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夹缝
——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探讨

2018-07-12 07:57南京艺术学院210013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论家丑化当代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 210013)

一、当代艺术的边界定义

中国传统绘画自被冠以“中国画”之始,我们就应该清醒得认识到这样一个外来语境下产生的新概念在本质上便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肯定,虽然这样的肯定可能是建立在“西方中心论”的背景之下。然而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被称“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如果也将这个概念看成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的话,那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因为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当代艺术”。“当代” = “前卫”便是很多人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普遍认识。而西方的“当代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当代艺术”是因为其有着一种中国人所无法真正继承的精神文化内涵——推翻、推翻、再推翻的精神,而这种推翻精神是由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民族气质所造成。而“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些求新、求异、并挑战道德底线的作品仅仅继承的是一种“推翻现象”而不是一种“推翻精神”,因为中国人的骨髓里都有着一种继承、继承、再继承的“高古精神”,也正是这种“高古精神”决定着中国人并不能真正的走上当代艺术的道路,也没必要走上当代艺术的道路。

艺术的定义长期以来成为西方美学争论的中心任务之一,哲学家和美学家都希望用自己的一个万能的公式去介定艺术的范围,去区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然而这种将个人的审美经验强加给大多数人的作法显然无法成为共识,哲学家和美学家苦心研究的“艺术”定义往往不能为艺术家认可,更难具有普适性。因此在对一种定义的普遍怀疑下,是很容易产生一种对概念的虚无主义美学观的。中国的艺术界亦是如此,如“新文人画”、“新工笔画”、“新水墨实验”等一批特有名词也都在打着“新”概念,既向主题靠拢证明自己的存在,又与主题割裂证明自身的“清白”,以至于用一个简单的“新”字就掩盖了许多值得去推敲的问题,也不知不觉在模糊着这些概念的边界,同时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对于传统艺术有着继承情节,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继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既生存在当代,又相对前卫的“新”艺术却很难被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不由得让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界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具有前卫性且被西化的艺术才能被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当然这样一种被西化的事实,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是不愿意去承认的,他们能做的只是一边摇头一边不自觉的接受。

二、经济的抚慰、价值的摧毁

据资料统计,英国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对世界所有1950年后出生的艺术家的拍卖记录进行了统计后,单幅作品拍卖价格超过100万美元的艺术家里,中国有九位,占了全世界的32%,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艺术家无一例外的是所谓的当代艺术家。看到这样的统计我们是应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盛”感到高兴,还是对传统艺术的“颓势”感到伤心?当然价格是不能对艺术的本身价值进行任何对等评判,我们清楚得认识到这一点却毫无例外遵循着,这样的一种评判心态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标准。

一个明显的事实,中国当代艺术的天价往往是从国外的拍卖市场落锤开始,且大部分作品都被国外的机构和个人所收藏,这并不能简简单单的理解为西方人真正的审美追求。我觉得西方人不会真正的去欣赏这样的“外来艺术”,就像一个白皮肤、蓝眼睛的西方人在中国人面前写书法一样,即便很不错,也是显得那么的不自然。我们可以暂且将这样的一种市场状态看成是西方经济的怀柔政策,看成从上而下的文化攻势,用金钱扭曲中国人的审美观,让中国人开始学会用钱去衡量艺术,去认同这样的当代艺术就是好艺术,这样的艺术才是自己该去追求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就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逐渐的被边缘化了,被冷漠了。

三、当代艺术的“审丑心理”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性的,而中国当代艺术则有着一种畸形的“审丑心理”,这种“审丑”和西方艺术中所表达出来的丑也截然不同的。西方的审美经验将美和崇高分开,将一种让人产生愉悦和快感的审美经验称之为美,而将另外一种让人产生痛感和庄严感的审美经验理解为崇高,而这种崇高的痛则可以看成是西方的“审丑”内涵,是一种触发人内心进行美的升华的引导,也是西方悲剧心理的一种体现,用鲁迅的一句话则是:“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丑也是由美切开来看的。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很多时候则有着一种畸形的审丑心理,他们会用一些夸大的丑陋形象去和中国人的形象去划等号。在曾经的全国“两会”上,以言恭达为首的十多位政协委员疾声呼吁,谨防“艺术”丑化中国人形象;在拍出天价的中国现代艺术主力成员的一些作品中,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连一些国家领袖的形象,都遭到了丑化和诋毁。而这些作品往往以中国身份参与各种世界性的展览。他们创作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去指引人们去追求美,而是指导自己去追求金钱,用无理的丑化去博得西方价值认同。这种丑化心理是不同于悲剧中的审丑的,仅仅是将一些丑化的事物再一次剥光了扔在人们眼前。

四、理论家的批评价值

中国艺术评论的话语权不是掌握在艺术家手中,因为理性是非常重要,也是艺术家往往忽略的,话语权也不是掌握在公众的手中,因为公众拥有欣赏艺术的权利,却没有去深入了解的义务。所以掌握在少数美术理论家的手中的批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理论家在对中国艺术环境进行批评的时候,首先,不应该始终用一种自上而下打量眼光,不要套用自己成型的理论观去解释不同的现象或者艺术品;其次,理论家在对艺术问题提出质疑并抛出新问题的同时,应该同样抛出解决这个新问题的方法,否则这样的质疑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想法而不是一种评判标准;最后,理论家可以用个人方式去否定中国当代主义,却不能选择逃避,因为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状态而存在,研究也是责任。

中国画的艺术性是不需要在这里去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现代社会,就不应该让传统的中国画生存在当代艺术“光辉”和民众的“价格讽刺”中,80后在这样的一个艺术环境中要并不是去批判什么,仅仅要做的只是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着更多的民族自尊心,希望中国传统艺术能在我们的手中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去做“变质”的一代。

猜你喜欢
理论家丑化当代艺术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陈长捷:功德林中的“理论家”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浅谈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养
名家趣话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