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博物馆类型研究

2018-07-20 03:38黄智燕李伟华曾清清
安徽建筑 2018年3期
关键词:手工艺文化遗产物质

黄智燕,李伟华,曾清清

(1.建筑工程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 吉安 343009;2.师范学院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0 前言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这些文化的萌芽、发展、成熟等一系列过程都根植于民间。它是民族的身份象征,造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统一。“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对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实现国家民族的复兴起着重大的作用。当今全球范围内所进行的“非遗”保护与抢救工作,是人类一项伟大保卫精神家园的文化传承工程。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1 依赖物质载体

“非遗”的内容是无形的,但它的表现形式是有形的。传统手工艺遗产的精华是工艺的流程,工艺产品本身只是整个系统中比微小的一部分,但传统手工艺产品是固化“非遗”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说来,“非遗”是有两方面因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非物质”精神与物质载体。

“非遗”的精华、价值、意义是通过物质类的媒介或是载体表现出来的,大多数“非遗”是以物质为依托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在保护其主体属性时强调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的双重保护、整体保护,这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1]。

1.2 依赖文化空间

在研究“非遗”时,除了研究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即使物化的载体,还应对其原来生存的空间进行研究与保护。离开了特定生存空间的“非遗”如同移植到沙土中的花草,是没有生命力的。从“非遗”存在的方式上,可把“非遗”的分为两部分: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民俗活动、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文化空间为与上述活动发生相对应的事件定期发生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1.3 依赖人的传承

“非遗”由群体创造,它的传承主要依靠群体或是个人一代一代的传承、再创造等方式保存下来的。“非遗”的传承与物质类遗产的传承不一样,不只是物质上的传递,它伴随着相关技艺的掌握与传授的过程。传承的前提是传承人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因此传承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类型

在跨越时空的互动中,“非遗”表现出多样性。而且多样性具有双重的特点:一是在复杂自然环境和文化社会环境形成的“传统”多样性;二是在受主流文化辐射过程中,族群间因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导致了另一种式样的“文化多样性”[2]。本文研究的“非遗”大致有如下3类: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表演艺术类的“非遗”;②可直接转换成生产力的手工艺技能类“非遗”;③大家所熟知的民俗类“非遗”。

2.1 表演艺术类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针对的是艺术表演类别的“非遗”,这类“非遗”是在人们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创造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用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这类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种类众多,包括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皮影、宗教表演等表现形式。

2.2 手工艺技能类博物馆

工艺技能类“非遗”中的大部分内容是能直接创造生产力的,是人类在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所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这类“非遗”涉及的面较为广泛,基本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比如酿酒技术、井盐工艺、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传统冶金工艺知识与实践、传统医学知识、传统绘画与书法、食品的制作与保存工艺、工艺美术技术、纺织技术(包含设计、染色、纺织等环节)、传统绘饰技术等。

2.3 民俗类博物馆

民俗类“非遗”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非遗”类型之一。另外,民俗类“非遗”还是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绝大多数的工艺技能类、艺术表演类的“非遗”都是依附民俗类的“非遗”而存在的。传统食品的制作及其工艺、节日服饰制作及其技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表演艺术中的很多技艺都是依靠节庆类民俗文化空间而存在。

3 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存在的模式

3.1 综合博物馆

在城市的综合博物馆中设专门的展厅,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非遗”博物馆的形式。这类博物馆往往是城市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在城市中起着标志性的作用。这类展厅一般以展示能反应城市文化习俗类“非遗”为主。表1列举了全国部分地区的综合类博物馆及“非遗”专题展厅的类型。

全国部分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展厅的综合类博物馆及城市 表1

其中首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3390m2,建筑高度41m。博物馆的整体造型是由一个巨大的屋顶和玻璃围成的矩形幕墙墙身组成,青铜器展馆突出墙面,寓意文化破土而出。因新颖的造型,该博物馆荣获了2006年度“鲁班奖”。在博物馆一楼的入口大厅中矗立着一座红柱緑檐的牌楼,营造出浓浓的老北京的味道。

老北京民俗展(京城旧事)厅位于5楼的方厅中,通过胡同与四合院作为媒介,展示了胡同的邻里关系、婚育、节庆等活动,展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礼仪(图1~图3)。

图1 首都博物馆的胡同场景

图2 首都博物馆里的戏台

图3 首都博物馆里的手工艺传承人表演

3.2 专题博物馆

相对于综合类的博物馆,专题类“非遗”博物馆在“非遗”的保护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通过对一项或是相关联的几项“非遗”进行全面展示,不同的专题“非遗”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共同组成了我国多样性的“非遗”。专题“非遗”博物馆从新的角度诠释“非遗”的丰富涵义,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同时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也推动了专业博物馆的自身建设,使其有了更加光明的前景[3]。

例如四川省夹江县的风景旅游区,有个手工造纸博物馆。在这个馆的陈列大厅内,展出文物资料共230余件,展出了明、清两代夹江手工纸样纸,康熙年间用夹江纸做的科场试卷,明、清、民国时期用夹江纸印刷、书写的各种版本的书籍、报刊、杂志、官方契约、民间文书等。10多幅彩色照片,形象地展示了夹江纸基本制造程序。张大千先生素喜以夹江纸作画,这里也展出了40年代张大千在夹江监制的国画纸样。

中国茶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部的蒙山。蒙山,已有2000多年产茶历史,这里所产各种名茶和细茶统称蒙山茶。蒙山茶以细嫩多毫、香味纯正、汤色情绿著称。蒙山茶史博物内设有20个展柜,展出了蒙山茶史资料、历史及制茶和饮茶的器皿、蒙山各类名茶,以及为少数民族生产的边茶样品。

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位于广州市“陈家书院”内。“陈家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90年)。建筑面积12200m2,博物建筑自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集合了广东民间的砖雕艺术、木雕艺术、灰塑艺术、铸铁和绘画艺术灯,是南方民间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该馆收藏了超过1.5万件工艺品,其中大部分是民间的手工艺制品。

3.3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非遗”的方式。相比综合类和专题类“非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利用原生地保护“非遗”的模式,很好地保持“非遗”的原真性与活态性。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座生态博物馆;其中,西欧、南欧约70座,北欧约50座(集中于挪威和丹麦),拉丁美洲约90座(集中位于巴西和墨西哥),北美洲约20座[4]。

在国内这种“非遗”的保护方式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如山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示范保护基地”后沟古村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张联古堡。尤其是后沟古村对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好,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在这里几乎都得到完整地保存着,原住居民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另外专业化、博物馆化,展示那些不独有但又很少见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加工方法、酿造技术、消遣娱乐的方式、祈福去灾的仪式、寄托灵魂的宗教信仰等。

4 结语

博物馆对“非遗”的开发和馆藏,有助于“非遗”世代传承,通过博物馆的整理和展示,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各民族创造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对文化的雕琢和塑造,并深刻理解某种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现实意义[5]。本文通过对国内常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类型进行收集归类,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保存、展示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手工艺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