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工程专业“节能人才”培养探索

2018-07-25 11:37许学成陈元元潘妮游永华
科教导刊 2018年14期

许学成 陈元元 潘妮 游永华

摘 要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涉及资源能源利用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技能素养和思想素质。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在“节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对于在能源动力工程专业进行“节能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指出节能人才的培养应当包含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两个方面,并从培养策略制订、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培养、各级部门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能源动力工程 节能人才 节能意识 节能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19

Abstract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They should not only have high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have high skills and ideological qualific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energy-sav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discusses the training of "energy-saving talents" i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specialty, points out that the training of energy-saving talents should include energy-saving awareness and energy-saving skill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solutions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strategies, the arrangement of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the support of various departments.

Keywords energy power engineering; energy-saving talents; energy-saving awareness; energy-saving skills

0 概述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节约能源、减排降耗、杜绝浪费、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200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正式实施,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节约能源确定为基本国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涉及资源能源利用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技能素养和思想素质。他们应当学会站在宏观角度看待节能问题,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节能问题,关心我国未来的发展,了解并尊重现行技术政策和法规。有了上述基本素质,才能推动节能工作顺利进行。

1 “节能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节能人才”的任务。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在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素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宁波工程学院的蔡偉提出了建筑专业节能素养的导师制模式,华南师范大学的谢子娟提出了培养高校学生节能“文化自觉”的若干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的胡永俊等人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提出了节能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措施,中国地质大学的郭关玉等人提出了通过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角色转换、校园职能部门角色转换等手段培养大学生节能环保自主教育的方法,武汉科技大学的许学成通过对“能源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探索提出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

综合来看,国内对大学本科生节能素养的培育多偏重于通识教育,只有少数高校对节能技术进行了培养且仅针对微观层面。节能人才的培养应当包含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两个方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作为专门研究能源利用的特殊群体,应当具备这两种素质。然而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专门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节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似乎全社会普遍认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专门研究能源利用的人群,自然而然的就应当具备节能素养。其实不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关键人群,更需要针对其进行专门培养,进入大学后,他们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的储备几乎没有。因此,高校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节能人才培养建立针对性措施,注重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的综合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2 “节能人才”培养措施探索

2.1 节能意识调查,摸清现状

节能人才的培养应当包含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两个方面,应当贯彻“节能意识先行,节能技能稳步跟进”的基本策略。摸清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的现状应当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载体,其目的是为了针对“节能人才”培养建立针对性措施,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节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推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开展。

为了摸清在校学生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的现状,各培养单位应当针对在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调查,低年级学生侧重节能意识调查,高年级学生侧重节能技能调查并兼顾节能意识巩固。然后基于调查研究分析结果,制订初版“节能人才”培养策略,培养策略的制订要结合本专业培养方案、国内其他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国家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国内用能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常见“节能减排”技术的技术难度和资金难度。制订的培养策略要突出不同高校特色并注重普适性,考虑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长远发展需要,避免千篇一律。

2.2 完善课程体系安排

节能人才培养策略制订之后,需要将其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课程体系对培养策略的支撑。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节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专业前沿方向的科研需求,构建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需要高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研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推动课程建设稳步发展。具体做法为:基础课程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专业课程阶段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毕业课程阶段注重面向实际过程的课题选择。

(2)注重多元化考核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培养侧重于试卷考核。而节能人才的培养包含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学习效果的考核应当向这两方面倾斜。课程体系安排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考核方式,偏重基础理论的课程以试卷考核为主,偏重解决方案与思路创新的课程以命题论文考核为主,偏重专业知识的课程以试卷考核为主,实践和附加创新思路为辅。

2.3 “节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其质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节能人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由于节能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如果教师只具备书本知识,本身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显然满足不了节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如果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却缺乏常年科研能力锤炼,又会使本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前沿技术领域知识欠缺,缺乏从基本事件中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体系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以团队建设为主,每个团队中注重人才差异性引进,注重不同类型人才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的相互沟通,注重不同类型人才的互补,避免单打独斗。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重视和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学习,与各用能企业多沟通、多联系,及时了解企业能源利用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人文素质素养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授课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举例要么偏离实际较远,要么例题内容陈旧与最新技术相去甚远;二是授课方法多是教师在讲堂上讲,学生在教室内听,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低,导致部分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降低,缺课、迟到、早退现象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授课教师增强责任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各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课堂举例多结合生产实际,举例的参数和方案尽量与生产实际关联;二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当前生产实际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有所涉猎;三是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既能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分组演讲并讨论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起到互动的作用,同时也对任课教师把握本课程的前沿成果和解决方法具有反哺作用。

(2)理论实际相结合,增设第二课堂。所谓的第二课堂是指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应用的授课形式,也就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企业邀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课堂讲座,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也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前往生产车间或制造车间观察生产工艺和制作工艺,然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发现的理论与实际相关联的地方以论文或心得体会的形式撰写出来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3)注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理工科学生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接受的多为理工科理论知识,而节能人才培养对学生的一个重要需求就是希望学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项目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一名理工科技术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处处想节能、时时抓节能。这种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一方面可以邀请人文学科的学者进行讲座,并组织鼓励学生参与聆听。

2.5 完善各级部门支撑,助力“节能人才”培养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任何一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相应的平台,而平台的搭建和顺利发展则需要各级部门的支持,节能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要培养出节能意识和节能技能兼备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可以设立相应的命名奖学金,增加相应课程的教学研究立项,组织相应的技能大赛等等。

3 结语

作为社会节能工作顺利推进中坚力量的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有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节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学生求学生涯的全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各级部门的通力协作,其培养思路也必将是多元的,希望笔者的探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促进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和培养方案的改革,能引起全社会对节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蔡伟.导师制下本科生建筑节能素养的培养模式及提升机制[J].亚太教育,2016(8):222-223.

[2] 谢子娟.论大学生节能教育与节能“文化自觉”[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94-97.

[3] 胡永俊,李风,成晓玲,曾洪添.节能减排教育的课程改革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A1):194-197.

[4] 郭关玉,高翔莲,王鑫.大学生节能环保自主教育路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65-267.

[5] 许学成,潘妮,游永华,戴方钦.能源动力类本科生《能源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7(6):114-115.

[6] 陆钟武,蔡九菊.系统节能基础[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