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爱民教授专著《20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有感

2018-07-23 09:05魏峰
艺术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甲骨文

摘 要:华夏文明中最早的文字就是诞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作为汉字的开端,甲骨文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后人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并且由甲骨文衍生出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本文就陈爱民教授的学术专著《20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进行了相关解读,对于著作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剖析,从而为甲骨文书法研究以及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陈爱民;甲骨文;书法研究;文化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与埃及、印度、苏美尔、马雅相比,我国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是唯一没有失落的古文字。甲骨文是华夏民族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甲骨文不仅是三千年前商代王室占卜用的文字,而且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殷商甲骨文是成熟而系统的古文字,是汉字的鼻祖,由它演变而成的后世的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其结构基因没变,共同构成了一部中华文明史,同时,也形成了我国独有的书法篆刻艺术。

殷墟甲骨文1899年被发现,一百多年来,无数学者、书画家研究其奥妙,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期有王懿荣、王襄、刘鹗、孙诒让等先驱,继而有“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取得了辉煌成就。民国时期,被学术界称为“甲骨四少”的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也成就斐然。之后,甲骨学者胡厚宣、陈梦家、于省吾、叶玉森、徐中舒、严一萍、李孝定等,书画家丁仁、王雪民、杨浣石、简经纶、杨仲子、丁佛言、孙儆、童大年等也以甲骨文为载体,集诗、集联,进行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出一大批甲骨文学者和书画家,如李学勤、杨升南、王宇信、刘一曼、姚孝遂、裘锡贵、宋镇豪、赵诚、李宗焜等,书画家潘天寿、邓散木、诸乐三、陆维钊、钱松嵒、陈恒安、沙孟海、潘主兰、徐无闻、刘江、魏峰、徐利明、陈爱民、朱彦民等,他们潜心研究甲骨文及艺术创作,努力探索,出版专著,举办甲骨文学术或艺术研讨重大活动,使甲骨文研究工作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都有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和机构。现在“甲骨学”已成为国际性显学。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可谓“一片甲骨惊世界”。

随着海内外甲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其研究领域或分支也越来越细,如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学等,目前,甲骨文书法篆刻等艺术研究已蔚然成风,许多书法、篆刻家开始涉猎甲骨文艺术创作,并以这一独立书体活跃在当代书坛。

那么,怎样研究甲骨文书法艺术及其创作规律呢?南京晓庄学院陈爱民教授的专著《20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此书资料宏富,章节分明,图文并茂,论证充分,并以精辟的语言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以来,甲骨文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诸多问题。陈教授认为,根据不同时代可以将甲骨文书法分为两大系统,一类为殷商甲骨文书法,是指殷商人以甲骨为材料,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的甲骨文书法。此类书法具有原创性和生发性,尽管是当时的占卜用文字,但它具备潜在的书法艺术性,因此,陈教授把这类书法称为“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另一类是近现代甲骨文书法,是指20世纪以来书法家以宣纸为材料,以笔墨为工具书写而成的甲骨文书法,所以,称其为“演生态甲骨文书法”。

为了研究20世纪以来的演生态甲骨文书法,陈教授将这类书法从首创到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他认为最早涉猎甲骨文书法篆刻的应该是天津孟定生、王襄及其弟王雪民和罗振玉、杨浣石等人,这是1900年至1921年间的事,他将这一时期定为最早的“发生期”,这一新的论述纠正了人们认为最早写甲骨文书法的是1921年罗振玉的一贯想法。笔者认为,这一新论点是中国甲骨文艺术史上的一大亮点,也是陈爱民教授研究甲骨文艺术史的一大成果。之后,1921年至1949年这20多年来,不但罗振玉书写甲骨文,同时还出现了一批甲骨文学者和书画家,集诗、集联,书写、篆刻甲骨文,形成了一定规模。陈教授将这一时期定为“形成期”。从1950年至1977年,这个时期是个特殊的年代,甲骨文书法没有更大的发展,人们书写甲骨文基本上是临摹(延续)前人的模式,所以他将这个时期定为“延续期”。1978年至1999年被定为“转化期”。因为陈教授认为,20世纪前期,书写甲骨文的学者和书画家,都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通人”,但到20世纪后期,这种人物逐渐减少,加上甲骨学科分支明显,甲骨文学者主要从事甲骨学研究,而甲骨文书家则以从事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创作实践为主,这样,通人逐渐向专家转化。特别是到20世纪后期,全国书法热兴起,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受众已从文化精英转向了普通大众。所以,这个时期被陈教授定为“转化期”,笔者认为是极其准确的。

当前,甲骨文书家们提出“回归甲骨,走岀甲骨”问题,陈教授认为,由于甲骨文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断裂,首先应该是识字和用字,其次是对甲骨文的审美特征和书风的认知与感受。笔者认为,这是他对“回归、走出”甲骨文的诠释。

陈教授认为,甲骨文作为迄今发现最早、相对成熟并具有一定系统的古文字书法,其历史断裂跨度之长,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为了跨越历史断裂,20世纪以来,一大批会通古今或学贯中西的文化精英前赴后继,投身于艰深的甲骨文研究与甲骨文艺术实践中,古老的甲骨文在新的历史情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他还指出,20世纪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变遷始终与殷商甲骨文历史还原研究休戚相关,呈现出与其他书体不同的个性,要使当代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陈教授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寻求学术的支撑。陈教授认为,20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变迁,由20世纪前期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相互融合到后期的逐渐分离,各自走向独立。具体表现为:由通人向专才,由文化精英向普通大众,由个体向社团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陈教授分析,这样有可能使甲骨文书法逐渐失去其本应拥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深度。笔者认为,陈教授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体现了学者对当代甲骨文书法的人文关怀),就目前书写甲骨文的作者的情况来看,一种是甲骨文学者,但早已失去了20世纪前期那些文化精英的修养和能力,现在的甲骨文学者基本上不懂书法规律,笔墨功底欠缺,所以这些人写出的书法作品生硬,不具美感,因为对书法艺术感悟太差,所以更不具观赏价值。另一种是笔墨底蕴深厚的书家,但因其不懂甲骨文基础知识,对文字学缺乏研究,全靠查字典,所以其创作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中常有错别字、造字和不规范的现象,降低了作品艺术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如陈教授所指出的,甲骨文学者和书法家都应该寻求学术或艺术上的支撑,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性、艺术性过硬的好作品。

第二,艺术敏感的养成。陈教授建议,要通过对甲骨文拓片的研究感悟,提升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特性的认识,比如,近距离观察甲骨实物,更能得到新鲜的认知,还可以通过考古文物、书法报刊,获得对甲骨文书法全方位、立体的感知。他说,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悟性,为甲骨文艺术创作寻求持久的灵感。还可以配合模仿(临摹、创作)来增强对甲骨文艺术的感知敏锐性,只有在充分把握甲骨文书法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才能进入甲骨文世界,进行创作,进一步感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学习甲骨文艺术创作的可行性实施方法,艺术家应该敏感地看待一切事物。这也是艺术家的职业习惯,必须养成。

第三,藝术价值的确认。陈教授指出,原生态甲骨文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独特艺术载体,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这是陈教授从美学角度对殷商甲骨文的评价。事实上,原始的甲骨文简朴、有趣而纯真,具备潜在的书法艺术魅力,当代书法家看惯了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对传统书法那种平庸、流俗和雷同的现象产生了厌恶和抵制的心态,关注甲骨文这一新的书体时,将有一种新的感觉,从而投入更大的热情。陈教授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指出原生态甲骨文一旦与当代书法家精神结合,会给甲骨文书法创作带来无穷的动力。

第四,既有模式的超越。20世纪甲骨文书法家创作的先行者,其形式和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从后期甲骨文书法、篆刻创作来看,当代却产生了同一现象,表面上兴盛发达,而背后潜藏着雷同化、公式化的倾向。陈教授认为,甲骨文书法同其他书体创作一样,应该不断创新,应该从书写格式到用笔、结构以及风格、意境展开探索和创新。我们喜欢先贤们的甲骨文作品,但不能容忍当代甲骨文书法与先贤们是一个模式。陈教授提醒我们,即使是先贤成功的创作模式,对于那些不善于借鉴的人,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所以,目前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创作是必然趋势。这里他特别强调,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既不是殷商甲骨文的“克隆”,也绝非近贤甲骨文书法作品的纯然模仿和拷贝。他认为,当代书法家应该把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中的艺术意蕴发掘出来,为演生态甲骨文书法提供资源,同时,在当代甲骨文书法实践中要批判地继承和创造。他指出,当代甲骨文书法的职能在于创造充满情感内涵的甲骨文形象,对于当代甲骨文书法家而言,只有回归体验先民创造的原生态甲骨文书法,并善于借鉴20世纪甲骨文书法,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优秀传统,继而融入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情趣,才能真正进入甲骨文书法创作,实现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国当代甲骨文篆刻艺术创作的现状,陈爱民教授以高瞻的学术语言阐述了这一切。目前,许多甲骨文学者不注意书法艺术修养,许多所谓的甲骨文书法家更不认真研究甲骨文学问,再加上社会恶俗的影响,书法家自身的浮躁,现在的甲骨文书法展览作品中常常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甲骨文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艰辛劳动,作品中必须注入书家的真挚情感和熟练的艺术技巧,这种情感与技巧来自书家本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情趣,决定了不同的个人风格,决定了不同艺术语言的表达。所以,殷商时代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与现代演生态甲骨文书法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创造,必须强调其艺术创作规律,强调甲骨文学术内涵,提升对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情趣,以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当代书家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这也是当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家的历史使命。

纵观中国书法史,各种书体的演变都是借鉴传统而发展成为新的传统的。陈爱民教授的专著《20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以大学者的眼力,站在唯物主义立场,通过对甲骨文学、书法学、比较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的综合研究,全面评述了原生态甲骨文书法与演生态甲骨文书法的变迁。

笔者认为,这部著作是当代甲骨文书法理论研究的精品,更重要的是这部书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甲骨文书法篆刻史的空白。这部书能让人受益匪浅,笔者由衷地赞美它、推荐它。

作者简介:魏峰,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甲骨文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最“萌”甲骨文——心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