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书法字体设计的文化审美内涵建构

2018-07-23 06:35黄臻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建构

摘 要:形式构成不是单纯的视觉存在,它还是文化审美内涵的呈现。书法字体设计源自传统书法艺术,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基于此,本文从现代审美需求的角度导入,解析现代书法字体设计的文化审美内涵建构。

关键词:书法字体设计;文化审美内涵;建构

在书法字体设计中,形式构成不是单纯的视觉存在,背后蕴含着多元的文化内涵。单纯停留在对书法艺术形式语言的引用上,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面化、肤浅化的理解和引用。这导致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对民族风格不求甚解,忽视了传统艺术形式内在的文化内涵。在《传统与国际化六人谈》一文中,陈绍华指出中国平面设计的传统文化特征,“不仅是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而且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1]基于此,本文从现代审美需求的角度导入,分析当代中国文化内涵的二元特征,进而探讨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书法字体作品的文化审美内涵。

1 导入:现代审美心理需求分析

现代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现代社会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需求可大致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首先,书法字体设计的生理需求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的需求。其次,心理需求满足的是人们自尊、审美和享受类的需求。在書法字体设计中,它所表现的心理需求是对字体形态及其所蕴涵神气的审美需求。在书法字体设计中,不论是单纯引用书法元素达到的形式美感追求,还是更为深入地要求注重表现字体中蕴涵文化内涵的美感追求。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设计的审美心理需求。但两者还是有区分的:前者只是有了中国符号特征的形式美感,带来一时的视觉新鲜感,很快就为人们所厌倦,从此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带给人们的只剩下视觉的麻木而非审美的感受;后者没有停留在形式表现的肤浅层面上,通过对字体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涵来引发国人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上的共鸣。

我们了解人的审美感知已不是单纯的生理感官的快适,简单的同构对应和单一的感知和感受,而是既有动物性生理快适的机制,又是多种心理功能相综合的协同运动之结果。人类的审美感知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理的产物。人的存在是不可能摆脱其社会性的,故同一民族中的人们在社会性的作用下,审美需求存在共同承认的普遍、必然性。“审美的趣味不能只是由遗传和本能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获得的。这种后天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指个人的特殊经历和感受,而且受个人所在社会集团、民族、地区、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世界的不断发展,势必造成社会集团、民族、地区、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响应进步。”[2]

中文字体设计者和使用者大多数是华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在字体设计中,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能够被观赏者认同,并切实打动观赏者的心灵,使设计者与观赏者的内心感受达到了共鸣。因此,设计师应不断与现代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相交流、相呼应,倾听民族文化的脉搏与时代的脉搏的共同跳动,在设计千变万化的形式背后体现我们共有的文化内涵,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2 解析:书法字体设计审美文化的二元特征

鲁思·本尼迪克这样为“社会文化”下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书法艺术作为国粹,其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思想。除此之外,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模式和形态上是决然不同的,当她受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姿势的不断冲击时,是在与西方文化既对立又融合的进程中不断演进的。书法字体设计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技术实现基础。它努力还原中国文化千年传承下来的书法艺术魅力,同时也摆脱不了现代印刷技术的模式化局限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基于此,中国当今社会的文化构成应该是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现代书法字体设计的文化内涵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与撞击,其中外来文化主要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

2.1 书法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审美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整个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风格、情致相适应的文化结构、文化背景已不复存在。但,这些变化不等于书法传统文化审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文化传播需求中,传统书法艺术依旧以其博大精深的审美内涵无处不在地绽放自己的艺术魅力。

书法字体设计的审美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气韵之美。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艺术创作、批评和鉴赏遵循的圭臬。在书法字体设计中,它表现为字体线条与结构上的动势所呈现出的生命力。其二,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在书法字体设计中表现为对文字内容的情境表达。电影名“大地震”的字体设计采用隶书《张迁碑》风格,多用方笔,带着金石味的硬朗,风格强雄古拙,蕴含着汉代浑然朴实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设计者还根据电影的内容让“大”字任性突出,让“震”字带着剧情的悲悯。

总之,书法字体设计在引用传统书法艺术语言时,不应是在西方殖民文化现象下猎奇式依附性的价值,而应展现出书法艺术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2.2 工业文明下设计理念的影响

现代书法字体设计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可避免地呈现现代工业文明的审美印迹。在电脑普及、应用软件升级、数字传输流量提速等技术革新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它宣言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审美风格的多元、个性和民族特征。

书法字体设计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其所蕴含的传统审美内涵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表现为对不同阅读者心理需求的关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又恰好在这样的设计思潮变革中可以得到重新发现与阐释。二是提倡创造性和个性化设计。摆脱了现代主义对个人意志的压抑,渴望个性解放。电影名“异性合租”的字体设计引用书法线条特有的艺术语言,线条情感饱满,一方面运用书法线条中表现书法气韵生动的审美内涵;一方面设计者突破传统书法的审美规范,充分体现个性张扬、恣意忘情的情绪表达。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外来文化先进的一面也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身体中,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构成,对我们拥有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改变。这要求书法字体设计中涵盖代表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文化内涵,也就不能忽视这样一种影响的实质存在。

3 重构:社会生活模式下的文化审美内涵改造

在设计汉字书法字体时,设计师吸收传统书法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接纳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文化洗礼。然而,不论其中的哪一种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对自己这个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领悟,无法在现代人心中引起共鸣、产生震撼的视觉力量。

生活是艺术之源。生活是人类存在的一切方式。书法字体设计要求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都予以热情的关注,捕捉在生活中心灵产生的异样感觉,满腔热情主动地去关心这一切。只有个人的生活加上这一切,才能组成这个时代的生活。人只有把自己放在时代生活之中,才能保证具有真正的现代感。当人们对生活获得体验时,生活便成为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支点,成为建立审美感受模式、审美判断标准的重要支点。这样体验过生活的人们,绝不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表现浅薄或是过时的精神生活作品。这要求设计师去深刻地体察自己的生活,体察这个时代人类的生活,从现世的生活中发掘设计灵感。电影名“后会无期”的字体设计运用书法行书来表达,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它没有传统书法行书那么云行流水,秾纤间出,字与字之間没太多连贯,笔力充分中带着自由、闲散,有点放荡不羁的味道,与影片所要表达的现代人既积极又释然的心境相应和。

4 结语

现代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对于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价值的判断能力,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崩溃。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培育出来的相对主义倾向,使设计师在引用书法艺术元素时流于猎奇,其激起的感情回应短暂而浅薄。因此,重新审视现代书法字体设计的文化审美内涵建构是必要的。现代书法字体设计应延续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让传统审美文化在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同时吸纳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尊重生活中人们的情感需求,让设计承载起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伊福部隆彦(日).书法与现代思潮[M].徐利明,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 杉浦康平(日).造型的诞生[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黄臻(1979—),女,福建莆田人,文学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