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拜师》看故事类语文课魅力

2018-07-24 10:26董想琴
甘肃教育 2018年8期

董想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故事类课文;孔子拜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124—01

故事类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趣味性”甚浓,一篇篇故事无不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学生们童真的世界里弹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那么,怎样设计故事教学才会更加引人入胜呢?下面,笔者结合《孔子拜师》一课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激趣导入,方式新颖,做好铺垫

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教师可从“旅游”谈起,进而引出响亮的旅游口号:“一山一水一圣人”,学生们在抢答中结识了孔子。教师可先让学生们自由谈谈对孔子的了解,然后再及时补充资料,延伸到孔子家乡曲阜的三孔、孔子文化节、孔子学院等一系列的关键词,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为接下来学习孔子的故事做铺垫,顺势引出学生知道的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孔子与弟子的趣事等等,自然导出课题——《孔子拜师》。

二、发挥想象,进行体验,深入故事

孔子拜师的原因,学生们一边读故事了解,一边倾听教师的补充:三十岁的孔子便精通六艺、满腹经纶,可他还要向不同学派的老师学习。孔子那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品行跃然纸上。抓住拜师路上的八个字“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的行色匆匆,有多少艰辛,留给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只要是合乎情理的,学生们可以尽情地想象,想象中走近孔子,感受他食物的简单,体会露宿的简易,感受白日的烈日炎炎,体会夜晚的坎坷难行,感受求学的急切,体会学艺的执着。敬仰之情在不断丰富的想象中加深,与人物的距离在拉近。此刻,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反复朗读,揣摩人物内心,试着做一回孔子或是老子,进行真实的角色体验,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在角色扮演中深入故事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人物又进行了一次交流。表演完毕,教师趁机鼓励学生们谈一谈、评一评,凸显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跟老子学习的日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呢?”再次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刚刚学习拜师路上的方法——想象,来写一写孔子拜师后真实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又一次畅游在想象的海洋中,并奋笔写下心中想象的场景。如,一名学生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孔子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来读书,到了晚上别的人都睡了,可他还在认真复习知识呢!因为他坚信“温故而知新”;还有一名学生描写了这样的场景: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孔子就去问老师,有时一个问题要问好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正如他所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们在丰富的想象中便顺理成章地用上了孔子的名言,这些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多有价值、多令人惊叹呀!

三、巧抓契机,调动情趣,讲演故事

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爱好,能为教师和同学们讲故事该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抓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抓住这一合适的教育契机,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给学生一点建议:口才好的讲,善模仿的演,成立个临时剧组演一演孔子拜师的故事,并给予温馨提示:以拜师途中和拜师后学习场景的变换发挥想象,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角色体验,合作表演见面对话场景。通过角色体验,使学生跟故事中的人物走得更近,体会得更深。看!他们不但讲得生动有趣,而且演得深情投入,每一位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演员”。这才是学生的课堂,这才是有趣味的课堂!

四、巧设悬念,拓展阅读,再读故事

学习故事类课文,除了让学生在理解情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中充分感受故事魅力外,还需要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因为,阅读课的最高境界是点燃学生渴望阅读的火花,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这才是教语文之根本。《孔子拜师》一课的结尾,教师可沿用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拜老子为师后,孔子一生还拜许多人为师,他曾经拜古琴家师襄为师,还曾经向政治家苌弘拜师学音乐,还有田间劳作的老农,街头玩耍的孩童……一个个故事传为美谈。那么,孔子与这些人物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拜师的故事呢?还请学生们课下细细品读!此处,升华课堂:孔子一生成就巨大,关于他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民间,书里,网络上都有,请学生课下继续品读孔子的其他故事。相信,学生们在教师一番设疑的指引下,定会茅塞顿开,迫不及待地去广读群书。以一篇帶多篇、以一种境界感染更高境界的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