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路径优化

2018-07-25 11:35时晓建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法治

时晓建

摘要:高校共青团在学校事务中的参与,契合了当前高校治理的内涵要求,高校共青团需要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出发,结合依法治校的实际,深化其内涵,形成规范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新媒体,注重宣传方式等,探索促进和完善参与学校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法治;高校共青团;学校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011-0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群团工作改革不断推进,群团工作出现了新的形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定位为“生力军”和“突击队”,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高校共青团是青年的重要组织阵地,高校团组织在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特殊的作用。共青团在高校事务中的参与,契合了当前高校治理的内涵要求,高校共青团需要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各高校依法治校的实际,对参与学校治理的路径进行优化,真正提升参与质量,为大学生融入高校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法治意蕴

《意见》明确了共青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依靠,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已于2017年9月1日施行,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觀念和法治意识,将法治精神融入共青团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

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研究丰富了高校团组织建设研究的相关内容,高校团组织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课题,需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进行创新,法治视野、治理、参与对于高校团组织建设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从共青团组织切入,研究高校治理,又拓宽了依法治校的研究视角,依法治国背景下,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建设,需要高校中所有组织和个体的积极参与。“高校共青团政治性职能的核心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青年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共青团的地位也决定了其本身一定要在高校的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是推进群团改革的相关要求和精神在高校落实的具体举措。《意见》指出,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是群团工作的价值所在。从推进依法治国的视角出发,在高校通过团组织建设践行依法治国,践行群团改革,有利于加强高校团组织建设,为高校团建找到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保证规范性和实效性。高校团建是一个常建常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法治视角切入,还有利于高校广大青年学生认识依法治国、了解依法治国、参与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落实到高校,并突出团组织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发挥。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高校其他组织有效参与学校治理提供借鉴意义,使学校更多的组织和个体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推进高校的建设。

二、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其中对于共青团“桥梁”的定位,有利于将高校党政和广大青年学生有机联结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共青团政治上的桥梁纽带、服务上的龙头聚合、管理上的集约接纳作用。

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需从探析法治背景下高校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现状出发,结合当前与未来的实际、高校治理实践、高校人才培养需求,通过扬弃、发展与融合,研究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价值维度,以期在推进依法治校、高校治理、高校团建、青年团员培养等维度实现突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所需具备的要素,包括角色定位、能力匹配、平台载体等等,为高校团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法治视阈下高校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路径优化方面,可以从“专注一个理念、打造两支队伍、夯实三种保障、结合四项教育”等方面着手。

首先,“专注一个理念”主要是指在高校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中要树立“法治”理念,只有将法治的理念深入到高校师生心中,才能增强高校治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增强团组织对于青年团员的吸引力,才能将“优化”二字真正的落到高校团建的实处。其次,“打造两支队伍”主要是指高校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团干部队伍和团员队伍,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培养计划和考核流程,把高校团组织的大队伍建大建强。再次,“夯实三种保障”主要是指完善高校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平台保障。高校要从制度上对高校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顶层设计,从组织上确定牵头部门、机构、人员及开展时间、地点等,从平台上对参与的渠道、事务进行明确,确保参与度。最后,“结合四项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团组织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结合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责任感教育等四个方面有效开展。

三、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路径探析

《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主动宣传改革和依法治国,组织引导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形成最广泛的合力。高校需要从当前的时代特点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出发,选择并探索适合高校共青团特质的参与路径。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参与力度。制度是行为的保障,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首先应该加强制度化建设。高校需要制定专门的规范性制度,如高校章程、学生管理规定等具有“法”的效力的规章制度,为共青团等校内组织的参与行为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共青团组织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制度性的规范,保障了共青团与高校党政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实现学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的有效融合,保证了广大师生的诉求能够为学校党政所倾听,也有助于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

2.深化参与内涵,形成常态机制。每个时代都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高校共青团在参与学校治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内涵的深化,包括高校共青团内涵、高校治理的内涵以及参与的内涵。从人的认知形成发展的过程来看,大致要经过“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了对所要学习的对象的内涵深化。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治理,“现代教育治理是民主、参与、共享、责任、法治等诸多理念的综合体现”。参与的内涵则更加突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被动的参与。而在实地调研中,“缺乏完善的机制”和“信息传达不顺畅”是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过程中反映较多的问题。高校要针对问题深化内涵,将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予以制度化、规范化,把形成规范性的指导意见,融入学校章程等具有约束效力的文件,形成常态机制。

3.贴近共青团实际,营造参与氛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校史特色、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等,这些特色便是每一所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质。高校共青团是學校最为活跃的组织,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需要从学校特色出发,将法治内涵、治理内涵、参与的内涵内化为学校的管理特质内容,深入探索高校的治理路径建设。高校在注重校本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围绕共青团的工作进行广泛的学校治理文化建设,做到点面结合,通过高校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学术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将参与精神运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普及、深化的全过程中去,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参与度。

4.依托新媒体,拓展参与渠道。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法治视阈下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新媒体。因为,大学生是当今社会运用新媒体的主体,运用新媒体加强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善于利用师生使用频度高的微信、易班、QQ、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大高校重要事务的宣传和参与动员,甚至是参与渠道和平台的搭建与创新。在利用新媒体拓宽高校共青团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方面,要做到新媒体的传播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同时注意操作性和可行性以及保密性。

参考文献:

[1]沈威.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及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

[2]何金辉.现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7-7-30.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法治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