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患者联合应用针灸与牵正复瘫汤治疗的有效性探讨

2018-07-16 08:31夏清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8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比重

夏清华

(吉林省通化市中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临床上,面瘫属于神经科中一种十分常见的面部神经麻痹症状,俗称面神经麻痹,主要特征为患者的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1]。该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发病不会受到患者年龄的影响。口眼歪斜属于面瘫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患者通常难以完成基本的鼓嘴、闭眼与抬眉动作。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之后获得的治疗效果较差,进而会慢慢的发展成为陈旧性面瘫,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治疗难度增加[2]。该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亟需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研究显示,面瘫患者联合应用针灸与牵正复瘫汤治疗的有效性显著。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面瘫患者中选取9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例数49,平均年龄(42.21±5.26)岁,包括29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对照组患者例数49,平均年龄(42.05±5.12)岁,包括30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不能够有效配合研究院者;不愿参与研究者;存在药物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针灸):将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作为主要穴,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鱼腰、申脉、迎香、牵正、承浆等穴位进行加减治疗。从攒竹、阳白向鱼腰部位进行透刺,在足三里采用补法,均采用温针灸方式,进行20 min的留针。患者每天进行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可以进行3 d的休息,然后再开始接受第2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针灸+牵正复瘫汤):针灸治疗方式与对照组患者一样,牵正复瘫汤的具体药方为:甘草5 g、桂枝6 g、红花6 g、僵蚕6 g、白附子6 g、全蝎6 g、木香10 g、木瓜15 g、天麻15 g、当归15 g、白芍20 g、熟地20 g、鸡血藤30 g、黄芪40 g。在以上所有药物中加清水,对其进行煎煮,取药汁200 mL,患者每天服用1剂,分成早晚两次口服。

两组患者均要连续接受3个月的治疗,完成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评定。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恢复情况采用H-B面部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分数在1~6分,H-B分级在Ⅰ~Ⅵ级。

疗效评定:经过治疗后,患者的H-B分级在Ⅵ级以上为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H-B分级由Ⅵ级改善到Ⅲ级为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H-B分级为Ⅱ级,口角出现轻度不对称的现象,面部运动出现了轻微的联带运动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H-B分级为Ⅰ级,面部运动功能处于正常的状态为治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有效率、显效率与治愈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录入之后,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表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9.59%,其中无效10例,所占比重为20.41%,有效7例,所占比重为14.29%,显效8例,所占比重为16.33%,治愈24例,所占比重为48.9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其中无效2例,所占比重为4.08%,有效8例,所占比重为16.33%,显效9例,所占比重为18.37%,治愈30例,所占比重为61.2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9%(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均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H-B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9) 4.32±0.88 3.82±1.28观察组(n=49) 4.33±0.86 2.00±0.82

3 讨 论

临床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指的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炎症引发周围型面神经麻痹,通常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差[3]。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发病两周之内才能够恢复,但是也有15%左右的患者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随着疾病进展,会慢慢的发展成为陈旧性面瘫,这会给患者在不同程度上留下联带运动、面肌挛缩、面肌痉挛与鳄鱼泪综合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与工作均会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西药在治疗面瘫上很难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主要西医治疗方式为面神经移植与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等[4]。我国中医将面瘫归为“口僻”、“口眼歪斜”的范畴,认为引发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卫气不固、正气不足,风邪入侵患者经络,促使患者的面部少阳、阳明,经筋气血运行受到阻碍,处于不通畅的状态,进而引发面瘫的出现。所以中医治疗该疾病会遵循化痰祛风止痉的原则。本研究中采用牵正复瘫汤对患者进行治疗,牵正散为该药方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上黄芪、当归、熟地,能够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木香、桂枝则能够温经、行气、通脉,方中诸药合用具有活血通络、柔肝缓急、调和营卫、养血补气等诸多功效[5]。除此之外,在牵正复瘫汤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法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面瘫患者联合应用针灸与牵正复瘫汤治疗的有效性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在临床上存在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比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面神经术中监测在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