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知观

2018-07-24 09:54王滨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维语言

王滨

摘要: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维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认知活动。由此可见,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对语言和思维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西方。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对语言思维能力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发现其中的优点与缺点,探索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本研究将通过不同学者的观点窥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知观。

关键词:语言;思维;认知观

中图分类号: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03-02

1.引言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因此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思维不等于语言”;苏格拉底则说,“心灵在思想时是在内心说话”;马克思曾经也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到了20世纪,许多哲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著名的沃尔夫假说。该理论认为:语言影响甚至决定思维,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理论在20世纪40至50年代比较盛行,到了60年代,由于受到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研究者们对沃尔夫假说失去了信心,该理论在语言学界几乎销声匿迹。直到90年代,语言学家对此又产生了兴趣,出现了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的热潮。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说,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思维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概括能力,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人在思维过程中借助语言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判断。

2.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窥探语言与思维的认知观

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一种与沃尔夫假说相对立的观点。此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但两者并非同源,各自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仍然存在无需语言外壳的思维。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认知”假设者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语言学家的重视;二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一本重要著作《思维与语言》于1962年被译成英语,对西方的心理语言学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皮亚杰的语言思维认知观: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时探讨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他从认识发生论的立场考察认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的心理发生过程,他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二年,表现出下述五种行为模式或信号性功能: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描绘式表象,心理表象以及初期的语言。这五种信号性功能的排列顺序表示它的复杂程度是依次递增的。语言是复杂程度最高的信号功能,但它不是唯一的或全部的信号功能。在思维以其他信号物作为工具的场合下,思维的进行可以脱离语言。

维果茨基的语言思维认知观:维果茨基在《思维和言语的发生根源》一文中从种系发生角度论及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方面指出: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是变化着的。也即是说,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并不是平行等量进行的。它们的发展斜线多次相遇和岔开,有时又径直平行前进,在某些时候甚至完全重合,而后又重新分开。换句话说,思维和言语具有完全不同的根源。从个体论的发生角度论及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来看,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思维在其发展中经历了语言前时期,智力反应的萌芽不依从言语而独立存在。

3.从Condillac和萨丕尔-沃尔夫学说中窥探语言与思维的认知观

以法国哲学家 E .B .de Condillac 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 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 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 , 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 , 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 :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语言决定思维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这一学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学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 , 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 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 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 , 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 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 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

4.结束语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个古老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以上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诸多见解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话题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还是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差异。当然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把科学研究引入极端。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的真谛是发现真理, 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描述其存在的客观形态。可以不断加深我们对语言、思维及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學认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发现其中的优点与缺点,探索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申继亮,张彩云.教师反思性对话的实践模式[J]. 教师教育研究,2006,(7):30-34.

[3] 李燕娟,张新杰.语言和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83-87.

[4] 刘润楠.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透过手语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J].山东外语教学,2012(2):41-44.

[5] 刘岗,袁俏玲.简论语言思维模式的涵化[J].外语学刊,2015(6):15-19.

[6]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思维语言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