鼓叮咚。彩架间,安排花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烂灿,楼阁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夺天工。”

[5]《西宁府续志》由青海印刷局出版,责任者是邓承伟,来维礼。

[6]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铩国》:“段食之体,出定便谢,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润,然后鼓击,警悟定心。”

[7]张鑫.神秘的西藏宗教艺术——酥油花雕塑艺术,民营科技,2011.2.

[8]罗桑开珠.浅析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文化元素及其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2:40卷.

[9]纵瑞彬,藏传佛画色彩功能管见,西藏艺术研究,2001.2.

猜你喜欢
塔尔寺酥油颜料
酪蛋白对搅打酥油品质特性的研究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黑牦牛
跟踪导练(二)5
踏浪青海湖
塔尔寺之梦
瓜州塔考辨
颜料抹在了脸上
童年的酥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