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实向虚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2018-07-14 01:56
金融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发展

   

一、引言

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的派生产物,由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融资需要衍生而来。但是,现如今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瓶颈,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远远不如虚拟经济,资本的逐利性也决定了资金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虚拟经济在以上种种因素下膨胀式发展,逐渐挤占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2015年,我国H股和A股市场发行量为444.15亿股,相比于2011年的180.37亿股,五年内增长了2.46倍(如图1所示)。而同期,工业企业数量在2011年到2015年内,仅增长1.18倍(如图2所示),远远落后于股票交易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现在面临着交易规模过大、投机过度和虚拟资本周转速度过快等问题,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产生经济繁荣的假象。一旦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泡沫就会破裂,必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会扰乱我国现有的经济运行秩序。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

(一)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

首先,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日益增加的融资需要,并且发展程度也受到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的限制。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物质基础,一旦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对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实际意义。第二,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于实体资本的价格,反映实体资本的增值情况。在实体经济中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代表实体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社会平均利润率又通过银行长期利率间接决定市场盈利比率,最终决定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实体资本在金融市场上价值的一种表现。虚拟资本的定价机制与实体经济的生产状况和货币市场供求的状况日益紧密的联系起来。第三,实体经济制约着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在虚拟经济的膨胀发展的同时,经济泡沫随之产生,当金融危机到来时,泡沫经济破灭,虚拟资本要回归到实体资本上来。

图1 工业企业单位数

图2 股票市场发行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虽然实体经济决定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但虚拟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由于虚拟经济独特的运行方式和信用创造能力,使得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行体系。当虚拟经济发展落后于实体经济时,就会限制实体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融资规模,从而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得不到完全的扩张,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生产水平,产品因供不应求和成本过高导致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由此产生。当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实体经济时,货币幻觉使人们对经济有着良好的预期,从而将闲置资金甚至贷款投入到虚拟经济中,泡沫逐渐膨胀,当泡沫破灭之时也就是危机爆发之时。近年来,随着“金融脱媒”的加剧,实体经济逐渐失去对虚拟经济的掌控,虚拟经济已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虚拟经济膨胀式发展会引发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过度繁荣的假象,从而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最终会影响到进口数量,使进口数量增加,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同时,借贷成本过高导致了价格水平上升,从而降低我国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失衡。并且,泡沫经济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向高收益、高风险产业,导致国民收入重新分配,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对社会安定构成威胁。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虚拟经济的高流通性和高获利性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虚拟经济独特的运行方式和信用创造能力,使得虚拟经济存在着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趋势,并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当本应服务于实体企业、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从中获得过高收益时,金融业风险会相应增加,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会是受到阻碍,大大挫伤实体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近年来,很多企业主弃主业、弃实体,抽出资金转而投向虚拟经济,大量资金流向股市、期市等投机炒作,更加加快了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实体企业生存困难,从2011年到2015年,工业亏损企业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30456个亏损企业到2015年的48248个亏损企业。这一数字变化,明确的揭示了在金融脱实向虚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下滑。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弊端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融资风险增加

虚拟经济的资本运作功能促进了资本的流通,通过股票、债券等形式为需要融资的企业单位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同时,也将虚拟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引入实体经济,一旦资金链中的某一环节断裂,将会动摇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资源配置扭曲

实体经济的生产特点有投入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以及投资回报率下降,随着“金融脱媒”的加剧,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再一次受到压缩。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多数信贷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和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市场所占有,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信贷投向不合理,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从而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到挑战,一些小微企业纷纷关闭,甚至一些地方出现“去工业化”倾向,由实体市场转向金融市场。

(三)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越发后劲不足,实体经济难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百姓需求结构的升级而升级,从而出现了供求不匹配——高端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四)产业转型瓶颈

从产业结构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达到饱和,国际竞争力降低,而资本技术高端产业发展前景不好,实体经济陷入困难。为振兴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但是金融脱实向虚阻碍了产业转型和升级。近年来,由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被逐渐挤占,201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596500.75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实体企业仍然没有找到转型的突破口,难以再创新高。

四、振兴实体经济路径思考

(一)融合数字技术

创新驱动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我国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当我们掌握了自己的生产技术,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完全的生产独立。将我国的资源与技术相结合,引导企业到国外开发新市场,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振兴实体经济一定不能拒绝新技术、新模式。实体经济应当加深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时代元素的应用,融入经济发展的最新元素融入到实体经济中,这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是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要通过技术标准、能耗标准、环境标准、资源利用与消耗标准,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老旧、无进步潜力的实体产业。二要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围绕主业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提升上市公司实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三要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闲散资金的流向,使社会闲散资金流向投资收益好且生产率高的部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三)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金融机构应引导信贷投放方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从银行存贷款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尽管银行存款和同期贷款同比上升,但工业和制造业贷款呈持续下降态势。在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下,资金并没有有效助推实体经济复苏。所以金融机构应对信贷投放结构进行调整,制定适合我国经济结构的放贷制度,可提高对实体部门的最高放贷额度,为工业和制造业以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保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利率可适当降低,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稳固的资金保障。在借贷利率合理的同时,金融机构应该规范中间业务,减少不必要的中间业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针对经济转型,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中也包括了资金的供给侧改革,关键就在于资金供给渠道多样化。因此,应拓宽我国直接融资渠道,健全直接融资市场。首先,股票市场发展存在许多矛盾,债券市场发展潜力仍旧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其次,由于民间闲散资具有信息不对称、较高的风险性和投资渠道较少等特点,导致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滞留在个人手里。政府应对这一现象提出解决方案,积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将民间投资放在公开面上,避免私下民间借贷行为。

五、总结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根本,对稳定一国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实体资本是一国财富的根基,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但现在,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有效供给不足、产业转型瓶颈等问题,而虚拟经济则过度蓬勃发展,经济运行出现不良的征兆。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维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实体企业发展进程是目前经济政策最关键部分。但同时,也要引导虚拟经济的发展,让虚拟经济健康、安全的助力实体经济,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会平稳健康的运行。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130117;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