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南极之行(下)

2018-07-13 07:14
安徽园林 2018年2期
关键词:探险南极基站

本文作者在冲锋艇上

从乌斯怀亚号探险船转乘橡皮冲锋舟登陆南极大陆

频繁登陆南极洲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皆源于对自然的认识,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当然更需要正确认识自然。古稀之年的我,理应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因为有梦才有美好的向往、有心中的未来。现乘坐的阿根庭乌斯怀亚号探险船,是艘上世纪70年代美国建造的南极科考船,小吨位不足3千吨,后由阿根庭购进改造翻新成游轮,乘客位虽不足90人,但其行驶的灵活性是大吨位游轮所不及。它可以驶进南极更多的峡湾和狭窄水道及冰河,可以更多的欣赏到奇观异景;更何况南极公约规定的探险游船每次登陆人数不得超过l00人,这比载客300名的游船登陆要方便和快捷得多;更何况南极峡湾的航行没有一个固定的航线图,全凭驾驶者的经验。而这艘船从船长到船员和水手都是南极和南大洋的航海专家,尤其船长是一位有着丰富航行经验,穿梭南极航线十多年。这艘船的工作人员既是探险向导又是专家级的科学家,在旅游探险、动物、植物、地质、海洋、环境、历史等方面均各有所长。因此,我们乘坐这样的探险船,其体验与加勒比海乘坐豪华邮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上船的第二天傍晚,我们刚穿过西风带,船稍平稳就开始集中授课,介绍有关南极的知识。这样的课每天不少于一次,晚饭前还例行对当日活动进行小结,对次日活动的信息提前通报,使我们游客早有心理准备,寓教于游乐之中。在登船后的第三天,船方开始组织乘客到船仓尾部先清洗脚上的胶鞋和消毒,确保不带任何污染物才能进入极地。然后8—10人一组,搭乘橡皮冲锋艇,穿梭岛屿之间或登陆南极大陆。我们登陆的第一站是南设得兰群岛的岛屿,首先参观了我国在这座岛屿上兴建的长城站,接下的日子又登上了南极大陆的南极半岛。这次航程,原计划有十次登陆机会,但遗憾的是受大风天气影响,一头一尾的登陆计划泡了汤。然而有8次登陆的实践或穿梭巡游在群岛之间,已能充分满足我们游客放飞的各自梦想,使大家欣尝南极特有景色之余,能心旷神怡和随心所欲地去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以及怀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忘却掉人世间的占有与贪婪的恶习。在极地寒冷的空气和变化多端的气候中,我们不断迎着扑面而来的狂风或暴雨雪,艰难地行走在南极这无人烟的冰雪大地上,简单而又从容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们带来的恩惠和亲近原生态自然的人生乐趣!

敬畏与保护自然

当今,倡导的生态文明,说道底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对自身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意识与思想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当代人既是目标,又是过程,人只有怀着敬畏自然之心,才能自觉地去保护自然。今天,在这特定环境下,结合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家在渴望认知南极真面目的欲望下,接受生态教育和人文知识印象特别深刻,因此对南极大陆有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了解。原来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一个直径为4500公里的永久冰盖所覆盖,冰层的平均厚度约170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4200米。人们将覆盖着冰雪的陆地统称为“冰原”,其冰原面积几乎相当于美国和欧洲面积的总和。巨大的冰原里含有地球上90%的冰和约占世界淡水总量70%的丰富水资源。冰山是指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块,冰川就是一种巨大的、移动速度缓慢的冰块,每年不透明的白色冰山从冰川上崩裂,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在海洋里自由漂浮。环陆地一周的南大洋,一半以上冬天都会结冰,海水冰厚度大约1米,形成了巨大的冰层。夏季几乎所有海水冰都被融化,加之极地由于地球旋转的倾斜度和地球的曲率,又各自向着太阳,产生23.5度的倾斜,故两极的辐射比赤道少40%。正因为太阳辐射在南极地区比赤道地区需要穿越更厚的大气层,需要温暖更大的区域,故极地空气的含水量比温带空气少10倍,所以保留的辐射量较小。同时,冰雪表面又能反射80—90%的太阳辐射,使极端寒冷的气候处在雪和冰表面厚度的10—100米处,故极地内陆高原年均温度为零下50度,甚至最低温度竟达到零下89.6度。因此,南极大陆冬夏区别一般在零下70度与零下30度之间,但降雪量却不足100毫米,成为地球上寒冷地带的最大沙漠,也是地球上一块仍处于冰河期的陆地。当然南极大陆绝对不是只有冰块和雪层,还有突破冰雪层耸立在地面上的高山,例如被冰雪覆盖了顶部的棕黄色的文森峰,海拔5140米,是南极大陆的最高峰。此次,我们乘船进入南极圈,仅到达南极半岛边缘,属海岸区域,年均温度零下5度,冬夏区别仅在零下10度与0度之间,且降水量能达近千毫米。更何况我们游客吃住均在具有现代生活设施的探险船上,恒温保持20度。尽管连续几天,我们多次换乘橡皮冲锋艇登陆或巡游,但每次也均控制在2至2个半小时之内。更何况此时又恰是南极的夏末而不是最寒冷的冬季,所以我们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南极的恶劣气候,仅是在优越环境下进行的考察游览。难怪有些去过南极的游客发出南极也不过如此的感叹!实在是尚未见到南极大陆的真面目。

造型独特的冰山

雪地上的海狮

现在每年按此方式游览南极半岛的人越来越多,每年约4万游客也只沾了点南极恶劣环境的皮毛,仅是站在被海洋半包围的低纬度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南极”环境下的一种体验。虽然这么说,但游客毕竞能够乘坐橡皮冲锋艇,时而近距离行驶在冰川中,时而登上南极陆地的边缘,感受到了千姿百态色彩美丽得若同童话世界的南极岛屿或沿海的陆地。游客在时晴时风雪的恶劣气候下,在南极门户内与大群的企鹅、或躺着的海狮、海象和谐相处,已能初步领略到这片广袤,不适宜人生活环境的真谛。据介绍,在这片无原住民的大陆生活着近150种动物,包括许多不同模样的企鹅。此外,整个南极只有大约0.4%的地面没有被冰雪复盖,而称为南极的“绿洲”。这里的植物极难生长,主要为苔藓、地衣和藻类,其中地衣有“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壳状地衣”三大类。地衣与藻类的共生,成为地球上最靠南而又最耐寒的植物,称为复合植物体,是其地衣在岩石表面经分解而形成薄薄的土壤层,供苔鲜生长。南极植物多数为低级植物,850种中只有3种开花的属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中,地衣有350多种、苔藓有370多种、藻类有130多种。其中苔藓有三大类,长在岩石上的苔藓像纸一样不那么硬、较柔和,但长的很慢,甚至1mm米,有时要生长100年,有的还要经千年。藻类中的浮游植物在阳光、水和来自动物粪便营养的作用下,长的比较快,成为南大洋中鳞虾的食物。鳞虾又是企鹅、南极鸟类的主要食物,这样形成了一条很长的生物链。生物在自然界中相互索取并作为基本的生存手段,因此在人类的生态意识中,自古就形成了许多保护自然的清规戒律。尤其我国儒家传统生态意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先“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所以人源于自然,人亦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敬畏自然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本规则。今天倡导的生态文明,必然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生态文化,必能促进我们将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指导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保护自然。

船长(右4)向作者(右3)颁发赴南极证书

经典的南极公约

南极是地球上一个最大的原始地区,自然奇景虽壮美而狂野、环境纯美,但那一切又相当脆弱,人类的涉入必然会严重影响那里的环境。为了保护极地的环境,放弃各国政治上的所求,主要在科学领域加强各国间的合作与推进。1958年10月,美国邀请相关的12个国家,进行了60次会议,最终1959年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并经签约国的议会认可,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目的是希望在南极环境保护上达成共识,解决人类许多共同探索的问题。条约包括14条大的范围,明确和平利用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人类共有,并不得用于军事和工业活动。每年的工作计划需事前报告国际组织,科学成果为签约国共得共享,并通过观察员制度相互监督。而条约的修改必须经12个签字国都同意才能生效,从而确保南极土地不再有争议和争端,目标是把南极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科研的特区,成为多个国家合作利用和保护的一种和平模式。

1991年,“南极条约”又增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将南极设定为一个自然保护区。该环保协定于1998年1月获得批准,以确保各项活动不得影响南极环境和科学考察活动,并达成50年内不得开采南极地下资源的共识。而“南极探访需知”则明确所有前往南极者必须遵守协定中的各项规定,当然也受限制于各国相关的法律规定。现条约除了12个签字国,又增加了17个条约的资询国,并成立了南极事务委员会组织,与各国同类组织保持沟通。

上世纪,人类登上南极大陆约半个世纪后,就开始有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前往探索白色大陆的奧秘,南极科考站也由此建立。现有29个国家在南极建有基站,也有合作建的。特色基站有最古老的阿根庭基站、365天常年运作使用率最高的俄罗斯基站、人最多最大的美国基站、2014年最新建的韩国基站。我国自1985年建长城站,现有长城、中山两个长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泰山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并开始在罗斯海选址建新站。此外,我国基站近期完成的工作重点是:长城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的运行及维护、中山站冰盖机场基础测绘工程、中山站站区周边倾斜摄影测量、南极内陆昆仑站测绘考察。这次在长城站目睹了我国矗立的碑石,刻着:“长城站.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日”,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为了人类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活动,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开始极地的探险和科研工作,让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在极地开发和利用中更好地发扬光大,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目的,并使我国传统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不过度向自然索取的中华生态意识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绵延传承,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险游归来再看我终身所从事的园林工作,进一步认知:园林作为人类按照自身意志在大地上塑造的自然实证,已成为人造的自然,亦是今日城乡环境建设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是推进绿色发展服务绿色生活的重要内容,促进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抓手。作为老园林人,在亲历了最不宜居的南极的原生态环境,倍感人居环境的重要。营造好人类第二自然的园林,创造好宜居生活环境理应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在自觉地保护好原生态自然的基础上,适当点缀花花草草、园林小品,更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最佳生存空间,并成为园林人的终身奋斗目标和人生最大的乐趣!

猜你喜欢
探险南极基站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去探险
5G基站辐射对人体有害?
5G基站辐射对人体有害?
南极大逃亡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自动化探讨
可恶的“伪基站”
跟踪导练(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