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

2018-07-12 03:14杨凯凯YangKaikaiYangTao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6期
关键词:家具时期形式

■杨凯凯 杨 淘 Yang Kaikai& Yang Tao

(1.2.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具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空间的使用,诸如各类学习办公空间、娱乐场所、休闲公园等地也同样离不开对家具的需要,因此各式各样的家具应运而生。但在众多家具设计中,有的美观实用,为人称赞;有的却徒有其表,昙花一现。本文将针对此现象,通过对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变化原因的深刻剖析,总结出在家具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现代家具的设计与发展提供指导。济发展水平落后,先民就地为饮,埋锅造饭,炊具就这样早于家具而诞生了。做饭、餐饮,包括很多活动最初都是采取近地的姿势,因此席地而坐成了这一时期的普遍行为,而随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矮型家具也是为了符合近地姿势与席地而坐的需要[3]。

1 中国家具的起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缝纫与编织技术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结草成席的工艺,席地而坐的方式便在这一时期流行开来,从此,以编织席褥为代表的早期家具便登堂入室,成为了低矮家具发展的源头[1-2]。在中国现存的历史文献中,《三礼图》就有对“席”的详细描绘(图1),这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坐具。由于坐具低矮,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矮型家具,包括低矮的案几,床榻等,如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俎(图2)与河南出土的彩绘漆木床(图3)。

这一时期,人们采用这种低矮的家具形式,并形成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的根本原因,是由当时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规律和生活需要所决定的。“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远古时期,经

2 中国家具的发展

2.1 中国家具的第一次变革

席地而坐的习俗发展到汉代出现了第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东汉末期,随着胡床的引入,中原出现了垂足而坐的风俗,传统的起居方式受到了冲击[4]。胡床(图4),也称为交床、马扎,因其下身椅足成交叉状而得名,可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胡床最早出现在汉代西北游牧民族中,由于其携带和存放的便捷性,可使游牧民族在外出巡游、狩猎时不仅能够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而且可以更加便于观察环境,在发现天敌或猎物时能及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故而得到了游牧民族的大量使用。在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羌等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国家的频繁变更,迫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充实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使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相对活跃。另一方面,北方的战乱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胡床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了中原地区。随着胡床的引入,人们发现这种坐具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使用舒适,大大解放了下肢的压力,因此,这种高型坐具逐渐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席地而坐[5]。

2.2 中国家具的第二次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引入,佛教、道教、儒教文化形成融合的趋势,“和善”、“慈悲”、“求同”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椅、凳、墩等少数民族使用的高型坐具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发展,给传统的起居方式又一次带来了冲击,形成了中国家具的第二次变革。随着这一时期高型坐具的不断涌现,与之相适应的高型家具也随之产生,如东晋时期的床榻(图5),较此前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在隋唐时期得到统一。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饮食文化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不同燃料与烹饪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加之这一时期高型坐具的流传与使用,这样便促使了就餐形式的改变,由使用高型坐具后采用的会餐形式,逐渐代替此前使用席地而坐时的分餐形式[6]。如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图6)中可以看出,大案上摆放着食物,人们围坐在案边,边进餐边欣赏着歌女的演奏,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更多的开始采用椅凳这种垂足而坐的会餐形式。虽然在这一时期仍然存在席地而坐的方式,出现矮型家具与高型家具共存的局面,但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3 中国家具的稳定与繁荣

3.1 中国家具的稳定

北宋末到南宋初这一时期,垂足而坐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坐,社会完全进入了垂足高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从某种程度来讲,已经开始考虑到舒适性的要求了。在史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以后的座椅普遍加上了“S”型曲线的靠背(图7)。那么,为什么座椅的靠背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而并非一块平直的靠板呢?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形式是由人的身体结构与生活需要所决定。为了便于行走时维持身体的平衡,同时减轻人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对头部的剧烈冲击,人的脊柱进化成类似“S”型的曲线,但这样的身体结构使人在垂足而坐时容易失去平衡,身体不能得到完全的放松[7],因此,将座椅的靠背做成贴合人体脊柱的“S”型曲线便成为人们追求舒适的一种需求,而这种根据人的需求所形成的家具变化形式,也为明清时期家具的发展、鼎盛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3.2 中国家具的繁荣

到明清时期,中国家具出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盛清时期一般被认为是明式与清式家具的划分界线,明代至盛清以前的家具大致可归为明式,清中后期直到民国初年的家具皆可纳为清式。与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的水平更高[8]。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的家具继承了前朝的优良成果,故其发展变革拥有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市民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因此,这一时期的家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造型之完美、工艺之精良、格调之典雅、装饰之得体,是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图8)[9]。而到了清代初期,由于国家尚未安定,经济也有待恢复,因此无暇顾及家具的艺术与形式。直到康熙时期,国家在政治、军事上都得以稳定,焦点慢慢转移到经济的建设上,家具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小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随着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文化再一次出现了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家具艺术得以在明代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虽然清初的家具在设计风格上带有浓厚的明式家具特点,但仍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美学价值。盛清时期,由于家具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追捧而使其获得加速发展,家具的造型与格调一方面根据统治者的喜好与趣味而创新,另一方面又融入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元素,使中国家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图9)[10]。

4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古代家具兴起、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体功能结构与使用者需求所决定的。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以及家具的材料、工艺等内容;其次,人们不断出现的新需求与对人体功能结构的深入研究是家具形式与功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即人们对身体结构探究后所提出的新需求会促使家具功能与形式的改变;从另一方面来讲,家具功能与形式的改变会大大解放人类的四肢,从而影响人们生活规律的改变,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使人们不断对已有事物提出新的需要。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以及人们对环保观念意识的加强,现代家具设计需更多地运用如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等开发的新型绿色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实木,胶合板等非环保节能材料[11];②随着人体结构的变化,尤其表现为身高的变化,现代家具设计应在尺度与结构上进行调整。如现有座椅的坐面高度尺寸多以450mm—500mm居多,办公桌、课桌、书桌的高度多以800mm为主,按身高160cm-180cm的人体尺寸标准来坐是比较舒适的,但是随着人们身体结构的变化,显然这些数据标准就不再适合。可以试想一下一个1.75m的人坐在小学课堂椅子上的情形,或坐面太低感到自己重心不稳,或靠背太短感觉坐着很累,或桌子太矮感觉自己的腿脚无处可放,这或许同样就是一个身高超过2m的人坐在现有高度的椅子上的感觉。因此,在未来的家具设计中要不断关注人体结构的变化趋势,将家具的设计融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精神提出了更多的需要,人们可能不会满足于仅仅拥有倚靠,休息功能的座椅了,因此,现代家具应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灵活化的趋势发展,如增加健康舒适的按摩功能,信息传导与视听功能,升降功能与加温制冷功能,远程操控功能,可快速拆分和重组功能等[12]。

5 结语

每一个时期的家具特点都随着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当今,我们处在一个经济、技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经济条件与工艺技术对家具设计的制约越来越转向为使用者需求对家具设计的制约,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则这种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向前推进”。人类的需求会指导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探究,也会为我们未来家具的发展方向提供导航。

猜你喜欢
家具时期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开心一刻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