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浅谈一线教师课堂转型实践

2018-07-20 07:53
关键词:表格文本课文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印通小学 浙江嘉兴 314000)

教课文?教语文?课堂转型!

本人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到吴忠豪教授剖析“教课文”和“教语文”两个名词,吴教授指出虽然许多语文老师一直认为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里写什么知识,考试中检查什么知识,教师就讲解什么知识。课文上完,学生的收获只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学会”一些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等,这样的语文课才大致可以算是“教语文”。由此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我们到底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现在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背后的规律,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如何适应课堂转型,做到以学定教,将愈加深刻地影响、改变我们课堂的生态。所以本人结合自己学习、实践的课堂教学,认为适当转变教学模式来实践课堂转型是尤为重要的。

一、变“千课一律”为“因文而教”

“千课一律”的灵感源于词语“千篇一律”,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大同小异,即同一种教法适用于众多的课文。这样的教学,俨然是缺乏新意的。在“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大趋势下,课堂转型势在必行。在对文本的把握中,不同文本都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应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有针对性的研究突破口。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主要分精读与略读两种课型。在内容编排上有的写人记事、有的状物抒情;在文体风格中,有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童话、戏剧等。新课标中也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描述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非连续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不同的课文,我们更应采取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去建构,变“千课一律”为“因文而教”。

以《半截蜡烛》为例,本文作为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戏剧体裁的课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根据剧本的特点,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设计了一条由“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编剧续戏”和“观众评戏”四大环节组成的新教学思路。这条“学路”通过让学生当导演、当演员、当编剧、当观众,饶有趣味地以“说”、“演”、“续”、“编”的游戏式实践,实现了反复的习读与说,收获颇多。用周一贯老师的话来说,这个设计是得以“化教为学”的关键,它不仅使学生“化教为学”,而且让教师得以“顺习而导”、“才成为教学主线,具有了重构小语课堂模式的生命力”。这种新颖的模式,大大的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固定模式,给学生的学注入了新鲜元素,效果显著。

所以,教师潜心研究,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课堂,如寓言神话一类以复述故事为主;古诗儿歌系列以诵读背诵为主等,定能为自己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二、变“文本解读”为“技能掌握”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使许多教师,就此作为教学设计中的目标主旨,在文本解读中的教变成以感悟为主,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机插入语文知识或方法的教学,在实践中出现偏颇。其实,这一目标应该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的,应该注重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新课标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不难发现,“理解运用”、“知识积累”和四个“能力”的出现,强调了语文应该是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如何去提高语文能力,巧变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1.对比教学,自主发现

对比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组合法,通过前后、左右、上下的知识进行比较,寻找知识异同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会去发现作家笔下的对比手法,而忽视了其实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运用对比教学。无论字词、句段还是篇章,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迁移整合,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还是以《半截蜡烛》为例,本人觉得在盛新凤老师创设的四个版块下,还能进一步以“技能提升”彰显文本特点教学。在人教版第十册与教科版第六册,各有一篇《半截蜡烛》,两篇主题、内容相同的文章,表现形式却大不相同。人教版出现的是戏剧形式,而教科版出现的是记叙文形式。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为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比学习两篇文章,自主发现戏剧特点,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增强合作意识等,从而去梳理戏剧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这将远比教师的教来得直观、深刻。

2.学以致用,能力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言下之意,会举一反三就是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如何去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这样的一种技能,就看他会不会在新旧知识中找联系,学会迁移。

前面讲到了《半截蜡烛》的对比教学,现在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文章。在人教版第八册中有《夜莺的歌声》一文,讲述的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鬼子的故事。教师可以在总结戏剧形式特点后,让学生试着以戏剧形式改写《夜莺的歌声》,抓住戏剧中的主要特点,增加“舞台说明”,介绍“时间”、“地点” 、“人物”,一来很好巩固戏剧的特点,二来可以最大限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了这样的锻炼,用剧本进行表演自然就不在话下,水到渠成了。

三、变“阅读平移”为“阅读提升”

阅读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语文必备的能力之一。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落实有效的阅读是课堂转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即便是一些公开课,教师在追求课堂效果的同时,往往对阅读的把握略显刻意,灌输“有感情的朗读”、“强调某些词语的朗读”等,就会让我们觉得学生的读只是体现课堂朗读而读的过场,虽形式多样,个性朗读、默读、齐读等,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读对他们的知识是平移的。我们不禁要发问:学生的感情真的和文本共鸣了吗?学生真的从阅读中学到技能了吗?

本人觉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但是不能空洞地去读,应该是有目的的去读,这样才能有收获,有能力上的提升。那么语文阅读教学怎样去化平移为提升呢?本人在人教版十二册《北京的春节》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实践了“基础性阅读”、“建构性阅读”和“表达性阅读”三种模式,板块分明,层层递进。

1.基础性阅读作铺垫

基础性阅读,指的是关注学生的阅读原点,思考如何让学生去读懂一篇文章,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把文本读准确读通顺,使学生“会读”。这一步往往安排在初读环节,以教会学生“读通”、“读准”、“读顺”文章为目标。

任何阅读,任务驱动是手段。例如《北京的春节》,是描写节日及民风民俗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所以本人在初读环节中,设计两个任务:读通读准课文,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特色;结合表格提示,填写北京春节的时间及习俗。伴随着这样的任务,学生的阅读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有变化的,从书声琅琅到动笔思考,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收获。

2.建构性阅读找规律

“建构” 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现在运用在我们语文阅读中,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梳理文本。

建构性阅读,指的就是在阅读中厘清作者写些什么?怎么写?所以在《北京的春节》一课中,让学生阅读发现课文的言语规律是本人安排的第二层。对于记叙文式的散文,运用表格梳理文本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如下图呈现:

通过表格,我们既能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又能发现作者在不同的时间都写了些什么,还可以透过表格得知作者的详略安排,可谓一举多得。有了这一梳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就一目了然。人教版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文章,都可以归入一种特有的写作规律,表格梳理就是提供给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一种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人结合本课作业本及本单元习作重点,再次落实运用,以表格为引子,尝试设计 “嘉兴的春节”主题表格及内容,一来帮助学生建构写作框架,二来让学生通过表格区分主次。

3.表达性阅读觅语序

《新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实关注文本的表达就是凸显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结合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以此为任务去阅读,学生的关注点就指向了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序等特点。

在《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中,本人将“除夕”部分安排为这堂课中实践表达性阅读的引子。在阅读中以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去发现表达上的规律——语序。通过下图发现该段落的写法是“先概括后具体”,紧紧围绕“除夕真热闹”来进行展开,且作者从不同角度“色、香、声”突出主题。其次通过教师适当改变,让学生发现作者在写片段的时候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表达,可谓心思缜密。

可见,发现文本中的语序,这需要教师的课堂引领和学生的努力实践。有了这样的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育是就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身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潜心钻研文本,要心中有课标,有学生,有文本特点及文体特色,以不断的改变来适应教育的需求。本人将以自己的教学为坚守,立足课堂,大胆实践,努力赢得课堂转型的成功。

猜你喜欢
表格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统计表格的要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履历表格这样填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