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通识课程《舞蹈鉴赏》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8-07-12 07:26眭美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通识舞蹈微课

眭美琳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510000)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各级学校素质教育(美育)的一种,其中《舞蹈鉴赏》类课程是主要的形式之一。该类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经典舞蹈(剧)的形态与审美,是审美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价值判断。学生在此类课堂上既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和构图,又能了解到舞蹈背后的文化和审美,所以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高校里,《舞蹈鉴赏》类课程属于舞蹈专业的必选课,对于其他专业则属于选修课或通识课程。

一、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

19世纪的欧美大学里,学科分类过于专业化,知识被割裂,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及学生的培养,引起不少学者关注。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率先提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理念并把它与大学教育紧密联系后,美国教育教育界掀起了通识教育研究和讨论的热潮。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真正始于1917-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人文经典选读”课程。1945年哈佛大学发布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通识教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主要科目。1在美国,大学课程一般分成三个部分:专业课程(Major Requirement)、通识课程(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和自由选课(Free Elective),分别针对专业、常识和兴趣。比如,耶鲁大学就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有八大模块近200门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通”和“识”的内涵,把General Education和Liberal Education翻译成“通识教育”。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或“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周易》提倡:“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记·中庸》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淮南子》认为:“通智得而不劳”;《论衡》主张:“博览古今为通人”。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通识教育的具体表现。当下,国内大学十分注重通识教育的开展,或挂靠在教务部门,或独立成单位,专门来管理此项工作。如北京大学利用其文理医工学科齐全的优势,开展了超过300门的通识课程,并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成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四校联盟)。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可见,我国将注重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二、“微课”概念与发展

笔者自2000年在高校任教以来就开设了舞蹈鉴赏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记得最初是采用电视机和影碟机播放VCD碟片来讲述《舞蹈鉴赏》课程,设备简单,“纯手工”操作。接着,就是采用电脑和投影仪组成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做好PPT,插播各类舞蹈视频,比之前的影碟机更便捷、有效。现如今,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微课、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形式多样化的“微时代”。这些“微”理念和“微”技术也迅速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为《舞蹈鉴赏》类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微课”的使用。

2012年11月,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此番讲话将“微课”形式运用推广到高校,使更多的高校教师认识“微课”,并参与其中。

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性文献来看,当前大家所说的“微课”,实际包括两种基本含义:一是“微课程”(Microcourse),二是“微课件”(Micro-lecture)。简言之,一个单独的“微课”可称为“微课件”;多个微课件相互组合,则构成“微课程”。2笔者是在2015年开始接触“微课”,随后参加了一期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赵国栋教授主讲的“高等院校微课开发设计制作实操技术应用及作品案例展示系列培训”学习班。从中了解到“微课”的概念、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设计和制作“微课”。2016年笔者将《舞蹈鉴赏》课程与“微课”相结合,尝试开展一种新型的教学。

三、“微课”在《舞蹈鉴赏》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

经过这两年将“微课”运用到通识课程《舞蹈鉴赏》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教学积累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理念上的认识:所谓“微课”,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制作一段“微型”的课(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制作一段讲课的视频,可以在课堂、网络或手机终端发布),要求时间不宜过长,大约10分钟以内,呈现的内容也就一至两个教学知识点。但是必须保持课的基本样式,从中还要体现学习过程和教学反馈。比如,我在讲授芭蕾舞鉴赏时,就会制作一个10分钟以内的视频介绍芭蕾舞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发展、流派以及经典剧目等。文字需要简洁、准确,视频中有文字、动画、图片、影像、配音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景。当然,制作这样的视频,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

(二)技术上的运用:“微课”的文案设计做好后,需要运用各种软件工具来制作所有素材。笔者一般用PowerPoint来制作课件;用Adobe Ultra软件来处理视频的抠像;用iFly Tech InterPhonic软件做智能化语音合成。剪辑、编辑视频与音乐的软件非常多,比如会声会影、Vegas Pro、Adobe Premiere Pro等,这些软件网络上都有教程,很容易学习,而且很便捷。当素材制作好了,就用Adobe Captivate软件将素材制作成一段完整的“微课”。英国语言学家雷·柯里福(Ray Cliford)曾经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这句话很好地告诉我们:要利用各种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课堂上的实践

笔者开设的《舞蹈鉴赏》属于精品通识课程,共32学时,为全校非舞蹈专业学生选修,每班150人。首先我会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在第一节课时要求大家关注公众号。随后,我会在课前把课程内容发布在公众号,让大家提前了解上课内容;课后会把相关作业与课后延伸阅读发给大家,使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课前、课堂和课后融为一体。同时,我会把我看到的其他舞蹈公众号的相关内容,转发给大家共享,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量。目前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化成长的,他(她)们更喜欢接受“互联网+教育教学”的形式。

(四)课内外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上好《舞蹈鉴赏》这门课,我参与编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舞蹈鉴赏》(2009年10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材《人文教育与艺术鉴赏》(2015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两部教材的编写。除了课堂的教学,我们还应做相应的研究,使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在“中国知网”以“微课、舞蹈鉴赏”为关键词查询,有2篇期刊论文;以“微课、舞蹈”为关键词查询,有14篇期刊论文,其中硕士论文2篇;以“微课、鉴赏”为关键词查询,一共有近20篇,其中主要是关于“微课”在音乐鉴赏、诗词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中的运用。他(她)们将“微课”应用于艺术鉴赏类课程,取得了一定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我可以借鉴他(她)们的成果与经验,来归纳总结自己的实践教学,使我更好地上好《舞蹈鉴赏》这门课。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面对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本人应该要更新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由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通过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融入“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中,全力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受益,教师从中也能获得自我成长。

注释:

1.李本义主编.《通识教育导论》,长江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0-11页.

2.赵国栋主编.《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7页.

猜你喜欢
通识舞蹈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