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2018-07-24 10:27李伟华蔡文静刘玉兰王昕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顶岗产教应用型

李伟华 蔡文静 刘玉兰 王昕

摘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人们所共识。然而,怎样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却没有现成的模式,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系两年来,在学院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以“3+1”培养模式为抓手,产教融合,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3+1”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052-03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人们所共识。然而,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需要教育者根据本校及本学科和专业的条件、所处行业及地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出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模式,凝练自己的特色。每个学校、学科、专业都可以有自己的做法、过程和答卷,但评价标准基本相同,那就是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短期看高量质就业,初次就业率超过全国同类专业的平均水平,并且在知名企业和政府机关占较大比例;毕业生“零适应期”地校企无缝连接。长远看毕业生成为该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技术、组织等行为的骨干,如项目带头人、课题负责人、职称晋升较早者、行政中基层领导等。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笔者认为,本校不存在向应用型转变的问题,而是如何到位的问题,没有天然的应用型大学;目标是如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然而,高质量应用型大学相对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只是侧重不同。单从技术方面讲,人才的特点必定是技能型、实用型、快速型、效益型。如何实现?必须创造相适应的条件、方法和途径。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关键是产教融合,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1-3]。只有通过项目才能深度合作。但这仍然是宏观和顶层考虑,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周期往往取决于项目周期,通常数月乃至数年,如何将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落地,有待探索。在学院教改项目的支持下,计算机系两年来,以“3+1”培养模式为抓手,产教融合,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与同行探讨,以求不断深入和发展。

一、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

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是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包括三方面意思。

1.基于项目的教学。项目最贴近应用,项目可以是科研课题,也可以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多年的科研经历告诉我们:项目具有系统性、实用性、成品性、协作性、创新性。系统性:一个项目通常要经历选题论证、设计开发、测试验证、总结等,过程富含逻辑哲理;实用性:项目通常有应用背景和目标,要解决社会和生产实际问题;成品性[4]:除一些理论研究外,没有成品就没有效益,成品性是实用性的保证;项目进行通常需要多人多方面的合作和技术上的创新。因此,项目教学是比较理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然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项目是短版。以明德学院为例,虽然,历年来学院也提供了一些自选科研和教改课题的支持,起到激励作用;但整体来看,水平不够高,系统性、实用性、成品性、协作性均偏低,真正在教学上发挥作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基于项目的教学有待拓展和提高。

2.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被提倡的途径。但事实告诉我们,校企合作并非理所当然,与学科、行业和大环境有关,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所幸最近几年计算机行业用人市场需求较大,对校企合作相当有利,校企合作情況发生了逆转:公司主动上门联系实习,但生产实习因某些难以克服的因素,也只能是短期的体验和感受,与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教学有很大差距。在此情况下,学校和公司都看好建立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为此,我们与多家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协议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一段1—3个月时间的培训合格后,参与到实习单位的项目中顶岗实习,直到毕业就职。前些年,一些公司要向学生收取一定费用,而近两年,基本都是免费,多数公司还能发给一定数额的实习费;而毕业生能“零适应期”地投入工作。实现了学校(学生)、公司双赢。

3.产教融合的高层教改。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学校的知识教育和产业的技术进步某种程度上滞后。所以,双方进行一个紧密的合作,使技术进步的成果能够非常迅速地反映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间,才能使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路径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机制里,校企合作又是一个基本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产教融合,使我们的学校能够跟产业链。比如,通过建立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我们较早地将嵌入式技术、Android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引入课堂教学。

二、“3+1”培养模式

我们在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中,实行了“3+1”培养模式。

1.形成一种常态化培养模式。“3+1”培养模式并非新概念,据调查,许多学校提出并推行“3+1”培养模式,例如,与国外大学“3+1”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企业定向“3+1”联合培养模式等。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顾虑,例如,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就业率?如何照应到考研学生?与非“3+1”培养模式的协调问题、安全保障问题等。照搬不行,刻舟求剑不行,作法没有枯竭,教改始终走在路上。因此,根据学校、学科专业以及校企社会关系,在学院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3+1”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学科(我们将其对应计算机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5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种常态化培养模式。

2.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的“3+1”培养模式。本系的“3+1”培养模式是:本科生前三年在校学完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包括实验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第四年,部分学生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或实习企业进行专门、针对性实践训练,使学生有较长的时间接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实践训练,达到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以“零适应期”地投入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3.“3+1”培养模式操作规程。“3+1”培养模式操作规程是:物色校企合作对象、考察合作对象、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到学校招聘、生产实习、培训、顶岗实习。物色校企合作对象:从众多有交往的公司中,选择实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地理优越(北、上、广优先)、就业好的公司为发展对象。(1)考察合作对象:到发展对象公司实地考察,考察是多方面的,包括项目、技术力量、环境、产教融合前景等。(2)签订合作协议:考察合格,双方探讨校企合作方案后,签订合作协议书。(3)企业到学校招聘:学校(系)安排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到学校面试(可能包含笔试)招聘学生,一般是大三下学期。(4)生产实习:大三结束,在短学期(实行三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到指定的公司实习,也可以是被招聘的公司实习;为“3+1”做铺垫。(5)培训:“3+1”的学生,公司通常要进行为期1—2个月的培训,培训合格后进入顶岗实习并签订就职意向协议(就职协议只能在学生取得毕业证后才签)。(6)顶岗实习:此时的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以较充裕的时间参与项目研发过程。大四上的课程成绩可以部分地由培训成绩置换,毕业设计通常以公司项目为选题背景,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校方导师去实习单位进行现场答辩。

4.实施效果。目前,校企合作的公司保持在10家:亚信科技、南京华苏科技、西安长风电子科技、达内时代科技、西安深蓝软件、神州数码融信软件、西安软件服务外包、西安森图网络科技、陕西伊顿、北京神州航天软件。这些公司均承担有国家、省市的研发项目或自主研发产品,同他们进行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前景看好。明德学院最近两年举行实践教学成果展览,计算机系园地中,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成果占有较大板块,充分展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成效。2011年以来,有800多名学生进入就职培训和顶岗实习,并顺利地就业,大多数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体现了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展示出“3+1”培养模式的前景。历年就业率高达96%以上,尤其是2016年度和2017年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8.9%、99.5%。出口关联入口,高质量就业拉动高质量招生;最近三年连续超计划录取,2015年计划招生240人,录取362人,2016年计划招生240人,录取278人,2017年计划招生295人,录取485人。这与推行“3+1”培养模式有着必然关系,给了我们推行“3+1”培养模式的信心。

三、问题与对策

建设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会出现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好事做好,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迈进。归结有以下几点:

1.课程設置与进程。校企合作“3+1”培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先后顺序以及在校课程如何提供支持的问题。拟采取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预约,与企业细致讨论,以企业实际情况为主线,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基本保证公司实习所要用到的专业技术所涉及的课程在校学过。虽然前3年基本修完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但第4年还安排有扩展专业课(必选和任选)、素质教育课程、毕业设计,这些课程规定有学分。拟采取办法:扩展专业课,公司培训需给出成绩,可置换相近的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必须在校修完,可灵活地跟前届或后届修课;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水平和论文写作质量,公司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学生实际工作完成情况,联合把握论文质量。

2.质量保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不能说就业就是全部要求,更不能说就业就是高质量;已经有先例,学生顶岗实习并与公司已签订了就职协议,但毕业时因有课程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拟采取办法:基础课、主干专业课程不及格要慎重安排顶岗实习,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按学生手册规定,该留级的学生让其留级,不留后患。

3.管理机制。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教学。前两年我们制定了一些条例,如,通过考察与之签订了协议的公司才允许学生去实习,在公司实习的成绩可部分置换相近课程的成绩等。但时间节点不够清晰,需要系统地制定较严密、可操控性强的管理条例。生产实习时间较短,统一安排,比较集中且有教师跟班,而顶岗实习通常比较分散,不便安排教师跟班,但不能放任。已经有先例,个别学生培训实习期间,时有旷课旷工,乃至被公司辞退,尽管是少数人,但绝不是小事,既影响学校的声誉也存在安全隐患。拟采取办法:一是公司确定联系人,及时反映情况;二是规定学生及时汇报,如果所到公司学生较多,确定负责的学生;三是系领导、学生辅导员定期到实习公司检查,及时纠正不良现象。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必须制定一套安全规则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制定预警问题和拟定应对方法。

4.修订培养方案。“3+1”培养模式必然触及到培养方案,如何将“3+1”培养模式融入培养方案?如何协调专业课程的层次结构?并且不同的公司甚至同一公司不同时期,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课程要求不尽一致。修订培养方案需要做过细的工作,甚至推倒重来,要小题大做。

5.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师是关键。顶岗实习时间可能长达近1年,通常比较分散,还有一部分在外地,而教师不深入其中,成效大打折扣。需要教师做深入的工作和合理的安排。教师可以在几个时间点参与,未必需要全程跟队。还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公司在学校开辟研发基地,或利用学校的实习条件,请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培训与顶岗实习,降低费用和安全风险,有利于教师参与,使得教师与学生同样受益。

从信息领域人才市场考察结果看,目前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强能力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而且一些用人单位用人量大而急,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随着形势的感召,几年来,我们做了些探索,归结起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发展主要路径,校企合作是有效机制,“3+1”培养模式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跟着三位院长,转型发展的独特实践[EB/OL].教育之弦,2017-08-04.

[2]黄达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三点要清楚[EB/OL].教育之弦,2017-07-24.

[3]陈锋.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核心枢纽”[J].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7-07-19.

[4]李伟华.计算机专业发展、危机与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学报2010,(8).

猜你喜欢
顶岗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