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培养生长军官模式改革重塑思考

2018-07-17 16:55王艳军王守权王媛媛
继续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

王艳军 王守权 王媛媛

摘 要:2017年5月26日,国防部新闻局发布“将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改革,由定点招录、全程培养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建立相关配套政策”,这一改革导向必然打破现有国防生模式路径,必将推动军民融合培养军官体系重塑,后期如何把握改革方向重点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军民融合;生长军官;改革重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强调,强军兴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军民融合培养部队人才是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有力体现,是党在新时代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入理解上级指示、客观评估现状不足、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集优整合军地资源、把握改点核心关键,对于推动军民融合培养生长军官改革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现状

(一)发展历程

军民融合培养部队生长干部人才即当前统称的“国防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作为军队干部补充的重要渠道,从我军建军以来就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曲折前进。早在1939年,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军队吸收知识分子及教育工农干部的指示”,要求“就地尽一切努力吸收知识分子及半知识分子参加我们的军队”。1949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等部队在华北大学和平津地区总共动员了近万名知识青年参军,通过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优化了队伍结构,促进了军队文化程度提升。1960年,教育部和国防科委联合召开“七二五”会议,研究决定在地方高校设置国防专业、培养国防专业人才。1963年,原总政治部下发《关于军队从地方接收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当兵、劳动实习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每年要从地方继续接收一些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军。改革开放后,军队恢复了经过院校培训提拔干部的制度。1983年,國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的通知》。1994年,全国人大会议修订通过《现役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经军队院校培训提拔军官不能满足需要时,平时可以招收军队以外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入伍,任命为军官。”利用地方高等院校为军队培养干部,成为军队补充干部缺额一个重要途径,并长期坚持了下来。1997年底,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部署,要求走开军队自身培养和依托培养相结合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并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国防生”成为培养军队干部的重要渠道,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2007年,《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颁发,依托培养生长干部进入完善发展阶段。

(二)面临困境

国防生制度作为依托培养的主要形式,经过了近20年的实践运行,从起步探索向纵深推进,走开了军民融合发展路子,缓解了专业人才急需,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节省了编制员额和经费投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军事效益。但近年来从国防生到部队任职发展情况看,部分部队用人单位反映存在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如扎根基层的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部队的了解不够深入、军政基础素质相对偏弱,人才流失率偏高等现象,等等问题反映在国防生的个体行为表现,深层次折射出国防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军地衔接、法规政策、制度机制、训用把握、配套保障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困境。

二、改革重塑思考

军民融合培养生长军官模式体系重塑中应坚持一个方向、打破两种藩篱、摒弃三种误区、把握四个导向。

(一)坚持一个方向

坚持军民融合培养部队人才的方向不能改变。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势,拓宽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军民融合上升至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其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队干部是军民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内容。《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军地融合办学是军队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如前所述,依托地方优势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优秀人才是世界各军事强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建国伊始就就开始探索实践依托地方资源培养部队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国防生制度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部分挫折和困难,究其原因,有其时代发展的局限性、顶层设计的滞后性、以及人为操作的低效性,但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本质内涵并未改变,时代呼声更加强劲,国防部明确的改革思路也是改革模式,而非改变性质,因此新时期体系重塑依托培养工作顶层筹划中,军民融合培养部队人才的方向不应丝毫动摇,而应进一步发现不足、创新模式、丰富内涵、加强完善。

(二)打破两种藩篱

新时期体系重塑依托培养工作实施,首先要坚决打破当前两种藩篱的体制性障碍。其一是取消高考选拔,后置选拔节点;其二是取消定点高校,拓宽准入平台。

1.打破以考代选简单模式。以考代选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提前确定优秀高中生源,其在实施初期为部队选拔了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退役,其弊端逐步凸显,学生高考招录即标志着入伍转干形成了既定事实,且培养全程淘汰率低,直接造成学员学习训练动力不足。同时部分学生报考动机不明、从军态度模糊、自主意愿不强、观望就业氛围浓厚,直接确定身份定位,给后期扎根基层、爱岗敬业职业要求埋入了思想病灶。

2.打破定点院校准入界限。确定定点高校选拔国防生本意是便于军地双方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借力通用学科专业、集中学员统管组训,提高学员管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但实际实施过程中,以上意图优势未能有效形成。相反,该做法人为限定了生源入口,卡窄了选拔渠道,且地方承训院校动机不一,重视程度不均衡,加之军队选培系统体质机制不够通畅,人员规模结构配置不合理、工作模式僵化,导致指导高校和学员军政训练力不从心,该模式是导致了国防生培养低效运行的原因之一。

(三)摒弃三种误区

当前在国防生培养研究实践领域,存在全盘否定既有模式、与军队院校培养干部简单类比、扩大“985”“211”高校生源规模三种倾向性误区,改革重塑应重新审视,客观考量。

1.全面否定前期模式。改革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但任何一种模式机制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时代滞后性,都需要在批判中继承,在反思中扬弃。当前国防生培养产生的问题反映在部队岗位,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的制度机制问题。多年人才培养实践,机关部队、军地机关总结出了客观规律,摸索了经验做法,培养了选培队伍,等等积累都是的宝贵资源和客观依托,因此新时期体系重塑不应全盘否定前期工作,而已深入总结,挖掘吸收。

2.与军校生简单类比。国防生和军校自行培养干部培养目标不同、路径不同、环境不同,培养效果存在差异应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可以预测,未来军民融合培养模式成熟运行后,依托培养人才的军政素养也与军校培养人才存在客观差距。而国防生在地方院校潜移默化形成的部分潜在优势也与军队院校不可比拟。因此,各级应科学准确评价比较两类模式的培养质效,对国防生降低预期值,增加补训量,延长成熟期,科学设计部队后延培养计划和使用发力方向,与军地院校共同完成国防生“最后一公里”的培养,使其人尽其才。

3.片面追求优质生源。调查交流发现,普通高校培养输送至部队的国防生职业满意度高、岗位稳定性明显高于“985”“211”重点大学输送学员。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学员报考动机不纯,专门针对国防生降分招录政策搭便车、上名校。另一方面,重点高校思想更加开阔,学生价值观多元,同期学生职业稳定后居于社会中高端,客观造成国防生攀比成分加大,不稳定因素聚集,部队流失率提高。且重点高校,学科专业密集,建设方向多元,客观上造成对国防生培养聚焦度不高。因此,新时期依托培养体系重塑中,应合理确定部队岗位需求,科学拟定院校层次比例,力避盲目追求名校生源比例,导致机制性的人才流失。

(四)把握四个导向

围绕矛盾问题,结合兵种特色,兼顾当前任务,进行体系化设计在改革重塑中应重点关注。

1.注重体系设计。一是创新培养模式。以“入学签订意向协议+指导过程达标+量化学分认定”的招录方式为主体,以“大三招录+大四专训军政素养和专业基础的‘3+1模式为补充”,间或少量采取“直接招录后补训的‘4+X模式。二是优化实施机制。建立全寿命培养管理机制,从学员意向选拔、地方院校学历教育兼军政专业基础训练、部队院校任职培训、部队带教加训、稳定胜任岗位,全程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军地全面深度融合机制,以军队任职岗位需求为牵引目标,优化拟承担院校学科专业布局,加大优质生源意向院校军事氛围和武化环境建设。创新宣传鼓动机制,将依托国民教育实施办法纳入国防教育范畴体系,从国家社会、中小学等层面进行普及宣传,细化发布相关待遇、职业规划、发展路径,加大社会和生源的主动认可。三是健全法规制度。修订《国防法》《兵役法》《高等教育法》等关于军民融合培养人才内容,依靠顶层立法加强军民融合工作的严肃性;制定军队内部关于机关、部队、训练机构、依托培养管理单位合力育人的相关法规条例,明晰责任主体和工作分工,加强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制定依托培养训练保障物资、学费奖学金补助、被装卫勤、伤病处置、退出惩罚等配套的奖惩激励制度,加强培养工作的完备性。

2.坚持问题导向。一是通过讲清政策制度、研判个人家庭入伍动机、动态跟踪思想变化等途径,全程掌握培养对象入伍意愿,并严格实施淘汰,确保招录学员切实源于主动意愿和内心热爱的原始动机。二是根据地方院校联合特点规律,修订完善依托培养人才的军政素养课程标准,专门研发适合地方融合教育的军政训练内容、教育平台、教育手段,增强常态教育质效。三是建立专职军政素养培训基地。依托就近军队院校、训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资源,明确义务、指定专人、制定计划,保障意向培养对象军政训练条件。四是建立专兼职军政素养管教队伍。在系统培养现有选培办专职人员的基础上,指定院校部队和训练基地专门人员兼职承担意向对象的军政素养培养工作,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内容标准,加强管教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水平。五是加强部队继续教育养成。部队接收学员后,应对其军政素养进行综合评估,据此制定继续培养计划,指定专人开展带教训练,加强服从意识、纪律意识、保密意识、接人待物、礼节礼貌等软性训练,增强补差训练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标准。

3.突出军种特色。一是军委机关可主要负责顶层设计,与国家教育部等职能能部门加强协调联络,规划各军种年度培养补充员额,监督指导军种培养质量效果,将模式設计、组织实施等具体事宜归口军种实施,下放培养权限,以进一步激发军种建设活力。二是各军种应具体分析本军种在前期国防生培养中存在问题,剖析部队认可度不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据此设计本军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体系重塑的指导思想、原则步骤、实施办法。三是各军种可预先研判毕业年度军校生和依托培养干部的补充比例、岗位分布,据此明确预选对象的岗位去向、选拔标准、职业要求,便于对口部队和训练基地开展针对性的伴随指导,便于预选对象提前规划职业成才路径,同时也可提前实现自我淘汰,规避将犹豫心态带入部队岗位。四是军种应集智聚力开展特色专项训练。可组织力量开发本兵种的特色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通过军事职业教育MOOC形式提供学习渠道,指导意向学员参加本军种军校夏令营、部队军事体能技能比武竞赛、实习体验、演习演练等兵种军事实践活动,预先加强行业军政综合素养的内化养成。

4.确保稳妥推进。一是大力开展理论预究。各级应加强深化军民融合培养人才模式的针对性研究,集智聚力、集思广益,催生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为改革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二是跟进开展政策解读。当前改革的依据为2017年5月26日,国防部新闻局发布信息,该论述言简意赅,切中了要害重点,但各级对其背景原因、改革内涵导向等深层次问题定位不准,看法不一,上级机关应跟进开展政策解读。三是主动靠前筹划设计。面对体系重塑改革,军委和各军兵种应主动筹划、前瞻设计,应研究出台体系改革重塑的应急模式、过渡模式和理想模式,并使其自然过渡,避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部队干部人才出现大起大落的不利态势。四是保持现有状态稳定。要积极关注现有在校学员的培养工作,跟进解决具体困难问题,做好思想动员和管理教育,确保改革期间国防生培养要求不减、标准不低、质量不降。五是要关注现有选培系统人员的思想动态,结合改革契机,总结经验,并合理安置后期去向。六是要继续保持同教育部、地方高校等密切协作,加大沟通协调力度,争取在后期改革重塑中得到地方各级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2]胡月.国防生培养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袁军堂.深化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
美国军民一体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