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及心电散点图的形态特征

2018-07-21 06:46陈娟
系统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房室心电心室

陈娟

涟水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江苏淮安 223400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多发于60岁及以上的人群,据统计年龄>60岁人群,出现心房颤动出现的几率为1%,且心房颤动出现的几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成倍上升,而其中3%~11%都是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由于心房颤动发作时往往并随着生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临床常常出现误诊或漏诊病理性的房室传导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的病理特征在Ⅰ°房室传导阻滞和Ⅲ°房室传导阻滞之间,所以临床想要诊断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更为困难[2]。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归纳和总结了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并建立了相关心电图诊断标准,但是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够理想,还是会出现漏诊和误诊,所以临床需要一种更为可靠,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的诊断方法[3]。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无论是在人体心脏在活动的情况下还是安静状态下,均可以记录并分析,相对于常规心电图来说,动态心电图传递的信息量更多,所以可以更加细腻的反应心肌功能病理变化[4]。为了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中的诊断意义,该研究对该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重点分析Ⅱ°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性指标,皆在为临床诊断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2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4~81岁,平均(63.14±7.42)岁; 病程4个月—18年, 平均 (5.39±1.07)年;病因:1 例(1.92%)心包疾病,2 例(3.85%)扩张性心肌病,3例 (5.77%)先天性心脏病,12例(23.08%) 高血压,17例 (32.69%)冠心病,17例(32.69%)心脏瓣膜炎;心房颤动类型:13例(25.00%)永久性心房颤动,29例(55.77%)持续性心房颤动,10例 (19.23%)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分级:7例(13.46%)Ⅰ级,29例(55.77%)Ⅱ级,16例(30.77%)Ⅲ级。该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监测仪对该组52例心房颤动患者连续监测24 h,然后用电脑记录并统计患者心房颤动时,平均心室率、QRs波群、长R-R间歇发生情况、f波频率,开启心房颤动分析板块中的时间散点图软件来绘制24 h散点图,以R-/0R间期为纵轴,以R波出现的时间为横轴,分析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资料[5]。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该组52例患者有43例(82.69%)患者发生了>1.5 s的 R-R 间歇,平均间歇时间为(2.65±0.18)s,共发生长间歇1 110次,其中日间259次(23.33%),夜间851次 (76.67%);其中Ⅰ°房室传导阻滞 23例(44.23%),其余 29例(55.77%)均为Ⅱ°房室传导阻滞;R-R间隔时间<2.47 s患者中,有6例(11.54%)为Ⅱ°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82.1次/min的26例患者中,有4例(15.38%)为Ⅱ°房室传导阻滞。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R-R间隔时间显著高于非Ⅱ°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显著低于非Ⅱ°房室传导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Ⅱ°房室传导阻滞与非Ⅱ°房室传导阻滞患3者R-R间隔时间和心室率对比

表1 Ⅱ°房室传导阻滞与非Ⅱ°房室传导阻滞患3者R-R间隔时间和心室率对比

组别 R-R间隔时间(s) 心室率(次/min)Ⅱ°房室传导阻滞(n=29)非Ⅱ°房室传导阻(n=23)滞t值P值2.79±0.22 2.58±0.15 3.909 8 0.000 1 76.4±1.27 88.2±1.84 27.320 1<0.000 1

该组52例患者,有6例(11.54%)患者经电击心率恢复,35例(67.31%)患者经药物治疗心率恢复,其余11例(21.15%)患者均为自行恢复心率。在窦性心律恢复后,44例(84.62%)患者R-R间隔时间恢复正常,6例 (11.54%)患者为Ⅰ°房室传导阻滞,2例(3.85%)患者为Ⅱ°房室传导阻滞。见表2。

表2 患者恢复情况

2.2 时间散点图

在散点图方面,非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较窄,且没有明显的下界,在散点的宽度和分布密度均没有显著的特征;而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有均匀分布的条带,无明显下界,有明显上界,条带宽度一致。

3 讨论

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指窦房结发出冲动,在心房传到心室这一过程中,由于病理或生理等原因,使房室连接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受到永久或暂时的阻滞。临床根据阻滞程度不同,将其分为3个级别。由于Ⅱ°房室传导阻滞介于Ⅰ°和Ⅲ°之间,且Ⅱ°房室传导阻滞只会发生部分心室漏搏,所以其病理特征较为隐匿,综上两点临床诊断Ⅱ°房室传导阻滞较为困难[6-7]。虽然国内外学者制定了相关心电图Ⅱ°房室传导阻滞,但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够理想,且其诊断标准还不够明确,需要参考几个方面进行概况,如下:①心房颤动时出现逸搏心律、室性逸搏、房室交接区;②心房颤动时时,f波:QRS波群≥10∶1,并且在3次及以上;③R-R间期≥1.5s,且连续3次及以上;④平均心室率<50次/min。

而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相比,可以传递更加丰富、细腻、便捷的病理信息[8]。根据该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常规心电图诊断Ⅱ°房室传导阻滞的不足有以下几点:①并不是所有R-R间歇>1.5s的患者就有Ⅱ°房室传导阻滞,虽然该研究结果显示,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R-R间隔时间显著高于非Ⅱ°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显著低于非Ⅱ°房室传导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果显示,R-R 间隔时间<2.47s和心室率>82.1次/min的心房颤动患者中,分别有6例和4例患者为Ⅱ°房室传导阻滞,这说明虽然心室率和R-R间隔时间是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诊断指标,但若仅仅依靠于此是没有准确性的[9]。②有研究显示[10],心房颤动时的f波:QRS波群在夜间很容易被迷走神经影响,只有白天的可信度高,有诊断意义。③目前临床将心房颤动时的心室漏博也作为诊断Ⅱ°房室传导阻滞的指标,但临床在治疗心房颤动时,往往要应用大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这其中有些药物会加重心室漏搏的概率,影响判断[11]。张园园[12]采用动态心电散点图诊断83例心房颤动患者,结果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7例,占总体比例56.62%,动态心电散点图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而其他患者则不明显。该研究结果与其相似,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在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诊断中,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有均匀分布的条带,无明显下界,有明显上界,条带宽度一致,而非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散点图较窄,在散点的宽度和分布密度均没有显著的特征没有明显的下界。结果说明,动态心电散点图可以更准确的判断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

该次研究由于时间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仍需要日后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对于更多的病例针对心电散点图的形态进一步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房室心电心室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十六)
——房室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