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与发扬中开创玉雕新天地

2018-07-12 07:57湖北美术学院43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玉雕玉器玉石

(湖北美术学院 430000)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古老的历史文化中,中国的玉文化极具代表东方神韵,每个历史时期都在玉器上表现着独特形制以及工艺的魅力。从石器时代宗教崇拜的神圣质朴到春秋战国造型灵动、富有神韵,手法多样、工艺精美到唐宋金元时期随着玉器品种增多,工艺更加娴熟,造型新颖;明清两代,宫廷与民间玉器协调发展,呈现出浑厚典雅、精致工巧的盛大气象。冶玉需要民族文化做底蕴,艺术修养做铺垫,创造性的发展则要汲取优秀文化的精华。传统玉雕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掘利用工艺的革新

玉雕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语言和表现方式,这种特殊的形成是因为需要雕刻极坚硬的玉石材质所用的工具决定的。也正是由于材料特性对运用和加工的制约,才形成其艺术特点。在玉雕工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工艺特点。琢玉艺术的基本语言便是砣痕。玉料硬度极高,古玉在雕琢过程时便留下了作者抒发个人情感的砣轮痕迹,形式多变而蕴涵美感。随着工具的不断更新,新材料的不断尝试,这一独特的艺术效果逐渐消失,同样也启示我们去探索、创造新的工具艺术视觉美感。

2.工艺流程。流程即是步骤,也是方法。在没有特殊的工具的前提下,工艺的流程有着合理的工序。

3.雕刻基本技法。观摩历史珍藏我们得知,经过历代的探索尝试,先辈们已经掌握了丰富全面的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阴刻、阳刻、活环链子、上花玉器等多种形式技法。随着西方雕塑观念的渗入影响,将解剖、重构等观念意识融和传统玉雕,丰富玉雕表现的语言,开拓玉雕表现的形式,强化玉雕作品承载的思想。

二、传承丰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审美观念

自古都将玉器纳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例如玉的五德:仁、义、智、勇、洁,把玉的特性都一一对应人的品格和道德。所以我们在欣赏玉器时,不仅着眼于它的物质性、技巧性,更在于它蕴涵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优秀的玉器作品常常能借图案的设计将作者抒发的心境融入其中,传达出一种诗情画意,以达到传达意境的效果。这着重意境传达的审美特点是受文人士大夫影响,杜甫在《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中有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也有写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在玉器表现手法上有“藏与露”“虚与实”两种处理方式,体现的是省略不琢与精雕表现的对比。这种处理手法与文人画重简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文人画中无关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就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玉雕中留白、藏、虚与之有同工异曲之妙。例如玉雕作品《寒江独钓图》的刻画,老翁脸部用草帽遮挡,省略了雕琢,船的雕琢半藏半露,作品着重雕琢景色,传达的就是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美学追求的文人画原则。再者玉雕构图上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说,也是对中国画理论体系的泊来借用。

画、玉虽然有共通的审美认同感,但因材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形式和表现语言。在本民族文化审美理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于玉雕的造型艺术美学具有创造性的意义。

三、借鉴其它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

艺术审美的理念是相通的,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相互借鉴。历代的玉器同样渗透其它艺术形式的元素:彩陶的器型、青铜的纹样、宋瓷的身影、白描的用线,这些都丰富了玉雕的语言,拓展了玉雕的形式,精炼了玉雕的造型。同时文学艺术、戏曲艺术、宗教艺术、民间艺术吉祥观念的影响扩展了玉雕的题材,玉雕设计的题材变得更加新颖。艺术理念的触类旁通使得艺术家开始在艺术范围外下工夫,以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取创作灵感。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因见公孙氏舞剑,从剑法的变化莫测的动律和节奏中感悟到笔法之意。大艺术家齐白石为画虾而养虾,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加以艺术概括、加工,创造性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你要问我从什么地方学来雕刻的?在森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到处在学”。所以,对开阔知识的追求、广阔视野的涉猎、坚实专业功底的锻炼、渊博文学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都将为玉雕艺术道路的扩展、创新打下坚实的铺垫。

四、包容兼蓄多样文化形态

玉,是一个广义的定义,玉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千种玛瑙万种玉,迄今发现的玉石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阔,遍及世界很多区域。同时世界其他民族在玉石的使用上,因自身民族文化底蕴的不同,在工艺技巧和表现形式上会赋予着作品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得益于不同形态文化相互的碰撞和交流。在中国玉器的历史进程中,与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交融,使得传统玉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著名的乾隆工在玉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引进的痕都斯坦地区高水平技术造就了清代精美的薄胎器皿。因此在继承与传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亟待创新传统玉雕工艺,采取多元化的视角,沟通融合其他文明,进而使得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中国传统玉雕文化创新的出路之一。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应是“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这种文化继承、包容、发扬的思路适同样应于传统玉雕文化的发扬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袁嘉骐著.《技道萦怀-袁嘉骐琢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章藻藻,王晓辉编著.《玉石雕刻》.新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陈咸益著.《玉雕技法》.江苏省美术出版社,1999.

[4]赵永魁,张加勉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5]赵丕成著.《切磋琢磨—玉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玉雕玉器玉石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玉,石之美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西汉玉器的鉴定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