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始于80后的怕与爱

2018-07-24 07:50丁爱波
齐鲁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丁爱波

站在主流价值观的位置上看过去,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洪水猛兽”,现在,其中一头猛兽叫游戏。

据环球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宣布决定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于6月19日生效。同时,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在此之前,今年两会上,也有不少代表发表了关于游戏的看法,其中比较火的有胡万宁代表的建议:“网游就是精神毒品,对于网游应该一棒子打死”。至于采用电击治疗游戏上瘾的杨永信,多年来,一直饱受争议。

“玩物丧志”“毒害青少年”是人类不变的忧虑,在游戏问题上,这一忧虑已经不是第一次发作。从80后们开始進入电子化生存时代,这个忧虑就已经开始了。但有意思的是,任何痛心疾首都不足以阻挡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进一步投入游戏的怀抱。

商业自然是主要推动力,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伽马数据(CNG)、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036.1亿元,同比增长23.0%。

而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一款游戏的设置必然以让人最快、最深地上瘾为终极成功。生存压力的日益减少,让现实再也无法对虚拟世界的扩张形成有效的牵制。让许多家长们尴尬的是,他们给了孩子们一部手机,正是他们自己,亲自给孩子们推开了那扇通往令人神魂颠倒的虚拟世界的大门,然后又后悔不迭。

不由得人们不承认,人类社会走到今天,已经划分出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运行着两套不同的法则,上演着两种有冲突的爱恨情仇。游戏世界已经是现实世界的影子,再也不可能被驱逐。在主流心态上,放纵诚然不甘,禁制又最是无益,每一次问题发作,能做的无非只剩下泛道德主义的批判。

冷静一点的人们,如果要求游戏世界的“创世者”们充分尊重现实社会的伦理也并不过分,事实上,这也本当是一种伴生的义务。

今天,游戏玩家们早已不是一副“鸦片瘾晚期”不可救药的样子,他们中有许多人,积极,阳光,生命力和创造力沛然,而且在现实世界里卓有成就。多次荣获《魔兽争霸》世界大赛冠军的李晓峰(SKY),在2008年奥运会时成为火炬手,某种意义上,国家已经为游戏的职业性、正当性做了正名。

但总有人担心游戏让人“玩物丧志”,消蚀价值,从而让人不再为现实进步所必要的信念而努力。央视曾经开设过一个电子竞技的栏目,很快因某些压力被取消,不过,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以一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直播时代的到来,让电子游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入了年轻人的生活。

很多人并未严肃地考虑过,也许工作和游戏本就应该合而为一。马克·吐温就说,他的一生中从未工作过一天,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游戏的一个部分。

很可能,人这一物种本来就是游戏的向日葵,过去数百万年的求存、进取,最终也就是为了今天向着游戏的世界大规模移民,然后重新定义一个“健全的社会”。

电影《头号玩家》有一句台词,描绘了一个关于游戏的完美未来:

“当我们这代人在游戏里砥砺成长,超越地域结交最真实的友谊,跨过虚拟收获最纯真的爱情。当游戏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终于戴上光环,成为被传颂的伟大故事,让我们激动欢笑流泪,这意味着,一代人的怕与爱被认可了。”

很遗憾,这只是一个虚拟世界的虚拟游戏的完美未来,而在现实中,这场始于80后的怕与爱,将纠缠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人。

放下焦虑,立地成“佛”

□贾文佳(齐鲁周刊首席编辑)

暑假将至,朋友近日和我讨论女儿的日程安排:先去参加一个名校游学夏令营,回来送她去上名师辅导班,你觉得怎样?朋友的女儿今年五年级,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琴棋书画还有学习功课都不错。“如果让她自己安排呢?”我随意问道。“那估计她会整天窝在家里看书吧,不管有用没用,什么书她都看。那开学不得落后了呀。”朋友的语气里寻不出任何得意的感觉,倒显得有几分焦虑。

倏忽之间,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在那个焦虑一词还没有大行其道的年代,自由自在的暑假成为童年美好的记忆。

没有国际游学,在暑气渐消的夜晚爬上附近的小山摘一把野花也别有一番意趣;没有名师辅导,我反而可以肆无忌惮地看“闲书”而不用担心开学后被同龄人抛弃。那个年代的父母大多比较“佛系”,《红楼梦》、余秋雨散文、金庸琼瑶小说……各种风格的图书随机切换,家里的书看完了,老爸还会带我去厂里的图书借阅室随意挑选。

不过,从高中、大学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知识”逐渐地跟“金钱”、“成功”挂上了钩。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赫钦斯就曾提出过“学习型社会”的理想。他从人的自我实现的角度提出:与动物相比,人是以一种极为孱弱和无助的姿态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必须用比动物长得多的时间,才能逐渐完善各种生理器官,从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

在赫钦斯的时代,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阅读和讨论西方经典名著。而在今天,比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更想要的是成功、幸福、财务自由,而通往自由之路的,不再是一本本经典名著,而是一个个APP。各种新平台,告诉我们每天只用10分钟、20分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我们购买大量课程,跟进各种各样的知识付费模式。与此同时,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再反观自己的九牛一毛,我们的焦虑却越来越多。

说起来,作为一名四岁男孩的母亲,面对“自由之路”这个问题,我也不断地徘徊于焦虑与佛系之间。射手座的儿子似乎完全没有继承我的阅读基因,从几个月开始,各种洞洞书、立体书、有声书,我换了多种花样试图引起他的兴趣却都无功而返。他可以在外面呼朋引伴快乐地玩耍八个小时,却不会安静地坐下来看书八分钟。

后来有一天去植物园,他饶有兴致地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意兴盎然地站在树下比较两片落叶有什么不同,他天然呆萌地突破成人间的距离感在自己交友的同时也拓展了我的社交半径。我忽然发现或许是自己把阅读的定义和人生的意义窄化了,或许他在用另一种方式阅读大自然、阅读这个社会。

作家杨照说,解决焦虑唯一的方式就是你要认清楚,你一辈子需要多少知识?关键重点是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怎么活着。如果你用这种方式面对资讯,你就会知道如何够筛选,什么讯息对你有意义,什么讯息没有意义。

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愿你我都能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现实世界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