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建筑空间中心论的比较研究

2018-07-12 07:57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30031
大众文艺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心论四合院古建筑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30031)

一、中国古建筑体现的空间中心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文化的融合与进步,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占据了世界市场,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玻璃幕墙早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代名词。有学者说,建筑是文化的产物。当然了,在这些建筑中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围墙成为了他们的共有物。本文中,我们着重讨论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与福建土楼文化。

对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北京来说,从它们的形态可以看到他们的历史背景和居户的生活方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规制从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清晰的反映了儒家人伦思想的理念和诉求。北京故宫应该说是中国礼制建筑的最高代表。

传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们在他们居住生活的领域内和围绕在周围的未知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四合院中的体现是以封闭性与向心性物化为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是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求安自守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四合院主要是单一“家庭”的集合,它对外具有排斥性和私密性,对内却可能是“四世同堂”式的生活方式。天空是四合院的人们与自然最直接的连接方式。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对“家”与“宗族”观念的社会关系表达的最为直接。守家固土,落叶归根不外乎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封闭围合、独特环制的四合院规制恰恰体现了安全保护,注重防守的特性。相对的,中国古典园林致力于在小空间中营造大文章,自成天地。空间的中心是无意识的,包含着人们对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观念的再现——小小世界中形成自我中心。福建客家土楼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闻名于世。圆形的建筑规制体现了保护和维持“宗族”的凝聚力,封闭的居住建筑增强了客家人的团结性。因此,不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园林,中心是切实存在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的行为关系密不可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体制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样地,也受到了传统宇宙观的影响,在东方,自然的神性是影响人活动的关键。

二、西方古建筑体现的空间中心论

上文中,笔者提到了在传统社会中,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中心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在规则空间是很好寻找中心的,圆形的中心是圆心,方形的中心是对角线的交叉点。麦克哈格对欧洲古典园林的评价:“在这些园林别墅里,可以通过强行设置的,简单的欧几里得几何状式景观看到人的权威和力量。”

古罗马万神庙的建造表达了人民集体意志的体现。广场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也可以称之为他们的中心,横向延伸的万神庙代表了自由,民主。通过建筑的围合形成场所,人们在这里进行公共活动,将神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当时的古罗马人对神性精神的敬畏。古罗马万神庙是神圣的也是孤独的,以这种集中的孤独性,不可复制性让古希腊人充分的体验到了中心的神圣。

当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时候,将竖直线条运用到极致,在有信仰的当代,我们的中心直指苍穹。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这样神圣的建筑特点在某些时候,不断的为前来祈祷的人们造成神一般的幻象,让我们无法转移视线,凸显的是人类对空间的征服,表现人类骄傲,自豪的情感。但是相对的,叔本华也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哥特式建筑是水平线条的消失,对重力的挑战,伴随着这样的论述,却也肯定了刚硬的线条对超越世俗给人类带来的安全感。这是西方纵向建筑强调中心的有力证明。

随着文艺复兴古典艺术的传播,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修建几何型园林。法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园用交叉轴与中心式的集合平面和方圆关系处理园林,还吸收了巴洛克式的放射线,使之大气恢宏。大规模几何化的恢弘气势,体现了统治者支配自然的无上权威,同时,表达了统治者用空间抵抗时间,凸显“人”的价值。

在西方的古建筑中,不断的在超越,突显人性力量,人的价值。在这里,以人为中心的空间中心论观点明确,建筑是围合作用,不是阻碍,更多的是为了让人可以不断向上,超越中心。

三、中西古建筑空间中心论的比较

家和住宅是营建环境中一个最小的“中心”单元,住宅被人们想象为集中的存在,这个中心对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上文中我们提到北京故宫因其体量感以及轴线性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居于北京中心的地位。现代化的北京城市建设依然以故宫为中心向外扩展。在建筑体量达到最大化时,就可以用“集中性”这个词来表达。集中性一般由限定的连续面与对称性所强化。在中国,古建筑不外乎分为几类,为皇权服务的政治性建筑,为神性服务的宗教建筑以及为生活所需的平民建筑。在这几类建筑中,即使建造形制,等级不同,最终体现的确是以政治为中心,传统儒家“礼制”为道德认同的围合文化。人在自然力量的面前是渺小而无力的,我们通过围合建立自己的中心,然后在这个中心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建筑的产生源于定居。在充满冒险精神的西方,海洋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定居文化。对外界的向往,让他们不断的挑战自己,挑战重力。石构建筑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人价值的体现,相同的是我们都需要空间中心的控制,向同一个中心和目标前进,围绕中心,保持信仰和精神,不断建造自己的宇宙观,世界观。

然而,现代城市中心性变得越来越模糊。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建筑在“快时代”的今天成为建筑法则。即使美国的帝国大厦,马来西亚双子塔,中国的广州塔的建设说明了世界现代建筑争先恐后地想成为世界中心的巨大含义。建筑大师密斯1929年建在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的德国展览馆最能表达其流动的空间手法。这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里程碑之一。在当时看来,德国馆是一座是无明确用途的纯标志性建筑,流动性的空间削弱了墙壁的作用,空间划分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中心的模糊性。

四、结语

封闭的空间隔断了内与外的交流,而开放的空间也可能造成中心的缺失。现代城市的特征是“无中心,无边界、无特征的”。不论是从中西方古建筑空间中心比较研究来看,还是从如今市场最优化来看,地理位置不再对我们的生活起决定性的作用;更倾向于一种流动性的生活——只有快速的流动社会的资源才可以得到迅速的配置。但是我们仍然要明白空间中心的存在,“家”的中心的存在,以此来掌握在景观空间中的精神需求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钦楠著.《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赵祯祥,丁密金,周越. 由四合院规制看儒家礼制人伦思想[J]. 山西建筑,2009,07:17-18.

[3]沈克宁著.《建筑现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王蔚著.《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一版.

[5]诺伯格·舒尔茨著,尹培桐译.《存在·时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6年第6 版.

猜你喜欢
中心论四合院古建筑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辩证架构
神回复
中国古建筑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的探寻
成德同城化背景下德阳旅游特色小镇的改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