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2018-07-24 10:27李伟李大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李伟 李大红

摘要: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且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以剖析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在产业集群化的前提下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室、项目组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孵化创新创业团队。

关键词:创新创业;集群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154-02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立一系列相关部门,并开设相应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尤为关键。很多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更多注重创业教育,但创新教育则极少体现。于是造成了虽然有很多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学生的创业团队还是因为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利用专业资源而生存力不够。而在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时因为没有系统地进行设计,而略显扁平,缺乏立体推进效果。且在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及不同专业背景了解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也应有所区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点:

1.缺少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系统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开设了一门或者几门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且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相互割裂而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更有甚者只是在就业指导或生涯规划类课程中嵌入相应的模块,课时没有保证且没有专人进行授课和培养,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缺乏依托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针对广大同学开设的理论性课程,由于没有足够成熟的软硬件条件,无法开展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恰恰是最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去训练与提高的。

3.缺乏层层推进的立体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相互联系、层层推进的一个整体,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很多的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停留在学校公选课的层面,主要给学生传播创新创业意识,而缺乏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方面主要需要各专业与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对接,鼓励专业老师开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进阶类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工作室,团队等。

4.缺乏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课程。校企合作大多都是各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创新创业方面校企合作开展得较少。所有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该是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岗位能力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应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共同资源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有创新创业意識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建实训室、共建创新创业团队等形式,开设一些具体的创新创业课程。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定位准确、安排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应该先了解受教育的对象及特点。创新创业课程可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主要进行普及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为主,对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则要利用学校及专业的平台资源,开设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此阶段需要有专业老师的参与及指导。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由校内外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进行辅助指导,在学校及专业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导向很强的教育。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理论课程来支撑,而是要更多地依靠实验、实训、实践课程来训练提高。同时在实验、实训、实践类课程设置时,要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遵从先实验或模拟实训,再进行具有市场化社会化特点的实践。本校采用“平台+拓展”课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又分为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必修及公选课及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平台课。拓展课程主要由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创新工作室、兴趣小组、校企共建实训室等形式构成。

1.平台课程。平台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所有低年级同学,全校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学校的创业学院为主导,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创业的相关政策、创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创业需具备的条件、创新创业可能实现的途径。本校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学期的学习情况不同,将创新创业课程分解为五个模块,第1—5学期每学期开设一门,实现阶梯式的教学模式。专业平台课程以各专业为主导,将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进行融合,以创客空间等方式开展。专业平台课程重点普及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应用,根据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本阶段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第二学年。学生根据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专业实践项目,对专业创新创业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在商业开拓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教育教学实施对象定位为那些对创新创业有较强愿望兴趣并有良好天赋潜质的学生,让学生精通专业领域中的某一门技术,并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的市场及企业调研,了解市场的走向。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室等方式,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特色创新课程。通过大量实践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及团队运营能力,在此基础上孵化创新创业团队。

3.课外学术活动。本专业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课外学术活动的比例。课外学术活动为专业老师主导的第二课堂,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在校生必须在2—5学期选修2—3个项目进行学习。每个学期老师会根据科研情况,成立一定数量的学术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经过系列筛选确定团队成员,导师带领成员进行调研、实验、技术研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依托优质研发团队孵化创新队伍,参加相关竞赛,以赛促学。

4.工作室及兴趣小组。工作室模式经检验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本专业积极联系企业,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建立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由辅导员配合管理,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申报、技能培训、成果总结、专利申请等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学生与系部签定合同,在设备及制度上支持学生创业。引进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将行业先进的工艺及技术传授给学生。带领学生申报校级的创新创业团队,依据学校提供的场地及政策进行创新创业。通过大力开展工作室,有效地带动了学生成长、发展。

5.实训室及竞赛。很多高校的实训室主要用来满足上课要求,而没有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培育创新创业团队。本专业根据实训室条件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共建实训室。目前已建有色彩管理中心和光刻中心,依托校企双方设备及技术开发一些项目,吸引有意愿的同学进行公司化的运营。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项的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

本专业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为引领,以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高创新创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搭建“平台+拓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创新创业团队。此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如何将项目立项建设、参与创业竞赛和项目孵化有机衔接,实现校内多部门协同合作、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还需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喻,卢晓春,陈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7,(07):109-112+128.

[2]时荣.“互联网+”行动下高职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电脑与电信,2016,(10):19-21.

[3]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83-87.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