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思维与西医学

2018-07-13 09:52周亚东
特别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抗性病因西医

○周亚东

西医实现从对抗医学治疗向生态医学转变,即向以提高和恢复人体自身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愈能力的自然生态疗法转变,势在必行,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

与中医的顺势思维相比较,西医主要采用的是对抗性思维方式。何为对抗思维?即以对抗(双方激烈地抗争,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方式,处理事物的矛盾以促进事物发展和转化的思维方式。当今,西方医学的治疗,注重局部的具体病理环节,注重躯体病理改变,有着鲜明的“线性方程”特色。西医这种对抗性的思维方式,使其多忽视致病因素的因果网络作用,把医学研究的视角仅仅投射在人体自身某一层次的病变上。

多着眼于局部治疗

尽管西方在希波克拉底时代也曾出现过类似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但自近代以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和自然科学的兴起,西方逐步形成了“天人对立”与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并突出了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决定力量。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西医往往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在病因上容易把复杂的自然外因简单化,且忽视人体的自愈功能。治疗上则着重强调通过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和清除病灶的对抗性治疗,来克服和战胜病邪。其中,手术疗法就是“天人对立”在西医实践中的一个典范。此外,人工化学药物的层出不穷,更像是一枚枚“魔弹”不断射向人体。西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对抗中去战胜疾病的。

以大内科的治疗为例,有人曾归纳出西医学内科疗法15类,如抗微生物疗法、糖皮质激素疗法、受体阻滞剂疗法、利尿疗法、抗凝疗法、输血疗法、透析疗法等。这一归纳有相当的代表性,体现了西医针对治病靶点直接对抗和直接补充的治疗方式。是微生物作祟的,就制止其滋长;免疫反应不足的,给予强化;过抗的,则予以抑制;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素,就给予补充;假如某种成分过多,又可中和或加速其排出。西医外科疗法也十分典型,如胃溃疡不愈则切掉,阑尾发炎则割除,房室隔缺损则修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者则“搭桥”(重建)。

三板斧的危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西医给高血压病人降血压,给糖尿病病人降血糖,给体内出血病人凝血,给发热病人退热,这些都是纠正病理的对抗性治疗方法。

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是西医对抗性治疗的“三板斧”。这些疗法,从近期看效果很好,但从长远来说,却危害着人的身体健康。西医广泛应用纠正病理的受体拮抗剂,而减药停药病情就会反跳,加重了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加了慢性病的复发风险。如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用抗心律失常的药治疗,心律很快恢复正常,但长期来看却增加了患者心梗的致死率。

又如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后,血糖会很快下降,但长期使用就会造成血管玻璃样病变,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再如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血压很快会下降,但高血压并未治愈,一旦停药就会反复。从另一角度来看,为了使各重要器官得到必要的能量供应,身体才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如果人为地降压,就可能损害大脑、心、肾等重要器官。

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西医纠正病理的对抗治疗存在误区和危机。

对抗向生态转变

西医的对抗思维方式,总是以努力发现病因、病理、病位为己任,以努力发展直接对抗,或补充替代性物质、手段为目标。从本质上来看,西医在治病过程中,对抗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发生时人体进行抗病反应所出现的症状。也就是说,西医长驱直入的对抗性治疗,试图消灭的是人体在自我保护机制下出现的抗病症状。所以,在医学实践中,这种对抗医学已经出现了重重危机。

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许多国家使用“反应停”作为孕妇的镇静止痛药。据统计,药物出售后的6年间,仅西德就引起6000-8000个畸胎。后来发现,“反应停”有导致畸胎、多发性神经炎的严重副作用。此外,在全世界范围内,抗生素越用越广泛,研究者也已提出了警告:这些药物正在因为滥用而失去抗病能力。过去一度对抗生素非常敏感的致病菌,现在却演变出新的耐药菌株,且抗生素的副作用日益增强,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难题使人们开始对西医对抗性治疗方式产生了质疑和反思,并在寻找着新的解决方案和出路。对此,国医大师陆广莘提出,实现从对抗医学向生态医学的转变,即从针对病因、病理、病位的直接对抗补充式的替代性疗法,向以提高和恢复人体自身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的自然生态疗法转变,势在必行。这一转变任重而道远,但前途光明。

猜你喜欢
对抗性病因西医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训练特征和实战技巧研究——以网球为例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