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的传承方式与时代价值

2018-07-23 09:05霍掖红
艺术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摘 要:宝卷起始于明清民间河西走廊的张掖市、酒泉市的宣卷听卷等文学底本,是一种蕴藏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民族道德精神的特殊文学形式,具有意义非凡的继承和研究价值。以往人民的日常活动、娱乐和宝卷是密不可分的,宝卷通过宗教文化和生活常识教化和娱乐群众。河西宝卷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其间蕴含的宗教、伦理、道德、生活等观念代表着当下人民的思想和情感走向,是人民的精神食粮。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河西宝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无疑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缺失。因此,进一步研究张掖市等地的河西宝卷的传承方式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宝卷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河西宝卷;传承方式;时代价值

0 引言

河西宝卷与宗教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有着浓郁的河西走廊文化特色,宝卷内容主要代表了河西走廊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审美。本文首先研究河西宝卷的保护和时代价值,从内容、形式、意义等多角度分析在其信息时代的价值,其次结合现代媒体技术,分析保护和传承河西宝卷的有效办法。

1 河西宝卷的保护与时代价值

1.1 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西宝卷内容丰富,既涉及河西张掖市等地的日常生活,也包括音乐、道德、民风民情等文化艺术,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画卷。[1]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西宝卷,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研究地域特色文学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历代传承、文化演变的宝贵参考资料,它的存在为民间民俗文化增添了更多生气。

1.2 记录敦煌文学和变文的发展轨迹

河西宝卷除了和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还有很多是从敦煌文化中的俗讲、俗变文、佛变文演化过来的,再融合各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习惯,形成了多元的文学形式。因此,在卷文身上也可以看到敦煌文化的特色,这也是敦煌文化发展演变的另一条途径,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敦煌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质。

1.3 研究河西民俗、民风的重要史料

河西宝卷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人民生活不断进步、不断改革,民间文化不断发展的宝卷,记录了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后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发生的变化。例如,《救劫宝卷》就真实地记录了大靖人在武威大地震后,兵旱瘟疫所带来的伤害。此外,宝卷中还有大量地道的河西地区的俗语和方言,方言随着其他地域文化的流入和时事政治的变迁,记录了其变化的历史,这也为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音韵学、方言学等提供了相关的史实例证。

2 河西宝卷的传承与保护

2.1 全面地收集文本以及资料

全面收集整理宝卷,不落下任何一个时间段的宝卷,甘肃当地的科研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已经发掘并收集出版了内容较为全面的河西宝卷原始文本。例如,段平的《河西宝卷选》、张掖文化文物出版局2009年出版的《民乐宝卷》等。[2]这些成果的取得都花费了文化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还有大量珍贵的宝卷没有被整理出来,流落在民间,而且剩下的这些比较零碎,想要整理起来难度很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消失。甘肃各地方政府一定要积极整理和搜索河西宝卷的文化活动,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号召当地民众投身于宝卷的记录和抄写活动中,也可以直接联系宝卷年卷人,记录下他们口述的宝卷内容,不放弃每一份宝卷遗迹。

2.2 利用现代媒体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宝卷的挖掘活动有了新的技术支持。河西宝卷分布的地理位置集中在丝绸之路一带,越是偏僻的乡村宝卷,保留得越是完整,而在经济发展越好的地方,念卷活动已经基本消失了。河西宝卷随着网络、繁华闹市等各种娱乐活动的发展,念卷已经不受民众的喜爱,尤其是青年一代群体。[3]因此,应借助现代的娱乐手段,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沟通、交流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宝卷的价值,通过电视、纪录片、报纸、杂志等手段进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河西宝卷。

2.3 传承人的培养

仅靠各种宣传手段和宝卷书籍的发行,只能将宝卷保留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传承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未来的世界属于年轻人,只有老一辈受众群体和研究群体,宝卷的发展不容乐观。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宝卷相关人才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和文学工作者参与到当地宝卷的宣传和整理工作中,给予年轻工作者经济和技术支持。政府通过宣传动员在外的有能力的年轻人回家,招收其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门工作,并且按时发放一定的补助,宝卷的老研究者可以对年轻工作者进行培训和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他们先天的文化优势和方言底蕴,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自行创业的同时继承和发展地方文化。

3 结语

河西宝卷这种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已经被当前媒体和主流艺术渐渐遗忘,但是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值得当代人研究和保护。甘肃等地方文化是社会、国家发展的根基,因此河西宝卷的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参考文献:

[1] 段小宁.表演视域下的河西宝卷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 张有道,哈建军.家园文化调适与河西宝卷的当代文化价值[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13-16.

[3] 哈建军,张有道,李奕婷.河西宝卷对走廊文化的注解及其当代价值[J].社科纵横,2016,31(12):137-141.

作者簡介:霍掖红(1966—),男,陕西人,大专,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方向:群众文艺,晚会策划,非遗杠头木偶戏。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创新发展:是对发展理论本质认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