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图片

2018-07-16 09:03芮春霞
创新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迹张骞都江堰

芮春霞

从2017年9月开始,我们开始使用教育部统编新版历史教材。在正式授课前的暑假,我们接受了一次新教材的培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图片,以便图文并茂地来阐述历史,培养学科情感。使用新教材教学一年后发现,图片确实对教学助益良多。首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其知识储备量的实际情况,传递给学生有限而准确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认识比较强,因此图片是一个很好的传递历史的媒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图片对话,从图片中探究历史。

教材中的插图大致可以分为想象图、文物图和遗址古迹图,面对如此丰富的图片,作为历史教师和学生,我们如何来善加利用,如何挖掘图片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呢?本文就以七上教材为例进行阐述。

一、巧用想象图,寻找遥远的历史

原始社会距离我们太过久远,且没有文字记载,如何得知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况呢?教科书上有两张想象图,一张是《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另一张是《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如何来使用和挖掘这两张想象图呢?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图,他们一开始很茫然,觉得不就是两张图片嘛,似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于是,我慢慢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动作和猿的区别等各种细节,慢慢地,学生们开始讨论起来:他们是北京人;他们不穿衣服;他们在打猎;他们在用火;他们身上的毛比猿少;他们能直立行走;等等。经过图片分析,我把他们说的全部罗列下来,归纳整理后一一阐述,北京人所有的知识点就通过这两张想象图被学生悉数挖掘出来了。

二、善用文物图,寻觅文物上的历史

文物图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图片,几乎每一课都有文物的图片,半坡出土的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铜牌,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秦朝的铜权铜量,汉代的金缕玉衣……在此,我以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中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为例,虽说这仅仅是描绘东汉娱乐方面的一个陶俑,但如果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图片,和图片对话的话,不难发现这张图片呈现给了我们大量的历史信息。表面上看,此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動活泼,幽默风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陶俑比例不协调,上半身长、下半身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呢?其实不然,在东汉,本身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就不是正常人,而是侏儒,所以他的体型才会和一般人的体型不尽相同,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再如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文中呈现了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我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图看书:哪一位是张骞?哪一位是汉武帝?张骞身后的两根东西是什么?西域在哪?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过程如何?结果如何?一张图片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就是我们和图片对话得来的历史认知。

三、借用遗址古迹图,寻访古迹中的历史

遗址和古迹也是我们探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教材中也有一些遗址和古迹的图片,湖南的炎帝陵庙、河南的轩辕故里、山东的春秋殉马坑、战国的都江堰、秦始皇的兵马俑……这些地方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现在还不可能个个用脚步去丈量,书上的图片弥补了这样的遗憾,身未至,心已远。比如第7课提到的都江堰,一张实景图,一张示意图,如何来读懂它?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处教材没有图片,那么对于教材中所讲的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学生想要读懂并不容易。有了这些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图片娓娓到来,当然,教师也要在旁协助,从鱼嘴、飞沙堰到宝瓶口,都江堰如何巧妙地将岷江水分流,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一目了然。

所以,作为初中教师,面对一群感性思维比较强、理性思维还在成长中的学生,我们可以带领他们和图片“对话”,从感性的图片中探究理性的认知。

猜你喜欢
古迹张骞都江堰
张骞探西域
古迹“开发”之忧
拜水都江堰
张骞探西域
英文摘要 关键词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京都古迹
千古奇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