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落实生物教学

2018-07-16 11:29曾华安
读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生物核心素养

摘 要: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反映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长期、逐渐的积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落实到情感与价值取向的引导中。本文笔者将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生命价值观、探究能力、社会责任观等几方面来解读生物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基础教育;核心素养

一、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只有学生对学科产生了兴趣之后,才能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才能发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也才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关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用多媒体将讲学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难点,极大的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减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体验法来进行生物教学,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如此,学生自然能够主动参与生物学习,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 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抛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么来的?妈妈说我是路边捡来的,你呢?”然后教学了人的生殖系统、受精作用、胚胎发育与分娩等知识内容。最后设置了一个情境体会环节,提供一个题为“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材料,内容是汶川地震中母亲因保护婴儿而丧生并通过手机留下遗言的真实故事,这个材料让很多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学生在导入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明确了人类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通过生殖系统来完成的,人的生殖过程包括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环节,由此知道人的生殖不神秘也不特别,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情境化材料则唤起了学生珍爱生命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本课学习升华为感悟生命的诞生,学生受到了生命教育,生命观念得以构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健康生活。

三、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将探索性实验融入传统的验证性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究,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际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被当作是探究性实验对象的教学内容,其中尤以将理论知识同操作技能相结合并进行延伸的选题最适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实验顺序进行更换,即在实验一开始,不要将结论告诉学生,而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学生小学时学习的《自然》为基础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表皮和叶脉的功能是什么?叶肉的功能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提出“叶片的三部分结构应当具有什么特点才能完成光合作用呢?”这样的问题。之后,再在仔细探究分析中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假设,像是以“光”为例,它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必须要经过表皮,那么,表皮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学生给出的假设为“表皮透明”。最后,教师再提出“构成气孔的细胞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讓学生在实验情境中体验实践探究、获取知识,进而促使其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核心素养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生命价值观念之外,还要求我们应该要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观。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和建设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注意联系社会实际,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学生个体也应主动学习、体验和践行,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要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对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关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比如利用生物教材中的一些生物疾病危机教学来强化生物理论责任感;也可以利用环境危机造就责任感;适当的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激发责任感,在特殊节日中践行社会责任感。诸如:如3月12日植树节,鼓励学生多植树,既美化环境,又改善环境;3月22日,世界水日,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不是一句空话;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保护地球,保护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今天刻不容缓的教学职责。

五、 结束语

培养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从重点关注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开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创新生物教学组织实施方式,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海娟.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实验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朱佳.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4]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7):62-64.

作者简介:

曾华安,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毓英中学。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生物核心素养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