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来体验客观的真实

2018-07-23 05:43柏洁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超现实理念创作

柏洁

摘要:具象雕塑是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似乎在当下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超现实”理念作为雕塑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得益于“以心灵来体验客观的真实”为观点的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运动,它的观念精髓对艺术发展影响深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代名词。本文作者也从事雕塑创作,希望探寻在创作实践中,发掘“超现实”理念给予的更多的意义与内涵。

关键词:具象雕塑;“超现实”理念;创作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88-03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教授中国雕塑史课程时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雕塑”一词也只是艺术发展众多形式词汇中的其中之一。追溯人类文明之初,艺术之始,“雕塑”无所谓雕塑艺术品,更多的是以一种实用性更强并带有装饰意味的实物存在;在当时,它的功用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价值。雕塑艺术在发展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一直以一种具体的,形象的实体艺术形式历经着沧桑,述说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一、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之路

中国有自己浓厚的、独特的“孔孟哲学”、“儒道思想”,艺术受其影响,多追寻讲究“气韵”、“神韵”一类不易捕捉和言说的“感觉”。因此,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写实”也有别于西方雕塑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换句话说,就是比例、结构、解剖并不是传统雕塑中看重的。表象不是主体,通过表象传达的精神才是最主要的。这也在大量的中国传统宗教、陵墓雕塑中能看出,这个时候的雕塑是具象的,目的、主题也是很明确的。它更像是一种手段,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神圣、敬畏之意,予人一种遥远的距离感。

正如孙振华先生所说,“如果说当代中国画常为沉重的传统包袱所累,那么当代中国雕塑则有一种无根的烦恼。”中国传统雕塑的功用性让其随着封建帝国的衰落而没落,精湛技艺也只流传于部分民间艺术中。由于传统雕塑一直被看作“皂隶之事”,长久以来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当传统雕塑被“终结”之后,也就是当代雕塑“重生”之时,只是此时新兴的背景和时代已发生了变化。新的体系和观念接踵而至,让重生后的“雕塑”应接不暇又兴奋不已,开始了全新的诠释和发展。

孙振华先生在谈到当代雕塑转型时这样说:“过去的雕塑,面对的是一个仪式化的社会,一个被理想主义光环笼罩的社会,一个宏大叙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雕塑的空间感、体积感、仪式感;和它的纪念性、永久性以及单纯、静穆的品质,与它在美学上是非常吻合和匹配的。

而中国当代雕塑的核心问题是走向世俗社会。

这个基本走向给当代雕塑所带来的变化是: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消解雕塑在内容上,乃至在形式上的“正经”。它使雕塑的庄严和肃穆变得轻松好玩;使甜美的抒情变得粗糙怪异;使曾经高蹈的雕塑开始表现身体的欲望和感性的要求;使曾经是诸神的殿堂,开始转变成为一个凡夫俗子的世界;使雕塑由过去最典型,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转变为一个日常的、普通的生活细节……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要求“雕塑”需要思考的就更多了。当主题慢慢往现实生活及人类本身转移的同时,雕塑所想表现的情感或是想传递的可能比表面的要更丰富。

这样的转变应该是好的。这样的转型拉近了雕塑艺术与人群的距离。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创造与被创造都离不开人类智慧,自然最终也会回到人类本身。

在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中,雕塑家们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为体现雕塑当代性,对各种材料的尝试,理论、形式的研究、模仿、创造,以及对传统的提炼融合再创造。成果也是丰厚惊人的,创造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雕塑发展之路。逐步冲击着、淡化着人们对中国传统造像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偏见以及大众片面的对雕塑概念的认知。

二、“超现实”理念概念

西方艺术思潮的发展无疑优先于我们,有着清晰的脉络和理论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是迅速的,在接纳着各种艺术思潮带来的观念及沖击的同时,结合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实际,找到可以沟通的可能性;雕塑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展现着对主观或客观世界的思考;在众多的艺术思潮和理论中,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点”,发展深究下去。

艺术常被人们说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高”的意思我认为应该就是一种变相的“超现实”的比喻。“超现实”理念在当代具象雕塑创作中体现较多,作为一种观念或是一种表现手法。希望表达一种来源于生活,而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存在状态。如澳大利亚雕塑家Ron Mueck的具象人物雕塑,通过改变雕塑人物的尺寸并配以高超的写实技艺来实现一种仿佛的“真实存在”。虽然展现的对象都是生活中正常的人群但因为尺寸与平常相差迥异而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感染力。又如雕塑家焦兴涛有一系列以“物”为原型的具象雕塑,废弃的包装箱、被倒空后瘪瘪的牛奶盒,牙膏盒,揉作一团的口香糖纸,叠在一块的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各种色彩的垃圾袋,那些被揉作一团、失去了固定形状的物品在现实生活中渺小到微不足道,被他改变尺寸并装置化改造后,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到这些“物”的存在。就如达利那块柔软扭曲了正常形态的挂钟,长出抽屉的女人体等等。

那么,何为“超现实”?“超现实”作为一种观念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诚然此“超现实”非彼“超现实”的概念,就需要先了解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运动。他们目睹了战争的荒谬残酷与破坏,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发起者布雷顿认为,超现实主义并不是理性,教条式的艺术理论,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观点,企图发现揭示比真实世界背后更为真实的意义,一种“自动书写”无意识的纯精神行动。布雷顿找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为超现实主义找到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以此作为他终身坚持的“以心灵来体验客观的真实”的观点。弗洛伊德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精神层次理论就像是为在战争中饱受精神与身体摧残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光明”的宣泄情感渠道,找到了自幻想世界返回现实的途径。“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梦幻之中,而并不是在梦境中寻找我们的生命”——这样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定义,为参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超现实主义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了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导致艺术家们只能用自己梦幻中想象里的事物来反映当时被残酷破坏掉的美好。

虽然“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运动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但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对之后出现的,诸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行动主义、观念艺术等艺术运动的思维演变无疑起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后来绘画与雕塑形式的介入,无疑是为布雷顿的超现实主义观念带来了更鲜活的印象与色彩,更为大众所熟知与了解。

其实,作为绘画或雕塑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达到布雷顿所说的“自动主义”,更多的是一种与超现实主义核心思想的关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疑问与另一些可能。例如马格利特,他的绘画以具象、冷静、理性、纯粹的画面呈现。他认为,生活的经验较之物品与名称,含义,功能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可靠,画家的责任便是为了组合现实而提出新的方法和疑问,因为世界是处在持续的改变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常态不变的。他的绘画是经过了严格而具有逻辑性的思考过程,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非寻常现象,从这一点来说,马格利特与布雷顿的“自动书写”观点便不相一致;虽然他亦否认他创作的来源是梦境,但他将生活中之物非寻常组合形成的一种可能的存在,以及他的观念绘画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固有的和已定次序的现实的疑问,挑衅,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目标又是紧密相关的。鬼才达利是最后加入超现实主义的成员,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梦幻与真实,不论是在视觉的强度上,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尖锐的讽刺,残酷的表现都将超现实主义的观念以具象非理性的意象鲜活的呈现出来,也因为达利的加入为超现实主义带来了更多活力,并为大众所注目。

虽然达利的个人主义行为史上褒贬不一,但他对超现实主义美学的贡献,以及诸多杰出的作品给以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影响深远。

三、“超现实”理念给予我的启发

笔者的一件作品《遥远的幸福》(如图1所示)创作之初就是看到达利的作品《圣东尼奥的诱惑》而得来的灵感,画面前方直立着嘶吼的马,让画面的动感强烈,加长了纤细如竹竿的动物腿,高耸入云间的高度和前方人物的比例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画面感。《遥远的幸福》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封建婚姻的题材,坐在一头驴上蒙着盖头就将自己嫁到一个未知的世界需要多大的勇气,为加强新娘心里的那种忐忑和不安,加长变细后的驴的腿为我找到了那种高度和心理暗示,嘶吼的驴仿佛是一种情绪的宣泄,静止的人物和行走嘶吼的驴形成一种对比。

作品《蜕离》(如图2所示)是另一件以封建时代的女性为表现题材的雕塑。主体是一套清末民初时期的女性服饰与鞋,服饰本身没有情感血肉,穿上它的人物才会赋予这样的标识。那样的时代对女性是不公平的,太多道德观念束缚着,更是有所谓的“三寸金莲”裹小脚这样对身心造成严重创伤的习俗,因此我创作的只是服饰,人物已蜕离出这件服饰或是那个时代的束缚,可以自由的翱翔云端,这也是为何设计底座为一朵云的造型之意,以增加其唯美的“超现实”感。

选择用“具象”雕塑的形式来进行雕塑题材创作是因为我认为这是雕塑应有的形态,用一种具体的形体,结合材料反映对应的时代是雕塑从传统到当代所给出的概念,尽管如今的雕塑已融入很多新型材料、元素,甚至改变了固有的三维形态。但那只是范围,并没有改变雕塑职能及本质。就如雕塑家焦兴涛所言:“如果我们把艺术作品看做一个客观的、与现实并行的存在的话,那么相对于我们思考的抽象性,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和形式,他都是“具体”并且是“具象的”。

找到超现实理念,就如为自己创作找到一个可以带入的切入点。这样的理解和运用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但确是有效的。用超现实的说法或许也是一种试着逃避现实的表现,就如现实已然很残酷,就让想象的世界美丽、奇幻一些。“超现实”是一种手段,可以宣泄情感、期许未知、放眼整个空间宇宙,让思绪无限遐想。当下的人们有着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和恐惧,也有着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消极忧虑,这种感觉个人自身的渺小和心灵的脆弱或许有着比战争的残酷更虚幻,更琢磨不定的不安影响。因此,事实上,在现代文化艺术背景中,“超现实”本身已成为一种表现语言,“以至于今天任何的艺术、文学、电影作品,只要他是解体的、幻觉的或是不连贯的,均可能被归为‘超现实”。找到超现实理念,正如布雷顿所说,那是一个得到启示的瞬间,“在这一瞬间里,人们解决了梦幻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四、具象雕塑创作的一些感悟

当下是一个全球化信息传递快速、便捷的时代。艺术形式多元化,相互交融贯通,当代雕塑的定义与界限已越来越模糊,不仅融入了声、光、电、影像等现代科技,还融合各种新型材料进行研究开发,似乎现如今的雕塑艺术已不再是传统写实功底和技法最为考究的时代。在当下的雕塑创作中,“写实或具象”已只是其中之一的创作形式,大众的审美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纯写实手法的艺术品,“甚至,一个孤立的雕塑作品已经很难再激起我们的惊喜。”这就使得如今的雕塑创作愈难,愈具有挑战性,“作品面貌上的可识别性变得不再重要,作品背后的复杂的关系和指涉才是核心。”

那么,当代具象雕塑创作应如何创新?如何运用时代优势发挥最大的功用?

在如今的具象雕塑创作中,大致有这样一种模式,即“观念+技巧”,意思是,有一个不错的相关主题及形式(说法),配以相当细腻精致的技巧。这更像是一种“中西合璧”的解读,既有民族性也具备得益于西方传统写实功底培养的技法。其实,只要是“用心”作出来的作品,何种形式,用了何种方法或材料,都只是手段,只要那样的作品是打动人的、精彩的、能让人与之产生共鸣的都是成功的。

五、结语

艺术创作的魅力在于可以用不同手法来表达内心或客观世界,无论是对事物一时的感悟或是长久的思考而来的心得体会,或是想表达的对事物的态度等,可以是抒发个人情绪,也可以是站在一个很宏观的角度表达“大爱”。在进行个人创作时,可以是很放松的,很投入,很专注,亦或是疑惑的、迷茫的,矛盾的。在这个很多技能可以被科技或机器器械取代的时代,不能被取代的是我們的大脑、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时刻更新知识与技术而不被时代所淘汰。

猜你喜欢
超现实理念创作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创作随笔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超现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