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哲思

2018-07-12 10:59王俊哲
电影评介 2018年9期
关键词:红海文化

王俊哲

2018年贺岁档影片《红海行动》上映以来票房突破36亿,在国内受到各界热捧,成为一部超“燃”的主旋律影片。更为可喜的是,这部影片在美国成功热映,受到美国观众的热捧与喜爱,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赢”,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有力佐证了一个强起来的中国充满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综合国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我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沟通感情、推进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国产影片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唯有精选话题,进行国际化的表达,完善国际化的制作模式,储备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彰显文化自信,让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海外。《红海行动》在国外的成功,为引领我国电影走向海外提供了新的有益的镜鉴。

一、 主旨题材:关注人类命运的共同主题

电影主旨题材的选择是立片之本,每个国家都在通过电影这种大众传媒弘扬本國的民族精神,宣传本民族的价值理念,从而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好莱坞大片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但表达的主题绝大部分展现美国精神与美国价值观,譬如西方崇尚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个人英雄主义等。这些价值观通过好莱坞大片进行了人性化的呈现,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也让“西方精神”演变成了世界性的话题,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与认同。与我国同样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韩国,其影片的核心主题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优秀传统道德的弘扬,以及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在表达其民族信仰、社会反思及民族愿景上起到了良好的表达与传承作用,同时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当下我国电影事业不断进步,优秀影片不断涌现,影片中所内嵌的中国化主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战、和平等思想,也成为国际化主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海行动》便是成功代表。影片把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中国民族精神进行了创新性与创造性的表达。

影片以2015年我国也门撤侨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讲述我国海军“蛟龙8人突击队”奉命撤侨的故事。在撤侨的过程中,遭遇恐怖分子的偷袭,蛟龙突击队员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被恐怖分子挟持、身绑炸弹驾车冲向政府军阵地的无辜平民,这是人道主义的大爱。同时,蛟龙突击队完成任务后,冒着巨大的危险从恐怖分子手中夺回“黄饼”资料,拯救千万人免遭核弹威胁,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的大爱,跨越国家与种族的界限,为人类的福祉奋斗。从保护中国公民、捍卫普通人的生命,到拯救天下苦难苍生,情节层层演进,主旨渐趋深刻。新闻记者夏楠现身战场也有重要的原因:她的丈夫和孩子都不幸死于伦敦恐怖袭击案,而后她的助手也被恐怖分子无情杀戮,夏楠的经历表达了恐怖袭击对个体命运的悲剧性影响,她的行动也契合反恐这个世界性话题。此外,《红海行动》没有回避对战场血腥场面描述——子弹乱飞,爆炸声不断,血流遍地,尸横遍野,地狱般的战场直面苦难,更能激发起观影者祈求和平的反战情绪。

更为可贵的是,《红海行动》与《战狼2》所选取的主题相同,但其立意又高于《战狼2》所表达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将视角投向“蛟龙突击队”中的每一个队员的倾力合作与彼此信任。他们拥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能忽略的是,片中的“蛟龙”突击队所开展的一切救援行动与反恐行动,都是获得所到国家政府的认可并且严格遵守国际规则,具有正义性、合法性,亦具有和平道义、英雄主义、人文情怀,彰显了大国形象与大国风范,充分显示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倡导与实践者之一。《红海行动》所传递的反恐反战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立足于国际视野的题材选择与主旨表达,在为影片提供了更大受众群体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自信走向了新的价值高点。

二、 表达模式:叙事结构与核心内容的融合

电影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品,同时是一种现代的传播媒介,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把图像与声音完美融合并进行叙述,主要表现在对叙事结构及核心内容的观照上,从而使影片既抓住了眼球,又能与观众进行内在交流,具有良好观影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红海行动》作为一部战争片,战斗场景贯穿始终,好莱坞式的火爆场面极具感染力。影片的主要战斗场景之一是蛟龙突击队要深入恐怖分子腹地营救一位被劫持的女侨民邓梅。行军途中,政府军遭到叛军突然伏击,兵力严重损失,仅余突击队成员与记者夏楠。这场战争以叛军的迫击炮袭击开始,炮火密集,突击队成员猝不及防,疲于应付,救人、摧毁迫击炮阵地与消灭狙击手成为三大同时进行的紧迫重任。这三条线索快节奏的交织进行使得影片节奏强劲有力,神枪手顾顺和叛军狙击手之间的对决更让观众印象深刻,做到了在叙述之中有重点,在线索交织中依然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记忆点。从歼灭海盗,营救邓梅,到艰难撤退,再到黄饼之战,影片的四个主要战场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步步紧扣,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几场硬仗,都是围绕一个“打”字进行叙事,一气呵成了故事链条,节奏掌控有度。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海行动》为战争片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队长杨锐、狙击手顾顺、观察员李懂、记者夏楠、队员徐宏、“石头”、佟莉……每个人都性格鲜明,其中“石头”与佟莉的爱情让人动容。“石头”将部队合影中他和佟莉同框的照片剪成心形贴在作战服中,疼痛与害怕的时候就吃颗糖,这些细节生动的塑造了一个大男孩,同时也是一名战场上的英雄。“石头”在佟莉怀中死去的瞬间是影片直击人心的“泪点”,没有刻意的煽情,在“蛟龙队员”这个身份之外,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让人动容。观察员李懂更是在几场战争中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在战斗中协助狙击手顾顺完成了艰巨任务,李懂得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在光环背后,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茫然、恐惧的瞬间,但他们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用顽强的家国信念战胜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在和平盛世的背后,是这样一群无畏的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三、 制作水准:真实化标准下的多方协同

虽然我国影片的制作水准与美國好莱坞仍有较大差距,但《红海行动》在我国文化自信日益提升的背景下,给国产影片制作水准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影片要具有匠心制作的真实化标准。影片在摩洛哥达尔贝达、阿联酋迪拜、广东湛江与海南等多地取景。无论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还是在苍茫的戈壁,镜头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在爆破镜头中都使用了真炸药。演员都亲自上演,接受了2个月地狱般的实训:400小时的枪械实训,200小时的实战演练,6000分钟的战术走位实训,负重行军总里程为300公里。护航、跳伞、潜水、突袭、拆弹、营救,演员都一个一个镜头拍摄。影片共使用了3万余发子弹,动用了50款枪械、十几辆坦克与直升机。这些真实的镜头与现代虚拟技术、立体成像、三维动画、超级计算机等技术深度融合,完成了现场无法实现的拍摄,呈现不一样的特效、影像镜头,把国外观众牢牢的吸引在影片之上。

其次,影片制作得到了海军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助。电影从开拍起就得到了我国海军的全方位协助。影片在非洲杀青后,剧组马不停蹄赶至广东,在我国的军舰上拍下了剩余场景。在广东湛江拍摄中,许多军舰与军备都需要临时借用。中国海军尽最大能力为剧组拍摄提供各种便利与保障,这次在剧组中出现的军舰——临沂舰价值就高达14亿。我们海上的精锐——昆仑山号登陆舰、许昌号护卫舰都悉数登场,成为“重要演员”。海政艺术中心参与影片的全程制作,电影总制片人、政委扮演者王强提到,为拍摄好这部影片,剧组专门成立了十余人的军事制片组,主要负责导演与海军之间的沟通,提供必要装备、人员。军事制片人可以充当军人与导演之间的现场“翻译”,以展现中国军人的真实面貌,让“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主体充分表达,让文化自信找到最好的注脚。

最后,是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与人才储备。《红海行动》是我国首部现代化军事动作影片,总投资高达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军事装备预算就高达2亿。《红海行动》参与出品的公司多达29个,在影片票房大卖后,投资方获得了良好的回报,使得影片既走出了海外,又获得了实质性的商业回报与社会效益,优质影片的文化价值得到展现。此外,影片导演林超贤执导了《证人》《逆战》等动作片,执导主旋律影片《湄公河行动》,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动作片的拍摄日臻成熟。他具有娴熟的拍摄技术与国际视野,这是影片走向海外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电影人才正处于跨界与换代之中,演员、作家、导演正成为我国电影走向海外的主力军。他们是中国影片国际化的创作者与表达者,这种人才团队的培育更是十分重要。

结语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作为一部中国影片走向海外的现象级电影,《红海行动》在国外热映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它是主旋律与市场化深度契合的典范,其国际化理念、叙事策略、制作水准,所彰显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战和平等理念,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呈现了文明多元和谐的正能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场域下,影片具有国际化题材性质与国际化视野,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中国影片顺利漂洋过海,为建设文化强国开辟了新途径。

猜你喜欢
红海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春天的小船
红海行动——玩转战术
第七章 炙热的红海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