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教学考试 合力培育时代新人

2018-07-18 11:28杨国金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杨国金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教育部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新修订课程根据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路径以及课程、教学、考试、招生等关键环节的配合协调上多有突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特征,必将有效保障党和国家教育目标的落实。

修订课程方案,重新定位普通高中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包括课程方案修订和课程标准修订两个方面。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大幅调整,增加课程实施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

重新定位普通高中教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重新定位了教育功能,具体细化了培养任务,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学术性和职业性,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规定得更加全面、科学、具体,贴近时代要求。

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作出新的规定:“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其归结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三个方面,对每个方面又予以细化,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框架。

优化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是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主渠道。新的课程方案优化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确立了课程建设的制度规范。在课程结构上,取消了学习领域,淡化了模块概念。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可以设置模块,也可以设置单元、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尊重学科特点的求实态度。

在课程门类上,增加了三门外语供选择修习,与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相呼应,将校本课程单列为一个科目,给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自主开发课程提供更多空间。在课程内容上,针对不同类别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在注重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同时,强调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关联性。

优化课程结构的历史性突破在于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别课程的修习要求及其对应的考试级别。每门课程都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类别,必修课程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高考的依据,选修课程可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作为高校自主招生或用人单位招录的参考。

强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落实课程目标必须强化课程实施的制度建设。新课程方案在对原有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增补的基础上,增加了“条件保障”和“管理与监督”两方面內容,明确提出要调整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标准、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同时,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好师资培训、人事编制、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等事项,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这些规定明确具体,强化了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便于在实际工作中照章执行,对标督查,有效保障普通高中教育所需的基本教学条件。

修订课程标准,具体细化课程教学实施路径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创造性地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了学科教学内容,提出了学业质量要求,细化了课程实施路径,力图使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和考试招生有效对接。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立足学科课程教学,要在课程标准中具体界定学科核心素养。

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优化学科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各学科都以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活动主题为引领,努力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引导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对接。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作出不同水平的等级划分,明确规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考试命题,都要以此为依据,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形成育人的合力。

融通关键环节,系统构建全面育人体制机制

课程修订旨在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修订后的课程重新定位普通高中教育,高度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分级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强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系统完整地构建起普通高中教育从“育分”走向“育人”的体制机制。

聚焦立德树人,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聚焦立德树人,突出思想性;坚持教学改革方向,改进育人方式,彰显时代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课程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将培育正确价值观的要求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有效连接,力求精准施教、科学施考,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着力核心素养,突出全面育人目标。坚持改革问题导向,科学规划未来国民的素养标准,加强科学性。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谋划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和学生成长的统筹推进,加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关联,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强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融通关键环节,遵循科学育人规律。就课程教学而言,需要有效衔接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创建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旨在解决当前‘三维目标割裂问题(杨向东)。”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加强课程、教学、考试、招生等环节的连接,使其共同发力,是保障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协调发展的关键。

不同类别课程对应不同级别考试,使课程、教学、考试的容量稳定、难度明确,学业质量标准有望真正成为衔接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的纽带,实现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的良性互动。

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必须明确教育目标,在“为谁培养人”上不动摇;必须改进育人模式,在“怎样培养人”上下功夫;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在“培养什么人”上抓落实。只有统筹协调好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改进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推进育人模式的现代转型,才能确保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变革中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调查研究——以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例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骈散写作与高中课程的结合举隅
普通高中教育
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