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媒介语的翻译不对应问题

2018-07-13 09:02伍舒婷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伍舒婷

摘要: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媒介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应灵活处理目的语与媒介语的翻译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为目标,使学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达到可理解输入的效果。

关键词:媒介语;不对应;可理解输入的语言

在进行初级水平的教学时,生词的教学往往会用到翻译法,这使得很多老师在备课中需要去面对课堂中的翻译问题。在课堂教学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讲解生词时,给出了对应的英文单词,但在用于解释和加深理解的例句翻译中却见不到那个生词所对应的英文词语。以致于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类问题该如何处理呢?这不由得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课堂媒介语的使用

“媒介就是为了达到或者优化某种目的而使用的辅助性的工具或者手段。”(1)而媒介语就是指除图片、实物、视频等,在二语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而使用的一种有别于目的语的其他语言,通常是学习者的母语或者通用的第三种语言。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材媒介语和教师的课堂媒介语。因教材媒介语是固定的,与出书者的翻译有关,属于教材翻译的范围,此处就不做探讨。而课堂媒介语是教师灵活使用的语言,是每个教师都要使用和处理的语言,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对象。

“回顾外语教学法的变迁过程,自语法翻译法衰落后,目的语作为教学用语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母语则必须在外语课堂中避免使用。”(2)此后,很多学者和教师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倡导无媒介语或者零媒介语的教学法。目前,在中高级阶段,这种教学法已广泛运用,这主要是与汉语习得者的水平有关。然而对于初级阶段,国内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在课堂用语中媒介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词汇英译的不对应问题

词汇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尤为重要。由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比较低,学习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英汉对应的生词表,这种方法简单、快捷,有利于学习者快速理解生词,也能降低学习者的情感焦虑。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除了那些能用图片、实物等直观讲解的词语,也会适当采用翻译法。根据汉英翻译进行生词讲解,然后通过例句和操练来加深理解和掌握。然而,简单的一一对译,经常在例句中就换了一个英文单词来表示,这种情况在初级教学中比较常见。比如说:“用功”,译成英文是hardworking。例句:他学习很用功。翻译成英语为:He studies very hard.“用功”在讲解中对应的是“hardworking”,但在“他学习很用功”的译文“He studies very hard”中,用的却是“hard”,并没有用到“hardworking”这个词。虽然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在使用上很容易出现偏误。又比如:“踢”,英文为kick。课文中的句子为:我喜欢踢足球,译文为:I like playing football。“踢”在講解中对应的是“kick”,但在“我喜欢踢足球”这个句子的译文中用的却是“play”。用翻译法来解释“踢”,容易产生对应上的疑惑。

由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媒介语在给学生理解目的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干扰。尤其是目的语与媒介语之间不对应的问题,加深了学生理解的困难,也给教师的授课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英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叉关系。因此,即使是一个词语的注释,也是包含很多学问的。

在中英文词汇中,除了某些专有名词和单义的实义词以外,基本上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另外,“采用翻译法进行汉语词汇教学,通常会根据汉语词汇的意思选择英语词汇进行翻译,往往只选取英语词语的其中一个义项与汉语词语相对,因此汉语词汇的词义时常包含于英语词汇当中。”(3)比如说上面讨论的“用功”,词义上“hardworking”比较贴合汉语。但在具体的句子“他学习很用功”中,“用功”对应的却是“hard”。这说明“用功”和“hardworking”在功能上存在区别。“hard”也有“用功”的意思,但除此之外,还有困难的、硬的、有力的等。再比如说“短”,“短”对应的“short”有“低、矮”的意思,学生在习得时,只记得这个简单对应,并没有注意“短”出现的特定语境,而把“短”(short)理解为“低、矮”的意思,发生了理解上的错位,从而造出了“你比较短”、“你的个子很短”这种句子。

当然汉语词汇只具有一个义项的词语也较少,因此中英文也常出现词义交叉、重叠的情况。例如:“要”,译成“want”,这是不准确的。中文的“要”不仅仅只有“want”(想、想要)的意思,还有“将要”、“必要”、“需要”等义项。而“want”,除了有“想要”的意思,还有“打算”、“希望”、“缺少”、“贫穷”等义项。

另外,汉语和英语词汇自身存在的一些独有的因素也会造成对应词的差异。比如说“踢”。“踢”在词义上与“kick”比较契合,但是“踢足球”译成英语不是“kick football”,而是“play football”。汉语中“踢”和“足球”是固定搭配,英语中“play football”也是固定搭配。毫无疑问,“踢足球”和“play football”是完全等值的,但“play”和“踢”却并不是对应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两种语言蕴含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重形象和具体的思维方式;英文起源于腓尼基字母,字母与单词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体现了英美人重抽象和逻辑的思维方式。”“踢足球”用“踢”字来搭配,是因为“踢”这个动作很形象,很好地将“踢足球”这项运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而英文中的“play”,相比之下更为抽象。

三、教师课堂媒介语使用的原则

两种语言的不同,导致词汇间无法呈现简单的等值对应关系,这也就造成了句子翻译时,句中词汇与原词汇英译不对应的情况。归根结底,词汇的具体意义,始终是要受到话语情境的限制。词语依附句子而存在,离开了句子,很多词义根本无法明确。而只要在教学中使用媒介语,这种词汇间、词汇与句子间翻译不对等的问题就不可避免,这是由两种语言根本上的差异引起的。那么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呢?这就对教师课堂媒介语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媒介语的使用,是由翻译法而引入的。任何教学法的使用都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媒介语的使用,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准则。生词的讲解,其主要功能是在概念意义上帮助学习者理解,进而实现语言表达的目标。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他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种可理解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那么,该如何使习得者达到这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效果呢?前提是習得者要能理解输入。因此,在采用翻译法组织教学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以提前了解目标词汇在课文(会话)中的含义,根据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选取最为契合的英文词汇来对应。比如上文提到的“用功”,根据课文“他真用功!”这个句子,可以选取“hardworking”来对应。接着,综合中英词语的意义和功能,造出一个词汇和句子能对应上的便于习得者理解的一个简单句。比如说:“他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译文为“He is a very hardworking student”。然后再引导学生造出“他学习很用功”、“他真用功!”等句子。根据学生水平,必要时可口头翻译一下。这个时候再出现“hard”这类词语,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学生已经理解“用功”这个词了。之后的输入都能达到“可理解语言的输入”。

“踢”更为简单一些,讲解时可以用动作和动图来表示。比如说教师可以用脚踢教室里的桌子,边踢边说“踢桌子”,然后采用提问方式问他们还可以“踢什么”,引导学生组词造句。但为了后面复习方便做对译练习,可以随着课堂活动的进程在口头附上英文翻译。上文提到“踢”时,讲到了汉语思维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像这种汉语特点浓厚的实义动词,我们采用“kick”来作为英译词。在讲了“踢桌子”、“踢椅子”等短语后,再引出课文中出现的“踢足球”,附上“play football”的翻译,学生就不会纠结“踢”到底是对应“kick”还是“play”的问题了。

四、小结

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把媒介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对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由于两种语言间的本质差异,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语言间对应不等值的问题。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应灵活借用媒介语,尽量避免给学生造成媒介语的负迁移作用,减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偏误。

注释:

(1)常晓晋.试论对外汉语媒介语[D].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常晓晋.试论对外汉语媒介语[D].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刘铮.从英汉对应词的差异探究初级水平汉语词汇教学法[D].硕士学位论文,2016.

参考文献:

[1]刘颂浩.对外汉语教材中翻译的功能和原则——以“老师”和“脸谱”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03):14-22.

[2]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特点和组织原则[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82-85.

[4]徐品香.教材生词英译问题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从词汇教学的角度谈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3-57+158.

[5]周健.试论英汉对比在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S1):109-113.

[6]韩丽鹏,李建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1):141-14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