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的爱情世界 (上)

2018-07-13 09:42湖北王兆鹏
名作欣赏 2018年28期
关键词:首词杏花诗词

湖北 王兆鹏

我们每个人都有回忆的习惯,都希望把自己美好的记忆留存下来。我们到一个地方都要摄摄像,拍拍照,留下生活中美好的瞬间。那古人是用什么方式来留存自己的记忆,留存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录呢?他们是用诗词。所以,古典诗词里经常有爱情、亲情、友情和豪情。

诗词不是说明情感,而是用镜头画面来呈现情感。大家都很熟悉苏轼评王维的一句话,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苏轼是今天来评价王维的诗歌,他会说王维的诗中有镜头,有画面,有电影。我对诗词的认知是,诗是一句一镜头,一诗一电影。每一句诗都是一个镜头,甚至是多个镜头的组合,一首诗就是一部微电影。古典诗词可以说是古人情感生活的纪录片,是微电影,下面我们摇着镜头,穿越历史的时光,回到千百年前去体会古人的情感,感受古人的爱恨情仇。

今天我们主要讲唐宋词的爱情,了解唐宋人是怎么恋爱的,男女是怎么交往的。先看五代时期韦庄的词《思帝乡》。《思帝乡》,是词调名。五代的时候,人们写词,词作的内容往往跟词调名是对应的。宋代以后,词调只是演唱的提示,对作者来说,是告诉他怎么去写这首词;对读者来说,是提示他怎样去唱这首词。

韦庄是晚唐五代的著名词人。这首词写的是“帝乡”长安城里的一位少女,在春游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帅哥,立马想嫁给他。词是这样写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读词要有想象力,不能仅仅是了解字面的意思。“春日游”,如果仅仅是理解为春日旅游,那就没有诗意、没有词味了。读到“春”,我们在脑海里要想象春天百花盛开的场景。“春日”,可以理解为春天的一个白日,也就是在一个春风和煦、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位女孩子独自出去行游,也可以叫郊游。我们现在不是还有春游、踏青、踏春的习惯吗?

在路上她看到了什么景致?最抢眼的是杏花。“杏花吹满头。”既是杏花到处吹,我们可以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园林或者一片杏林,不是一株杏花。“吹满头”而不是落满头,意味着杏花不是自然地飘落,而是大风“吹”着杏花到处飘荡。可想象风很大,杏林很密,杏花很多。杏花林中,杏花树下,粉红的杏花映衬着女主人公绯红的脸庞,那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因为风大,女孩的头发也许被风吹乱,随风飘起,她时不时地捋捋秀发。一句“杏花吹满头”,有环境,有风景,有人物,有动态,有画面。“陌上”,是路上,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帅哥,让她眼睛一亮;“足风流”,哇,好帅啊,风流倜傥。你可想象,这位帅哥,像胡歌,还是像陆毅? 你可以把心中最美最帅的男子跟他类比,是奶油小生型还是高大威武型,随你想象。这女子一见帅哥,就春心萌动,一下子就爱上了他。前两句写了两个人,女主人公和男路人。男子是从女子路遇的视角来写的。也可以想象路上来来往往有好多人,女主人公看上了人群中的一位男子。开头两句,看似简单,但内容画面相当丰富。

下面写的是这位女孩子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妾”是女孩的自称,“拟”是准备,想要,“将身嫁与”,意思是真想嫁给他。我们可以想象,女孩子可能对那位男生开始“放电”了,盯着他看,或者快步上前向他靠近,找机会与他亲密接触。“一生休”,意思是如果我能够嫁给他,这一生就够了,就满足了。休,有喜庆、福分之意。《诗经·菁菁者我》篇里“既见君子,我心则休”的“休”,就是这个用法。“纵被无情弃”,是说即使最后被他抛弃了,也无所谓。纵是纵然、即使的意思。“不能羞”,不会难为情,不感到惭愧。大有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之意。在唐五代,女孩子就已经有这种爱情观了。从这也可以看出,唐五代女子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大胆主动。有意思的是,唐宋词里男女恋爱大多都是女求男。我们现在男女恋爱,多半都是男生占主动,男生主动追求女生。其实,女生也可以主动追求男生,只要爱上了对方,就可以大胆地追求。唐代的女生早就树立了为爱而主动追求的榜样。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五代青年男女的交往还是比较自由的,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男女授手不亲,男女授手不亲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如果一首词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再看看皇甫松的一首词。皇甫松跟韦庄同时,也是晚唐时期有名的词人。这首词的词调叫《采莲子》,就是到河塘里面去采莲蓬: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这首词有点像绝句。歌唱的时候,会在每一句词的后面加两个重复的字,比如“船动湖光滟滟秋,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船流”,变成一个长短句来演唱。“滟滟”,波光粼粼的形态。“秋”指秋天,也可以理解为秋光、秋色。我们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一片长满了荷花的湖里面,一位少女摇着一只采莲船,从荷花丛中慢慢地出来,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粼粼闪光。少女一边采莲蓬,一边环顾四周,突然看到远处有一位“年少”走过。“年少”就是“少年”。因为这句第四个字要求用仄声,所以倒装为“年少”。那位少年郎是在什么地方?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湖里划船,迎面摇着船过来;另一种可能是在湖岸上行走。少女看到少年,是什么神情呢?是“贪看”,眼睛不眨地盯着他看。“信船流”的“信”,是任凭的意思,因为忘情地盯着少年郎看,她忘了划桨,任凭船飘移。

这位少女,比韦庄词中春日游杏花林的那位少女更大胆,她不仅是心中爱上了他,还采取了行动。什么行动呢?她从船舱里抓起一把莲子朝对面的少年郎抛过去。“莲子”谐音“怜子”,也就是爱你。怜是怜爱的意思。少女朝男子抛去莲子,就是直接表达我爱你的意愿。“隔水”,表明与少年郎不在一条船上,是隔着湖面。那位少年郎应该是在湖岸上行走。“无端”,意思是无缘无故,其实这位女孩子是故意的。莲子抛过去后,少年郎有什么反应?因为诗词的字数是有限的,词中始终没有正面写那位少年郎,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位男生的反应。也许这位男生比较腼腆,大吃一惊,满脸通红,纳闷这少女为什么拿莲子砸自己;如果这位男生性格外向,意外的艳遇会让他特别兴奋,也许会向少女抛媚眼,准备跟她加微信好友呢。

结句更有戏剧性。“遥被人知半日羞”,写少女抛莲子的举动,被她周边船上的女伴看到了。其他的女伴纷纷指着少女说:“大家看啊,她喜欢上那少年公子了。”这少女的秘密被人发现后,很是不好意思,可能她蒙着脸,低下头,也可能摘一片荷叶把脸捂住。“半日羞”,老半天满面羞红。这既写出了女孩子含羞带喜的面部神态,同时又写了周边女伴的起哄。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写了少女求爱的过程,写了一个男生,还写了周边其他的女伴,三方面的人物都写到了,而且都有动作和表情。如果我们用电影镜头来呈现这四句诗的内容,将是一部有情节性、戏剧性和趣味性的微电影。

再来看李煜的词。作为帝王的李后主,他的恋爱情景又是怎样的呢?李后主有两位王后,都姓周,而且是姐妹俩。姐姐称大周后,史书上叫昭慧后。妹妹称小周后。这首诗写的是他跟小周后的一次约会,可以说是约会的现场直播。词调名是《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里,有首插曲,唱的是晚唐词人温庭筠的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因为《甄嬛传》的热播,那首词很快被大众所熟悉。而李煜这首《菩萨蛮》,其实更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花明月暗笼轻雾”,是写恋人即将见面的环境。四周都是鲜花,黄昏时分,月亮还在云层里面,所以说“月暗”。光线比较暗,正好是情人约会的最佳时节。“笼轻雾”可能是在池塘边,池塘里升起一阵阵雾气。如果是戏剧表演,这时候后台应该放出一点烟雾来,增加点云遮雾罩的气氛。读这句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景。首句是描写环境,然后写人物上场。“今朝”,是今天的意思,不是今天早晨。“月暗”,很明显写的是黄昏,是夜里。有的版本作“今宵”,更切合词中的情景。无论是“今朝”还是“今宵”,都是说今天这个时候。“好向郎边去”,正好去跟情郎哥见面。李煜狡猾狡猾的,他不说自己去约见女孩子,而是说女孩子这个时候去见情郎哥,其实就是来见自己。

下面两句是特写镜头。约会的女孩是怎样上场的呢?“刬袜”。“刬袜”是只穿袜子不穿鞋。“步香阶”,是细步上台阶。“阶”,就是台阶。“香阶”,是因为台阶两边都是鲜花,四周充溢着花的香气,因此叫“香阶”。她“手提金缕鞋”,一步步轻悄悄地迈上台阶。“金缕鞋”,是用金丝线绣的绣花鞋。手提着鞋子,是怕走路弄出声响,被人发现。把鞋子脱下来,拎在手上,光着袜子走上台阶。我们可以想象她那东张西望、探头探脑的样子和既紧张又兴奋的神情。

上片主要写女子出场的情景,下片写两人见面的情景。“画堂南畔见”的“画堂”,是装饰非常华丽的房间,这是写见面的场所。“画堂南畔”,应该理解为南边的画堂,而不是画堂的南边。见面是在画堂里面,而不是在画堂外面。为了平仄的关系,将“南畔画堂”倒装写成“画堂南畔”。诗词中的语序,跟散文不一样,诗词的字词句组合,可以不遵循日常语言的逻辑,而以自由灵活地组合。所以,读诗词,不能按散文的句式语序来理解,散文里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往往是唯一的。而诗词的词句,表达的意思常常是多元的,可以作多种理解。比如王维《汉江临泛》的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既可以理解为“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也可以理解为“接楚塞三湘,通荆门九派”,主语是汉江,意思是汉江跟楚塞和三湘连接,与荆门和九派相通。还是回到李煜词上来。两人在南畔画堂见面了,见面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是“一向偎人颤”!女孩子见到情哥哥,激动不已,扑到情哥哥的怀里头。“颤”字很传神,既写出女子身体的微微颤抖,又写出女子说话时声音的颤抖,因为激动,也因为紧张,还加上过度的喜悦和兴奋。几天前就约好了,急迫中等待多时,终于见面,能不兴奋?“奴为出来难”的“奴”,是女子的谦称,跟上面讲的韦庄词“妾拟将身嫁与”的“妾”,是一样的意思和用法。女子说:哥啊,我出来一次不容易,今天让你亲个够!“教君姿意怜”的意思是,你今天想怎么爱就怎么爱,想怎么亲就怎么亲吧。你瞧,这女子多主动,多大胆!当然,这都是男性笔下的女子。他们以男人的自尊与傲慢,享受着女性的主动追求。

我们再来看看欧阳修的词。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大散文家。他的散文,常常体现出的是政治家的刚正严明,但他写的词,有的却非常香艳。下面这首《南乡子》词,也是写一对恋人相见的情景:

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 袜重来。半亸乌云金凤钗。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

这首词写的情景跟上面讲的李煜那首词很相似。“人人”,是当时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昵称,意思近似于亲爱的。“好个人人”,好个靓妹,好个美女,镜头推出人物上场。接着一个特写镜头,描写她的嘴唇和脸蛋:“深点唇儿淡抹腮。”嘴唇上擦了浓浓的口红,脸上抹了淡淡的胭脂,浓淡得宜。“深点”,口红擦的很重很浓。“淡抹腮”是在脸上抹了淡淡的胭脂,女子打扮得入时靓丽。

“花下相逢”,写她外出与人约会,在一处事先约好的花丛中与情郎相逢。这跟上面韦庄那首词写的不一样。同是外出踏春,韦词中的女子是无意中邂逅“年少”,不知道那“年少”是“谁家”的,住哪村哪户,更不晓得他的微信号、QQ号是多少。而欧阳修词中的这女子,与男友相会,是事先约好的,所以说是“花下相逢”。“花下”二字,我们可以想象,应该是一个公共园林或一片树林中的花丛,而不是孤零零的一枝花、一株花。从“怕人猜”可以想见,应该不是私家庭院,而是行人、路人较多的野外林苑。如果仅仅是“快意相逢”或 “悄悄相逢”,就只写出两人见面,而没有写出环境。“花下相逢”四字,一笔两面,既写出环境的美丽清幽,又写出双方相逢的喜悦。从温庭筠《菩萨蛮》词的“花面交相映”,我们还可以想象女子红扑扑的脸庞与鲜花交相辉映的情景。“花”,究竟是什么花,词人没明写,我们可以想象是牡丹,也可以想象是玫瑰,或是杏花。通过想象来补充画面的完整。我们读词,要善于把一个名词想象还原成与它对应的事物、景物、器物或人物,把一个动词想象还原成一个动作,如果是人的动作,还要进而联想到与动作相应的表情。比如“相逢”,我们应把它具体想象为一对恋人相逢时执手或相拥的情景和幸福甜美的表情。有时通过一个动词要把动词所暗示的人物及其周边的环境、器具都想象出来。比如孟浩然“春眠不觉晓”的“眠”,我们要想象是人在睡眠,人在床上睡眠,人在屋内的床上睡眠。屋,可以想象是茅屋,可也可想象是瓦屋。屋内房间,可以想象陈设很简陋,也可以想象诗人的房间很雅致。一个“眠”字,字面上是动作的描写,字外隐含着环境空间的暗示。读诗词,要把字里字外的意思理解透,隐含的情景画面想象出来,如身历其境,如眼见其人。

最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是“忙走怕人猜”。两人的恋情大约还没公开,是私下里相恋。两人刚在花下相逢会面,就看到旁边有人来了,很可能是熟人,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女子怕人家看出来他们俩是在约会谈恋爱,就赶快分手离开,装着彼此不认识。“遗下弓弓小绣鞋”,进一步强化戏剧性,写女子走得太快,把绣花鞋都跑掉了。“遗下”,是说太匆忙仓促,无意间把绣花鞋跑掉了。由此可以想象女子转身离开时的狼狈慌张。“弓弓小绣鞋”,可见当时女子已经裹脚了,穿的是三寸金莲小绣鞋。

“刬袜重来”,写女子等路人走远后,穿着袜子重新来到刚才“相逢”的花下。刬袜,是只穿袜子没穿鞋子,因为鞋子已经跑掉了。“刬袜重来”,又写出她重见时心情的迫切,鞋子顾不上捡来穿上,就先“重来”会面。“半亸乌云金凤钗”的“乌云”,指乌黑发亮的秀发。“半亸乌云”是发髻向一边倒,这是当时的时尚装扮。“金凤钗”,是发髻上插的金钗。金钗是什么形状呢?是那种飞动的凤凰,所以叫“金凤钗”。金是指它的质地,形容它的华贵。金凤钗,把钗的质地、色彩、形状一笔写出。

女子看到周边没人了,于是两个人重新相见。“行笑行行连抱得”,写情侣两人一边走,一边谈笑,时不时地拥抱,“相挨”粘在一起。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男女谈恋爱,还是挺自由开放的。回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谈恋爱时,只是勾勾手,不敢像现在这样拥抱亲密。可在北宋欧阳修的时代,情侣公然在户外相挨相抱了。“一向娇痴不下怀”,女孩子粘到男孩子身上,拥抱着他,发嗲撒娇,许久不下怀。看来九百多年前情侣间的亲密接触,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唐宋时代没有电影,没有照片,词却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个个浪漫镜头,一个个美好瞬间。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词,穿越历史的时光,去了解唐宋时代男女恋爱的情景,体会古人的温馨与浪漫。

上面都是男词人写的爱情词。下面看看女词人笔下的恋爱情景。朱淑真,是位命运很不幸的女词人。她的生活年代到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大约跟李清照同时而稍晚,也就是南宋初中叶的词人。她本人是一位文艺青年,爱好文学创作,但所嫁非人。她的丈夫有人说是一位官员,有人说是一位商人。反正两个人没有共同爱好。于是朱淑真就被迫情感走私,移情别恋。下面这首词究竟是写婚前恋,还是婚外恋,我们没办法考证,只知道朱淑真写的是她自己的一场恋爱。因为朱淑真婚姻不幸,一辈子过得很不愉快。去世后,她的诗词都被她的家人烧掉了。咱们今天回顾李清照、朱淑真,都是一种仰望,一种崇拜。但在宋代那个时候,女性创作是不被认可的。女人写诗词,被认为是一种丢人现眼的事情。我们现在对歌手、演员都很崇拜,可是在民国时期,女生去做演员会被人看不起,会被人蔑称为“戏子”。那个时候女性的角色之所以大多由男性来扮演,就是因为女性不愿意、不敢上台演戏。宋代,如果女性要写诗词,只能在家里写一写,不能外传。如果女子把自己的作品往外传,会被社会所蔑视,受到舆论的谴责。而朱淑真呢?她不仅仅写了诗词,还传播了出去,而且诗词里面写有她对爱情的追求,所以更不被社会所认可。她去世后,她的家人把她的诗词作品全部烧光。好在有位铁杆粉丝叫魏仲恭的,到处搜集她的诗词,我们今天才能够阅读到她的部分作品。

且看她的《清平乐》词: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分携”的“携”,不读xi é,应读x ī。这首词写的是她在西湖与男友约会的情景。“恼烟撩露”,是玩烟弄露、赏烟拨露的意思。欧阳修《少年游》词写过类似的情景:“去年秋晚此园中。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拚醉倚西风。”朱淑真词中的“恼烟撩露”,或许就是从欧阳修词变化来的。开篇写等待情郎而人未来,无聊至极,于是时而看看湖中的烟霭,时而拨弄路边草丛中的露水,打发时光。湖面上有烟气,花草叶上有露水,表明是清晨,一大早她就来到湖边等候。“留我须臾住”,让我在这里等他一会。“须臾”,片刻,一会儿的意思。时间本来很短,也就等了片刻,但在焦急等待的情人心中,就像是等了漫长的时光。焦急等待中,她的男友终于来到湖边,顿时笑从双脸生。两人手拉着手,行走在湖畔路上,一边欣赏着荷花,一边旁若无人地谈笑聊天。“携手藕花湖上路”,一个非常温馨的画面,一个非常浪漫的镜头。镜头中,有景:荷叶满湖;有人:至少是情侣两人,其实还有好多游人。有动作:两人亲热地携手,在路上漫步,说说笑笑。

“一霎黄梅细雨”,写天气变化,突然下起一阵黄梅细雨。这既是写景,又交代了季节时令,正值人间四月天,同时为下片的场景变化、情节变化作了巧妙的过渡。突然下雨,事先没有准备,没带雨伞,情侣俩要找一个地方躲雨。于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细雨给她俩创造了一个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在路上两个人还是手拉着手,这时候到了一个相对隐秘的可以躲雨的地方,是“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可能是在比较偏僻的屋檐下,也可能是在桥洞里,她躺在男友身上,两人相抱着。“娇痴不怕人猜”,她情不自禁,情不能已,躺在爱人的怀里,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甜美,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幸福。即使有路人经过,她也无所顾忌,不怕别人议论,不怕别人猜疑。幸福温馨,转瞬即逝,执手分别却难以为怀。最难受的是依依不舍却不能不分别的时候。“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写的是两个时空的场景。“最是分携时候”,是写湖边分手时的难舍难分。“归来懒傍妆台”,写回到家中,心还在回想着与情人分手时的亲热与不舍。坐在妆台前都无心补妆。如果用镜头来表现,非常有兴味。镜头先对着坐在妆台前发呆的她,脸泛红,心狂跳,然后镜头切换或者同时并置,表现湖边情侣两人分手时的忘情拥抱。相见时的幸福,衬托着别后独处的落寞。而独处的失落,让她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约会相见时的甜蜜。

上面是女词人朱淑真亲历的恋爱情景。再来看跟朱淑真差不多同时,但要早一些的著名词人周邦彦的恋情词。在而今眼目下,周邦彦名声不如苏轼、辛弃疾那么响亮,但在宋代,却是偶像级的人物,是词坛崇拜的偶像。北宋时代有三大词人,他们的作品最受大众欢迎。第一位是柳永,当时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有人烟的地方都在传唱柳永的词。柳永的词非常受大众欢迎。咱们今天把宋词当作是一种文学经典,其实,词在宋代,只是一种流行歌曲。我们今天最看重的是苏轼的词,其实苏轼的词在当时不太好歌唱,所以并不特别流行。北宋时期最流行的词是柳永词。第二位是苏轼的学生秦观,他的词在北宋中后期也非常受大众欢迎。秦观之后是周邦彦。周邦彦的词一直传唱到南宋末年,流行了一百多年。

周邦彦这首《少年游》,写的是一对男女恋人约会的情景,非常雅致,非常温馨: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词的开头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少女,纤纤玉手,手拿一把名牌水果刀,轻轻地切开新买来的橙子,然后往橙子上面小心翼翼地撒一点雪白的盐巴。“并刀”,就是并州产的刀,并州是现在的太原,太原出产小刀,当时是名牌产品,就像现在张小泉剪刀一样。“如水”,形容刀非常锋利。“吴盐”,是吴地,也就是现在苏州一带出产的盐。“胜雪”,是说吴地产的盐比雪还白。据说新橙加一点盐后就不那么酸涩,会变得比较甜(我没试验过,也不晓得这种做法是不是科学)。所以,这个女孩子切开新橙后,拈出一撮精致的盐,轻撒在橙上,来招待她的男友。“锦幄”,是锦缎做的华丽的幕布、窗帘。因为是冬天,窗帘垂下。也许生了小火炉,室内温度刚刚升高,变得温暖如春,所以说“锦幄初温”。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到温暖的闺房,那感觉会更加温馨。女子拿出新买的橙子,精心剖开,加上雪白的盐,又生火取暖,做好待客的准备。可以想见她的多情与细心,这应该是一场预先约好的相会。“兽烟不断”的兽,是兽型的香炉,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猫型,也可以是虎型。李清照《醉花阴》词中“瑞脑消金兽”的“金兽”,也是香炉,金黄色的香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曾写到“香冷金猊”,那个金猊,是狮子型的香炉。周邦彦这首词的“兽烟不断”,是写香炉中正在燃着香烟,这个香是用来改善室内空气的。唐宋时候有钱的人家,平时都喜欢燃香。唐宋词里经常写到室内燃香,比如韦庄《更漏子》词有“玉炉香,红烛泪”,黄庭坚《画堂春》词说“添火炷炉香”。读“兽烟不断”这句,我们不仅要想象香炉是动物的造型,还要想象香烟在炉中袅袅上升飘荡的形态,不仅如见其形,还仿佛如闻其香。视觉、嗅觉感受一起体会。

最有情调的是“相对坐调笙”。笙是一种管乐器,可以想象男生吹着笙,女子在跟着乐曲歌唱。南宋词人姜夔曾有诗说:“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写的就是类似的情形。前面几句是写女子精心准备迎接情郎的到来。这句写两人坐下来,一起调笙对曲。情郎进屋寒喧,女子殷勤起身接待的过程、细节都省略了。诗词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能把完整的过程细节都描述清楚,而是选择最典型的细节、动作来描绘。既然是“相对坐”,自然是进屋后两人相对而坐。可以想象,这是一对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恋人。

两人吹着笙,唱着歌,不知不觉到了下半夜。下片故事进一步展开。女生“低声问”,是轻轻地问,弱弱地问:哥哥,今晚你到哪里去住?“谁行”,当时口语,是哪里、哪儿的意思。“行”,读háng。看到男生没有反映,或者说没有领会她的意思,于是女生进一步说:“城上已三更”,天色很晚了,城头上打更,已经是三更天了。我们想象,室内是情侣的对话,室外是打更的声音不时传来。万籁俱寂中,打更的声音更清晰。女生说时间很晚了,是什么用意?男生要是情商高的话,一定能领会,女生是想他能留下来继续陪她。但这意思,女生没挑明,很婉转,语气温柔,但满含期待。见男生仍然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女生又加了一句,提醒他,不仅天色很晚,已经是三更天,而且天很冷,路很滑,外面行走不便。“马滑霜浓”,你骑马出去的话,路那么滑,你滑倒了咋办?受伤了咋办?我不放心呢。这男生,也许还在装英雄,天冷怕什么,你瞧我这身板!路滑怕什么,你要相信我骑马的技术。他的思维跟女生完全不在同一频道,完全没有领会女生的用意。女生见他木脑瓜不开窍,就直接点破说明:“不如休去”吧,能不能不走了?“直是少人行”,半夜三更的,路上没人,你一个人出去我可不放心。这女生的多情心细,男生的腼腆木讷,活灵活现。男生始终没说话,不是他不说话,而是词的篇幅有限,不能同时写他说话。男生怎么反应,说什么话,最后是否留下来,留给读者去想象。这就叫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写出了女生的多情、温柔、含蓄。女子希望情郎留下来,但是又不好直接明说,一步一步地找理由。她的深情,她的智慧,她的大胆而温婉,在劝说中得到生动呈现。词本来是抒情的,但也有故事性。这首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讲故事,写人物,有场景,有动作,有对话,活像一场独幕剧。从上面几首词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年青男女恋爱约会,是比较自由开放、浪漫温馨的。

猜你喜欢
首词杏花诗词
杏子哪去了
杏花树下
神回复
关注诗词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诗词之页
怀念杏花妹妹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