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常态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8-07-24 10:29闫文杰荣瑞芬赵卓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食品专业新常态互联网+

闫文杰 荣瑞芬 赵卓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食品产业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基于互联网的颠覆性挑战,这一变化对高校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互联网+”新常态下食品产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角度入手,分析食品专业现有课程与互聯网时代食品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出重视“食品+”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全国性食品专业竞赛、培养“食品+”人才等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食品+”;新常态;食品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35-02

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11.34万亿,基本比2010年翻一番。随着“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食品的热度不断攀升。移动互联网,正以铺天盖地的力量,改变着食品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毫无疑问,食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来,食品专业作为典型的工学学科,其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实验、强调技术。当然,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只了解食品技术的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食品产业的需求,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1]。

一、“互联网+”新常态下食品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将互联网发展视为适应新常态、深化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动力”,实现“大作为”,这既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部署,也释放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行业发展需要借力互联网。

当下,互联网食品快速发展,互联网食品主要有预包装食品销售、生鲜电商、网络餐饮、跨境食品电商等业态。经营互联网食品的企业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用互联网做传播:企业主要在网络上进行品牌的传播,产品依靠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第二个层次是利用互联网做渠道:食品企业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和自主电商来销售产品;第三个层次是从食品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原辅料采购、生产、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动态需求来进行变革,让企业从内到外都实现互联网化。可以看出,无论食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哪个层次的互联网食品企业工作,对其所拥有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依托互联网与未来对接,让学生具备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技术、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食品产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分析和应变的能力[2]。

二、“互联网+”新常态下食品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1.重视“食品+”思维。目前,全球的食品产业正朝着“节能、低碳、绿色、友好、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对未来的食品从业人员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要具有“食品+”思维,其本质就是要有跨学科的知识,需要通过具备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来解决食品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中国的美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中餐在世界范围的推广还存在着中餐标准化、中餐快消化、中餐包装、中餐礼仪传播等问题。对于中餐的国际化,除了需要食品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也需要其他领域技术、概念、数据等知识在中餐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比如,如何向世界讲好中餐品质和品牌故事,让外国消费者了解具有中国地域、民族特色的食品如何逐步发展演化至今,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国际化的思维和语言去推广,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食品专业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具备新形势下的“食品+”思维,成为“食品+”人才。因此,高校食品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革新也必须提上日程,培养学生能够站在未来的高度去拓展知识,提升国际化的视野,拥有“食品+”思维,能够跨学科整合资源,开创颠覆性的技术,解决食品产业发展瓶颈。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以来,国务院推行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学生的相关政策,其中,2015年5月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9项任务和措施[3]。

为落实相关政策,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黄淮学院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人才、科技优势,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结合教育、产业、服务生态圈的差异和优势,打造跨界互补的专业产业生态链,以孵化一个新的产业或提升一个既有的产业为目标,以优选的项目为主导,培养上下游的产业链条。黄淮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大大提升团队孵化能力。在这样的孵化体系中,学校以创新创业园为基础,各院系分别建立基地或采用多种合作形式成立师生团队,嵌入企业并进行裂变式发展,逐步发展起综合素质优良的创业团队,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而且确实为行业培养了迎合未来需求的优秀人才。

3.开展全国性食品专业竞赛。一直以来,针对大学生的竞赛比较多,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校院学生创意实作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等。这些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更加希望参加全国性的、专业性的竞赛,这样更能聚焦,更有针对性。因此,2017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正大杯”全国高校学生畜禽产品加工创意大赛,赛事面向全国高校全日制在读食品科学本专科生。赛事吸收了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7所高校的逾130件作品参赛,包括5所985工程、10所211工程、38所普通院校、4所专科院校,虽然这一竞赛还在进行中,但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相信未来通过更多专业性的比赛能够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5]。

4.培养“食品+”人才。现在,食品与其他行业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发展如火如荼,食品+旅游、食品+摄影、食品+历史、食品+文化、食品+艺术、食品+民俗等,每一个交叉领域都是全新的探索和尝试。未来,食品与其他行业的交叉渗透会越来越突出,这会形成对食品产业的新一轮推动,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然,这需要“食品+”的优秀人才。

因此,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食品专业的学生不应当限制在实验室里进行科技研发,也应该从事“食品+”的相关研究。比如,食品人应了解“食品+文化”。未来,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安全、营养、健康,还关心食物本身含有的有关地域、民族、历史、习俗等内涵以及食物可以给人带来新奇、享受、快乐、怀念等情感的体验。这需要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食物的价值所在,理解食品产业的变革与发展。高校的食品专业课程设置应做好应对措施,不要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科技知识的培养,也应该从人文等方向进行培养,引导同学们更主动地探索人类食物的发展史,培养“食品+”人才,应对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胡美丽,黄慧,睢琳琳.美国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经验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

[2]吴勇.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7,(6).

[3]南广友.“众创空间”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11).

[4]何玲.试论以专业竞赛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9).

[5]张科.活动课程化理念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23).

猜你喜欢
食品专业新常态互联网+
基于微课对食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